“神六”上天后,费俊龙、聂海胜成为五年级学生柯俊心中的超级偶像。柯俊没有想到,自己居然有机会和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总指挥,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的张厚英研究员如此亲密的接触。 不久前,中科院老年科普团来到柯俊所在的北京羊坊店中心小学进行演讲。当天的讲座中,张厚英生动地向孩子们描述了太空人的衣食住行,枯燥高深的科学在专家的嘴里立刻变得诙谐、有趣,讲座多次被孩子们的笑声打断。 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被柯俊崇拜的这群科学家,是由25名老科学家组成的科普团,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59岁,平均年龄65岁以上。从1997年到现在,这支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并包括各部委、院、校的专家、教授组成的科学家科普团,足迹从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扩展到了全国各地。 科普团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听众欢迎的热烈程度超出了科普团团长钟琪的意料。钟琪现在是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她曾长期作为中科院科技推广工作的负责人,深谙科技传播的价值。1996年,受中科院科普领导小组委托,她与同事一起研究了目标、宗旨、对象、成员资格与“入团”评审办法,着手开展组建工作。1997年3月,“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正式成立。如今,她带着这支科普团已在全国21个省级单位的100多个市、县进行了2500多场演讲;听众从中小学生扩大到大学生、中学教师和公务员,听众总数超过102万人次。仅2005年在全国进行科普演讲共425场,听众12万余人次,其中北京市123场,现场听众3万余人次。 令钟琪感动的是,宁夏石嘴山一中的一位高中生在听完科普团的讲座后,给她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由于对生物这门学科没有多大兴趣,学习起来总有种迷茫、无力的感觉。孙万儒教授给我们讲述了克隆的历史,克隆带给人类社会的利与弊,人类基因组计划给我们带来什么等等一些问题,而且放映了图片,让我觉得生物学充满神秘,充满了趣味。我立志要好好学习,将来从事生物科学事业。” 另一个西宁学生也来信感谢说:“西部的经济虽然落后,但是我们的求知欲并不落后,我们希望你们再来”;“感谢你们,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识、品质和人格。”钟琪说,不管这些学生以后是不是会真的从事科学事业,能引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我们也就欣慰了。 做科普不比带博士生容易 “不是院士就能够做科普的”,科普团的成员张厚英说,“给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做讲座也并不比带博士生容易,”张厚英现任中科院空间总体部顾问,今年已经71岁。“要让那些小孩子们听得下去,听得明白,我自己还真是花了不少的时间做讲稿。在演讲现场除了自己的演讲,还会采取互动式演讲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与孩子们做及时的沟通。” 除了天文、航天、航空知识,钟琪带领的科普演讲团队演讲内容还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生态与环境保护、现代兵器、激光、微电子、遥感、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磁学和磁悬浮技术等等。如此高深顶尖的前沿科技,对非专业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本科生来说都是望而生畏的,这些科普团的老爷爷们如何让那些小脑袋们听得懂,并且产生兴趣呢? 张厚英研究员告诉记者,演讲的方式很重要,我们利用在一线工作获得的丰富知识、图片和资料,以浅显、通俗、幽默的语言,来讲授深奥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介绍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还会通过一些科学事件和知名科学家的拼搏、创新,来展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不仅突出知识性、科学性和通俗性,更强调趣味性和新颖性, 因此很受听众的欢迎。 团长钟琪说,虽然科普团的专家个个都是著作等身,学术水平了得,有的还长期担任学科带头人,但是科普报告团对其成员自有其一套入门的标准,讲课是否深入浅出,通俗生动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每当有人申请“入团”,她都要安排他先去听老团员的课,然后再试讲,大家互相提提意见,每一位成员都以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来对待科普工作,丝毫不会因为受众学术层次低而怠慢。 “从事科普工作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光靠我们这些老头子不行,要靠一代一代人的努力。” 张厚英研究员说。 科普需要更多的人努力 “建团初,一些年轻科学家,尤其是一线科学家,很难或者是不愿意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做科普工作,因此我们只有先组织了一个老年科普团。”钟琪说,科普报告和科学报告不一样,它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公众的兴趣, 需要面对不同层次的人修改自己的报告,让它通俗易懂,并且有吸引力,这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去完成的。” “现在已经有年轻的血液加入我们的团队。” 钟琪欣慰地说,有两个30多岁的年轻博士表示愿意加入到科普团中。 小姚就是其中一位,他是通过一篇介绍科普团的文章了解到中科院的老年科普团的。他告诉记者,其实在他周围的一些从事科技工作的年轻的朋友都认识到中国的科普工作与国外的差距,也都十分愿意为这份工作尽自己的力量。“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或者说是一部分责任吧”,但是大家都觉得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者,“单靠个人的力量也是力不从心,中科院的科普团应该说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和途径去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团长钟琪告诉记者,其实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都很重视科普工作,比如数学家华罗庚,为了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和经济效益;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的原子弹之父”的钱三强,当年曾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进行过科普宣传。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近年来也多次回国在一些高校进行科普演讲。 张厚英研究员说,国家也很重视科普工作,今年的全国科技奖中,还设有科普奖项。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进步明显,可同发达国家比,差距仍很大。中国科协组织进行2003年第五次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目前中国每1000个人中,约有20个人达到了对科技知识信息的基本了解程度。而美国这个比例为17%,日本为5.3%,与之相比,中国还有很大差距。 这也使钟琪和科普团感觉到任重而道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而且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钟琪告诉记者,“2006年我们在北京将更多地给公务员做科普教育,满足他们对知识更新的需求,促进他们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个人和公共事务。”她说,“今后科普团还会将步伐更多地迈入农村,让更多的人接触和接受科学思维和技术。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科普团队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