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瓶颈”:凸显地矿事业新局面
——访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党组书记、局长毕福海
文/依凡
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中国经济列车高速驶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时,“资源瓶颈”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作为中国经济重要助推器的矿产资源频频告急,中国已发现和可以被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急剧减少,已危及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在经济建设亟需的大批矿产声声告急之际,在为中部崛起提供更多更好的矿产资源和地质服务上,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乘势而起,顺势而为。
强“势”:提升资源增量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近两年在稳步发展中。局党组书记、局长毕福海认为,以河南铝土矿资源为例,2003年,河南省氧化铝产量235万吨,而到2006年,全省氧化铝产量将达到600万吨。按5吨铝土矿工业储量生产1吨氧化铝估算,2006年河南省年消耗铝土矿工业储量将达3000万吨左右。以全省铝土矿1.5亿吨保有工业储量、1.5亿吨资源量计算,如果没有新增的工业储量,河南铝土矿资源保有工业储量最多可满足全省氧化铝企业需要8-10年。地质找矿、勘查和开发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极为严峻的形势,资源已成为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四大瓶颈制约因素之首要因素。
针对资源对河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河南省有色金属地矿局明确指导思想,把地质勘查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增强和发挥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提升资源增量,整合资源存量,努力提高全省以铝土矿为主的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首先,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全力提升资源增量。在经费筹措方面,针对地勘经费严重不足的实际,他们改原来的完全靠国家投入的“一条腿”走路为稳定国家投入总量、有效利用社会资金的“两条腿”走路模式。
一、积极争取国家大调查、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补助地方项目及省“两权”价款和使用费项目。对这些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出色完成,维护有色金属地勘单位的形象。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2004年,全局共争取补助资金3600多万元,2005年又有了较大程度地提高。
二、从现有事业费拨款以及矿权转让收入中,加大地质找矿方面的投入。两年内,全局在此方面的投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100多万元。
三、积极吸收国内外社会资金进入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领域。继2004年综合利用700多万美元外资进行风险勘查后,2005年,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又吸引社会资金1亿多元(相当于每年国家对该局事业费投入总量的2倍)进行风险地质勘查,有力地弥补了地勘经费的严重不足。
为有效利用社会资金,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及时出台了相关的措施。首先,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社会资金利用工作。面对资源瓶颈,转变以往的国家给多少钱,就完成多少工作量的思维模式,将科学发展观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制约的观念结合起来,强力吸引社会资金进行风险地质勘查。其次,做好相关项目(矿权)的整体统筹开发规划。项目是招商引资的载体,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而地勘单位的招商引资又是一项涉及本单位的核心资产——矿权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从总体与全局上把握、协调和控制。鉴于此,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切实把招商引资与本单位矿权经营形势、勘查布局和整体勘查规划结合起来,做好相关项目(矿权)的整体统筹开发规划,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对社会资金投资者“货比三家”,尽可能地拓展合作对象和信息,形成有利于自己的竞争态势,取得谈判的主动权。再次,强化对现有合作项目的管理和评析,促进以商招商、以矿养矿。
在工作区域上,做出了树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理念的决策,不仅要在省内、外省找矿,还要走出国门,到国外去找矿。通过近两年的发展,目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不仅在河南、云南有了自己的较多的矿业权,在内蒙、新疆等省区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区;对菲律宾、智利相关矿区的初步考察工作也于2005年10月中旬结束。
一系列资金的投入,使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新发现12个有色金属矿产地,面积达160平方公里(其中省外矿产地2处,面积60平方公里,国外矿产地1处,面积12平方公里),新提交可供开发利用的铝土矿产地2处,新提交铝土矿新增资源储量6000万吨以上,为河南省铝工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其次,做好资源整合,切实利用好资源存量。针对铝土矿资源紧张的形势,鉴于全局所探明的铝土矿资源储量占河南全部铝土矿资源储量80%以上的实际,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根据河南省政府文件精神,积极参与全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支持铝土矿资源向中国铝业公司河南分公司、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公司、锦江集团(三门峡)开曼铝业、义翔铝业等省政府认定的优势企业聚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资源整合大局,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还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矿权清理和规范管理。针对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引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活动中的漏报、瞒报或不报等不规范行为,于2004年3月25日以局文件的形式印发了《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探矿权采矿权转让暂行规定》,对2004年3月24日以前各地勘单位与他人签订的出售、作价出资、合资合作勘查开发、出租、抵押等转让协议、合同进行了全面清理,为矿业权的有序管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合理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截至目前,他们已将所拥有矿权的铝土矿资源全部转让给了省政府认定的重点氧化铝骨干企业,有力地支持了省政府关于资源整合方面的决策。
补“势”:深化改革
改革出动力,改革出活力,在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问题上,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也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一是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和队伍调整,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结构方面,针对全局地矿业、工勘岩土业、测绘业和工贸服务业并存,但各产业都不强、不大的实际,毕福海局长提出“将地矿业作为全局的主产业和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近两年的发展,地矿业所创造的产值和利润远远大于其他产业的总和,成为了全局名副其实的主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初现。同时,就拓展地质服务领域还明确提出“三大服务”
理念,即努力提高以铝土矿为主的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服务;做好数字城市地质工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服务;做好农业地质工作,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在数字城市地质工作上,郑东新区数字城市地质前期调查工作已经完成,立项申请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在农业地质工作上,安阳林州铝硅钾矿的开发利用已经启动。
在队伍结构上,针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各地勘单位按照专业分工、成矿区带和行政区划等设置队伍的现状,做出了“以局为单元,以优良资产为纽带进行队伍结构调整”的决策。针对队伍结构调整缺乏基地支撑的实际,局领导班子经过认真考察、充分酝酿,决定在郑东新区购地108亩建设“有色地质园”,将局属各地勘单位的骨干人员相对集中起来,形成合力,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总计20层、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的“有色地质园”正在建设,预计2006年底可以进驻。
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近两年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通过改革局机关机构设置,面向全局采取公开竞争上岗的方式选调机关工作人员,推行干部任职交流和轮岗制度,建立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等,盘活了单位人才资源,强化了内部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
三是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根据自身实际,近两年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先后建立、完善了《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矿权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现代企业运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廉政建设制度》、《工作报告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了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形成了经常性的工作机制。
扬“势”:乘势而起,顺势而为,持续提高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
毕局长多次强调,在国家对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能够较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得益于他们有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工作团队。但毫无疑问,近两年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党组一班人的科学判断和决策是最为关键的。物理学中用“势”表示能量的聚集。同样,在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46年的发展历程中,他们一直坚持的,就是在营造一种“势能”,并不断增强“势能”,释放“势能”,从而实现一个组织的良性循环。
毕局长告诉笔者,站在新的起点上,他们充满信心。他们的未来构想是,进一步扩大地质勘查的工作范围,将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做大做强,走向世界;要通过切实发挥自身优势,争取在公益性地质和商业地质工作方面多做贡献。同时,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特别在服务于当前正在全面推进的数字城市地质和农业现代化地质服务上多做工作;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切实提高全局服务于中部崛起的能力,提高全局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料: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的发展历程: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于1959年建局,2000年由原国家有色金属工业总局下放到河南省,实行属地化管理。在建局后的46年里,提交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区187个(其中特大型、大型矿床38个,中型矿床69个,小型矿床80个),查明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按1993年不变价计算)为2600多亿元,为建成豫西富铝矿资源基地,安阳、舞钢两大铁矿资源基地,熊耳山金矿、银铅矿资源基地及为发现豫西南银多金属矿资源集中区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发现并查明了当前河南省铝工业发展所急需的铝土矿床32个,查明资源储量3.9亿吨,占河南省全部查明资源储量的80%以上,为河南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4年以来,通过广大一线地质人员的辛勤工作,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又新提交了可供开发利用的陕县王古洞、渑池县雷沟大型铝土矿等矿产资源地4处,有力地提高了河南省以铝土矿为主的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积极拓展河南省外、国外找矿区域,在云南、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和越南、菲律宾、智利等国家开展了地质找矿工作;同时,本着服务河南省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的,开展了河南省数字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服务的探索工作。
经过46年的发展,如今的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拥有职工近4000名,其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员1000余名。局下属1个地勘总院、7个地质大队、8大公司,计16个二级单位,成为服务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一支力量雄厚的地质找矿大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