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与大师约会
——一个古老国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渴望
本刊记者 张洪
当年,画家陈丹青第一次走进意大利佛洛伦萨艺术学院,一眼望见大卫雕像真迹,虽然早在画册中读了无数遍,但他还是像平生第一次遭遇:“那种光华圣洁,那种青春凛然,所谓‘人的觉醒’,所谓‘生命的尊贵’,原来真可以是这样子被人用石头雕出来。”
在纽约客居18年后,陈丹青回到北京,看到齐白石老先生的上千幅画作,以最简陋的方式,折叠着,放在旧信封或破烂塑料袋里,心下黯然。他感慨道,拥有一座世界水准的美术馆,比拥有导弹氢弹原子弹,不知艰难多少倍。“我很难相信在未来50年内,北京或其他中国城市会真的出现一座像卢浮宫、梵蒂冈美术馆、大英博物馆,或者大都会美术馆那样的‘世界艺术馆’。”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艺术界开始接触西方现代艺术,继而举办一些小型画展并发起一些运动,从早期的政治波普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行为艺术热潮,再到如今以装置和影像为主的艺术“秀”,这批年轻艺术家的生存空间和地盘扩张了不知多少倍,有的如徐冰、蔡国强等还走出国门,赢得了国外市场。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艺术家的创造活力引起了西方艺术界越来越大的关注,1999年第48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策展人史泽曼(Harald
Szeemann)邀请了20余位中国艺术家参展,为各国中人数最多,甚至超过了美国、意大利,蔡国强的《威尼斯收租院》甚至还在大展中摘取了最高奖。
这些中国艺术家,或者在结邻而居,或者成为美术院校的老师或公司的艺术总监,他们的很大一部分“功课”就开始于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位于北京最繁华的街道王府井大街北端,是中国人最早接受西方绘画的启蒙场所之一。
中国人的文化饥渴
2004年10月,法国印象派绘画来到北京,中国美术馆拥挤不堪,26年前, “印象派”作品来华展出时,和今天的场面一样火爆。当时,“印象派”作品夹杂在法国19世纪风景绘画中,中国民众对于西方艺术大师表现出热切渴望。据说,几乎所有的中国画家都参观了这个展览,有人甚至从边远地区赶来。凌晨,美术馆前就排起长队,参观的人群密密麻麻挤满展厅,在库尔贝(Gustave
Courbet)、柯罗(Camille Corot)与米勒( Jean Francois Millet )的原作前,很多人长久伫立,流连忘返。
2000年,西班牙画家达利(Salvador Dali)来到北京,美术馆前又一次排起长队,中国艺术界很早就热衷达利,许多中国青年画家通过画册和图片认识这位反叛的西班牙画家,并对达利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进行过细致研究。有的青年画家甚至直接比借达利进行创作。达利和他的画展无可争辩地成为那年中国年美术界的一大盛事。“达利热”甚至波及到图书界,关于达利的图书销售量直线上升。
每一次西方大展来临,都会在中国的艺术界掀起波澜,这些艺术大展的到来,先是在美术圈里引起关注,继而波及民间。有的展览甚至左右了某些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倾向,并导致某种艺术思潮的形成。
虽然西方大师莅临中国带来了种种轰动,但建国以来,中国所有的美术馆都缺乏西方油画的起码收藏。除了留欧、留苏两代前辈,许多油画家对国外或本土油画的视觉经验,多半来自画册图片。20多年间,虽然一些西方展览对此有所改变,但事实是,这些外来展览极其有限。
相对于音乐、歌舞和影视艺术,美术很难进入娱乐市场的范畴。在众多国际顶级音乐、舞蹈演出团体纷纷登陆中国市场的时候,西方美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却大多与中国观众无缘。作为中国美术界的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在1978年举办《法国19世纪乡村风景画展》后,20多年间,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外顶级艺术展览。大部分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认知还停留在印象派和毕加索的时代。艺术展览匮乏导致社会普遍处于文化的饥渴状态,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格外凸显。
西方画展到达中国的途径
20世纪80年代,毕加索(Pablo Picasso)画展来到中国。2005年,相隔将近20年,大师再一次莅临东方大国,带着265件作品。
毕加索的作品多达6-8万件,另外还有许多无法计算的各类私人藏品。其原作虽然遍布西方的大小美术馆,但将近20年不曾在中国现身。这次展览让中国人欣喜之余,也令人心生疑问:为什么多是版画?为什么没有油画?为什不能在中国看到著名的《格尔尼卡》(Guernica)或《亚威侬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毕加索的版画,也有不可及之处,但其重要性终究比不上他的油画或素描。
毕加索的重要作品散落在博物馆及收藏家手中,策划、组织展览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对中国而言,最大的障碍是钱。毕加索太贵了,借展费、保险费、运输费,中国的大博物馆都缺少这样的经济基础。
毕加索贵,那罗丹(Auguste Rodin)、埃舍尔(M.C Escher)、达利、摩尔(Henry Moor)这些巨匠就不贵了么?他们是怎样来到中国的?中国对外展览中心总经理张宇先生介绍,这些展览大多是政府交流项目,有的还是伴随着外国首脑访华而来。张宇认为,在中国,在北京,大型艺术展览困难很多,因为一是钞票不够,二是展场条件有限,很难争取到名贵作品。
尽管这些年中国人看到的好展览大多是政府项目,但近一两年,民间办展、从商业渠道运作的展览还是在悄悄起步。有投入,就期望回报,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靠办展览挣钱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在国外,不少大企业会把资金注入高水准的艺术展览,而不会考虑赞助百老汇式的商业演出。在中国正好相反,艺术展览很难成为企业的赞助目标。靠办展览在中国挣大钱还不成熟——“不是说一点儿都不挣,而是挣不了大钱。事实上,一个艺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在于它能不断提供好展览,而不在于它能不能发大财。”张宇如是说。
举办艺术展览,一方面需要逐步改善大环境,另一方面,策展、布展、宣传、销售等技术环节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摸索。比如,国外成熟的艺术博物馆的收入,只有20%来自门票,另外80%来自附属产品。目前,中国也在做这方面做尝试,配合展览,出售画册、雕像、饰品等附属物。
无钱办展的窘境也在逐渐改变,中国经过20多年飞速发展,情况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不相同,陈丹青说:“据我所知,西方美术馆现在很想巴结中国,中国的文化市场可能是今日世界最后一块大舞台,谁都想插一脚。”国外的一些政治家、企业家非常看好中国市场,要推进产品必须让中国人先接受文化,来中国办展,他们甚至乐意免去昂贵的借展费。
链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国外来华艺术展览
1991年 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Prado Museum)藏画展
1992年 俄国列宾(Ilya Repin)及同时代画家作品展
1993年 罗丹(Auguste Rodin)艺术大展
1995年 米罗(Joan Miro)艺术展
1996年 夏加尔(Marc Chagall)艺术展、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珍品展
1998年 俄罗斯列维坦(Levitan)及同时代画家作品展
罗马尼亚著名画家巴巴(Corneliu Baba)作品展
1999年 非洲艺术大展
荷兰艺术大师埃舍尔(M.C Escher)作品展
2000年 达利(Salvador Dali)绘画原作展
亨利·摩尔(Henry Moor)雕塑大展
玛雅艺术展
2001年 卢森堡博物馆藏品展
毕加索版画展
2003年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Beijing International Biennale)
2004年 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2005年 毕加索艺术大展
2006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