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金果:“1斤=100斤”
本刊记者孙莉
2005年底,1500吨有着“平凉金果”标记的平凉苹果销往泰国,一斤苹果卖到了10元,这是平凉人10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仁大乡南门村的陈满义,一家5口人经营着10亩果园。去年,这些果树给他带来了12万元的回报。在平凉市,陈满义不算是特例,像他这样吃“果饭”、发“果财”的农民已不在少数。和他同县的城川乡红旗村的马志强,承包30亩苹果园,10年间净赚130万元。2005年,农民收入的四分之一来自果产业,好多果农依靠果产业发了家、致了富,进入了小康生活。果农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从10斤1元到10元1斤
10年前,依靠果业兴市的平凉,10斤苹果才卖到1元钱,当地很多农民都挖掉果树,种植其它农作物。平凉市一位老干部说,当年为了让农民种植苹果,政府想尽了一切办法:从出钱买树苗到掏钱雇工栽树,为了保护农民的积极性,甚至还承诺在3年期间果树未挂果,由政府实行粮食补贴的优惠政策。
事实上,平凉果品质量早就享誉西北。但一直卖不出好价钱。因为当时大家都还不懂得市场和品牌的概念。2001年前,当地的优质苹果都是贴上陕西的牌子销往全国各地,“全国都只知道陕西的苹果好,却不知陕西的苹果里有很多是从我们这里出产的。”当地一位公务员苦笑着说。
1999年,平凉开始了自有品牌的建设。静宁县园艺站引进“长富2号”品种,成功嫁接出产量、品质远远超过母树的新品种“成纪富士”。“成纪富士”个大,细脆质密,糖和维C含量高,耐储藏,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亩产近万斤的“成纪富士”成为了平凉人的自主知识产权,而静宁县也因此被中国农产品协会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
趁热打铁,当地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做大做强平凉金果品牌加快果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两个被称为“含金量”极高的文件,让平凉一举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据统计,平凉市目前有果树经济林125万亩,其中苹果面积超过70万亩,成为甘肃省最大的果产业发展基地。
从2001年开始,平凉市政府开始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不仅成功地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泾龙”、“陇原红”等,还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以苹果为主的“平凉金果”商标和原产地标记证明。
2006年1月,在得知“‘平凉金果’商标已经通过国家审查”时,平凉市长马学军,这个看上去总是镇定自若的西北汉子,却激动得话不成句:“我手心里攥着一把汗……太不容易了,这可是平凉200多万人6年来辛苦的结晶。”
质量、品牌与规模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平凉金果”重点解决的是苹果多与少的问题,那么近10年来,当地政府解决的就是效益、质量、品牌与产业规模的问题。
“政府要从对苹果的科技投入,基地建设,提高品质,扩大规模,到商标注册,层层抓落实,件件落到实处,我们要敢于创新,把我们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有着强烈市场观念的市长马学军说。这位民意调查中支持率达百分之百的“敢想实干”的马市长强调,在欠发达地区,农民思想比较保守,政府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强化引导和服务。
从2005年起,平凉政府制定了服务农民发展果业的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信贷扶持优惠政策以及农产品销售上的“绿色通道”,建立起了行政、技术人员双规承包发展标准化示范园的责任机制,制订了省级的农产品生产标准。如今,200多名果业技术人员常年活跃在山水林果间,分片包干,抓点示范,服务到村、到户。
同时,平凉政府还下大力气,精心培育,全力扶持果品龙头企业,带起一大批相关产业,与果品相关的包装纸箱、包装膜、保鲜袋,还有果汁、果酒、果醋等加工和营销的500多家企业应用而生。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实现了产、贮、运、加、销一条龙,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不断提高。
一批围绕苹果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正在实施中:着力实施绿色苹果出口创汇基地,苹果商品化处理储藏设施,绿色苹果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全市果品生产集中区无一户污染企业。苹果的贮藏、保鲜和无污染,做到了标准化生产。
也正因为如此精心地经营,在2004年、2005年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上,平凉金果获得3项金奖,4项名优特新奖。如今,平凉果品已经在上海、天津、福建、四川等省市的50多个大中城市销售,部分还通过边贸出口英国、意大利、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并成为支撑平凉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品牌果业不仅让平凉的果农尝到了甜头,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效应,2005年6月20日,在杭州举行的“浙商论坛峰会”上,平凉市被评为全国投资最佳城市,而这一切与平凉近几年发展的新思路密不可分。而以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平凉旅游为代表的四大品牌逐步形成,一个和谐奋进的平凉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