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欣
“看病真的很便宜,我不用再为看不起病发愁了。”刘庆生说,他是在北京打工的农民工,因为没有医疗保险,平时最怕生病,有病能挺就挺着,很少去医院看病。他最近感冒发烧,病了3天了一直没好,听说海淀有个上地医院是平价的专为贫民服务,所以他一大早就从大兴坐了2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到上地医院治疗。 2005年12月19日,北京首家平价医院海淀上地医院试诊。它是中国首家由政府出资兴建、直接服务于低收入者和贫困流动人口的非营利性医院。在1月7日召开的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提出,各地市都应选择部分公立综合医院,作为转换运行机制的试点,建立平价医院或平价病房,主要为低收入或者没有收入的人群提供服务。 事实上,最早打“平价医院”旗号的是民办医院,现在中国若干城市都有类似的医院,而“平价医院”是否平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低价成为现实 刘庆生介绍说,他刚刚在这里做了检查,挂号费0.5元、诊疗费3元、去痛片一盒1.71元等共花了30多元钱。“这里的收费和公立医院比确实要便宜许多。” 来自卫生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有48.9%的群众有病时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应住院而不住院,其中的主要现象是低收入者因经济原因难以及时就医。目前中国每个居民看一次病平均要花费79元,住院需花费2891元。在医疗技术高的卫生部直属医院,平均每一门诊、急诊人次医疗费用为163元,住院费用为7961元。 同刘庆生一样任非也是为了省钱来上地医院生小孩的。任非说,她和老公来自河北,两人都是打工的平时挣钱不多,也没有医疗保险。她本想找个私人诊所生小孩,但是怕私人诊所没保障,因此,选择了上地医院。 “这里的条件和服务都不错,最重要的是费用很低。” 任非说,“上地医院允许孕妇自备被褥、尿不湿、婴儿盆等一系列附加服务用品,在这生孩子只需1000元钱,而在其它医院一次分娩的价格最少也要2000-3000元;剖腹产则高达6000-7000元。” 据了解,上地医院它在开诊之初就制订了多项优惠政策,如5角钱的普通挂号费、平价销售500多种常用药,还针对贫困人群提出“八优惠和六减免”措施。包括:对所有患者药品零售价全部下调5%;对“三无人员”医疗费用全免;低保人员挂号费、诊疗费、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费用全免;失业人员挂号费、诊疗费全免等。海淀区城镇低保户和农村特困户持有效证明来看病,可减免20%以上的诊疗费,对于其无法承受的医疗费用差额部分,将采取记账的方式,最后统一由区财政补齐。 上地医院从多方面降低成本,为病人省钱。放射科用的是国产片,价格虽低,但不影响质量。B超、心电图等电子仪器,不连接电脑打印,诊断报告都是手写,每次可为患者节约30元。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检测试剂也基本用国产的。医生收入与医院效益脱钩,避免了“大处方”、“滥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对于一般疾病,医生只开3天的药量。使用抗生素先从最便宜的青霉素开始,而不直接用高档的头孢类药。考核医生的主要指标是服务质量,而不是处方数量。如果发现药商有促销行为,医院将取消其所有经销药品的进院资格,同时解除收取药品回扣的医生的劳动合同。 “平价医院” 亟待完善 “到这看病是图方便。”傅咏说,他是公务员有公费医疗,看病可以报90%,因为家就住在上地附近,来这看病方便些。 据介绍,一个多月,上地医院的日均门诊量达147人次。尤其是最近一周,最高日门诊量达300多人次。其中,大多是外地来京人员和附近居民。北京大学医学部一名专家表示出了忧虑,创办惠民医院的宗旨就是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和当地贫困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目前惠民医院的惠民措施并不设门槛,任何患者都可以享受其廉价的服务,早晚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看病难的问题反而又会再次出现。 傅咏说,他还是信赖大医院的医疗水平来这就是看小病,看大病还得去大医院。 据介绍,上地医院的医生们都很年轻,很大一部分来自外地的合同制人员,执业资格证仍在审批程序之中。为解决燃眉之急,且保证低价不低质,两家对口支援医院海淀医院和海淀妇幼保健院每天派出20余名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前来坐诊。这些医生的出诊费用,并不需要上地医院支付。上地医院的医生,月收入都不高。“低薪很可能会导致人才流失,没有著名医生的医院只能是看小病。” 社会学家一语中的。 卫生部提出要平价医院实行预算式全额管理,收支两条线,完全不以营利为目的。“这是好事,但能不能在全国推开?能不能坚持下去?”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经济管理专业分会主任委员高居忠不无担忧。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由政府出资搞医院建设、购置医疗设备,“但实际上,国家财政根本负担不了。”高居忠说,“因此,医院筹资方面一直延续了医疗服务收费,政府进行差额补贴的办法。”由于政府财政支付能力有限,医院只能自己想办法,很多弊端由此而生。“有问题不能都责怪医院,国家要承担的责任应该进一步明确。” 说到上地医院的运作模式,高居忠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心。“海淀区政府是不是年年都能给上地医院4000万元,是不是海淀区范围内的所有公立医疗结构都可以获得同等待遇?” 政府投入是关键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平价医院的出现与平价药店一样,是在当前“看病贵”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生事物。专家认为,平价医院的出现,无疑是一件为民解忧、减轻弱势群体医疗负担的好事,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目前运营的几家平价医院的现实情况来看,平价医院在价格上确实能吸引老百姓,但是在治疗设备、技术储备、社会认知度等方面,平价医院和大医院还有差距。如果不解决这个难题,平价医院只能是空中楼阁。 “要想真正把建立‘平价医院’的要求落到实处,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尽快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来定义‘平价医院’,要想让‘平价医院’能够真正‘让利于民’,首先必须保障医院自身积极健康地发展。”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唐钧认为,建立针对特定人群的平价医院不能解决医疗服务体制中的根本问题。在他看来,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大投入是职责所在。“因此,政府办的医院都应该是平价医院,它们的医疗服务价格都应该是公平的、普通民众能接受的。” 卫生部提出建立平价医院的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投入。但实际情况是,如果中央不加大对贫困地区、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这些地方政府又如何能建立起平价医院?“合适的医疗支出应该占到整个GDP的7%到8%,然而去年医疗支出只占整个GDP的3%。” “现在的问题不是困难人群看不起病,而是一般老百姓都看不起病。”唐钧坦言,“从这个角度看,建立针对特定人群的平价医院只能解决形式上的问题,治标不治本。”以低保户为例,生活费一般是300元∕月。如果看病花去100元的话,那他的基本生活就无法保障。因此,低收入家庭在很多情况下有病不医,结果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进一步贫困,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他认为,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全民医疗保险也是与之相辅相成的大问题,实现全民医疗保险的同时,重塑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也非常必要。他赞成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全民医疗服务,“这样将大大降低医疗改革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