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的韶山


李敏辉

2006年元旦,湖南省韶山市汽车站门口,12米宽的迎宾路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汽车驶过一个清幽的山坡,眼前就是熟悉而陌生的韶山冲了。112年前,毛泽东就诞生在这个群山合抱、山青水秀的处所,并在松竹环绕、塘水清清的山沟沟里度过了16年的农家生活。

“韶山冲现在是韶山行政村的一部分,而韶山村只是中国山区的一个小村子,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人口才1600多。”韶山村委会主任(俗称村长)毛雨时说。可韶山村早在1997年就达到小康标准,是湖南最早的“小康村”之一,村子里的几条道路却都是双车道,家家户户住的都是两层的小楼房。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村子中心的毛泽东铜像广场,几条绿化带环绕着广场,比很多城市的中心广场更宽敞气派。

韶山,这个“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就像一扇窗口,折射出中国农村发展建设的进程。
48岁的毛泽山是一名旅游车司机,“我与毛主席的辈份一样,这让我沾了不少光!”他说,只要是来看主席故居的人,就是全体韶山人的客人,都能享受到最热情的服务。

人到韶山,记者最想看的,是毛泽东的故居,那几间土坯茅房,早就给世人留下了印象,可热情的汽车却将记者直接先送到毛泽东纪念园,后来得知,毛泽东纪念园门票是45元,而毛泽东故居不收门票,看来,淳朴的韶山村民也有了经济头脑。
漫步在韶山村,记者看到一家网吧在营业,悬挂着毛泽东画像的大厅中,播放着外国流行音乐。

在韶峰下,村民毛珍珍的二层小洋楼挂着“毛家大酒店”的招牌,院子里停着桑塔纳小汽车,她的大儿子说,到村子里住得远的人家串门,油门一踩就到了。像他这样开着私家车的韶山农民,村子里有20多个。

村民毛泽平夫妻俩喜欢炒股票,可韶山没有证券交易营业所,买卖股票要坐车到40多公里外的湘潭市去。毛泽平就买了电脑上网,在家里办一个“大户室”,成了全村第一个跨进“E时代”炒股的人。

毛雨时说:“解放前,韶山村非常贫穷。老话说,‘韶山冲,冲连冲。十户人家九家穷,住在深山无人问,羊肠小道无人行,柴棍红薯度一生,有女莫嫁韶山冲。’韶山的发展,这些年越来越快了。”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毛雨时和村民们想看追悼会的新闻,可村子里没有电视,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一台电视机,大家挤在窗外流着泪看了新闻。又过了10多年,直到1988年,毛雨时间才花300元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而5年后,他就把黑白换成了彩色。现在,他家用的是一台29英寸的大彩电。

毛雨时回忆说,怀念着毛泽东的韶山人,上世纪80年代初却走过一段“思想弯路”。

第一次是包产到户。“1980年,村委会第一次开会讨论包产到户的事情,当时很多人对此脾气很大,甚至还有拍桌子骂人的。”

讨论持续了整整一年,大家的观念清爽了:改革开放是为了让大家富裕起来,让国家富强起来。
问题讨论清楚了,实行起来就很快,仅用了一个月就把田分下去了。

第二次是该不该经商致富。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韶山村接待游客,吃住全是无偿的。“我们这小山沟,原先很封闭。就拿卖鸡蛋来说,老观念是,别人需要应该送,卖是小气。”毛雨时说,当时大家还有另外一个保守想法,所谓无奸不商,小生意是懒汉做的,只有在田里劳动,才是光荣的。

为了破除旧观念,村里的干部带头经商。1985年,有一位女干部从一块手帕开始,做起工艺品买卖。她买来一批白手帕,自己加工,绣上“毛主席故居留念”,摊子摆在村口,没想到居然很受游客欢迎。

而接下来的故事,数汤瑞仁的毛家饭店最为神奇。从1986年一元钱绿豆七毛钱白糖的小粥摊,发展到如今家产百万、全国有30多家连锁店的毛家饭店。

毛泽东纪念园下的韶山毛家饭店总店,门前停车坪上,全国各地牌照的小汽车排成几排,食客如云。

“我是一块七毛钱起的家。”说起自己的发家史,穿一身大红外套、已过古稀之年的韶山毛家饭店董事长汤瑞仁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改革开放前,她家就住在毛泽东故居对面的一间茅草房。1984年,汤瑞仁顶着舆论压力“偷偷做起了小生意”。汤老太太回忆说:“1959年我见到毛主席的时候,他说过,要努力搞好生产,提高生活水平。”

第一天,她在毛主席故居对面的一个棚子里摆了一桶绿豆粥,自己躲在棚子后面观看动静。后来一个上海客人来到棚子里和她打招呼,并动员同行的游客每人喝了一碗绿豆粥,客人最后说的一句话让她至今难忘:“赚钱养活自己,是件好事。”
从此,汤瑞仁大方地做起了绿豆粥生意,并越做越大。现在,她创立的毛家饭店成了韶山冲的一个品牌,在全国各地开设了40多家分店。2002年9月,为支持毛泽东故居环境治理,没念过书的汤瑞仁以高姿态作出牺牲,把毛家饭店从故居对面的旧址迁到了2公里外的毛泽东纪念园南门左侧。

在韶山冲人看来,汤瑞仁离开那块赚钱的“风水宝地”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但老太太却很看得开:“韶山冲是对外宣传韶山的一扇大门,而毛家饭店却是对外宣传韶山的一个窗口。”

毛家饭店屋顶燃起的袅袅炊烟,是韶山从一个时代象征转变为市场经济弄潮者的一个体现。

从1990年起,韶山村有60%以上的人从事第三产业。目前,该村的经济收入85%来自旅游业。人们曾有种说法:韶山村五步一铺、十步一店。

可现在的韶山村,却很少看到卖旅游纪念品的店铺,甚至那一家家“毛家饭庄”、“毛姓饭园”,也只静悄悄立在村子边缘。
毛雨时说,从去年年底起,韶山就启动了《故居景区修建详细规划》,第一期拆除毛泽东故居对面的毛家饭店和其他几户居民;第二期拆除铜像广场旅游纪念品市场的14家国有单位、2家集体单位、80家个体工商户、18户居民。

汤瑞仁老太太说,当初听说要拆毛家饭店,开始想不通。后来,她想明白了:虽然饭店是自己一手创办的,可毕竟对毛主席的感情更深。汤老太考虑再三,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而铜像广场改造,光韶山村就有40多家个体店铺、11户人家动迁,是直接关系到很多人饭碗的事。

“可老百姓通情达理,都在规定时间之内搬走了,没有一户上锁,没有一家哭闹。”毛雨时说。

当地人有一笔帐算得很明白:韶山是全中国的韶山。改建拆违,恢复韶山生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此外,村党委决定,除继续发展占经济收入85%的旅游业外,还要增强15%的农业投入,目标是发展观光农业。目前全村700多亩土地中,已有500多亩种上了花卉苗木。产业结构调整好了,又将是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形容当地发展时,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回故乡所做《到韶山》中的一句。

离开韶山的时候,冬日的阳光下,韶山火车站格外安详,在候车室外墙上挂着一张巨幅毛泽东画像,左右两边的大标语是——“缅怀毛主席、建设新韶山”。

据当地居民介绍,韶山站原有三个候车室,每个都能容纳近千人。如今左右两个候车室已被人承包开起了茶馆和乒乓球馆,放在门口的大喇叭每晚还放着新潮的流行音乐。只有中间的一个主候车室仍保持着建站时的模样,《毛泽东去安源》、《开国大典》两幅巨幅油画分挂两边墙上,正上方的墙上还写着一条64个字的《毛主席语录》。

世易时移,韶山电视台的老记者高星概括出一句话:“以前韶山人对毛主席的敬爱,往往是通过朴素的农民式崇拜来表达,如大放鞭炮、大吃红烧肉等。近年来,‘伟人情结’已经更新换代了,韶山人变得越来越注意把握商机,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如鱼得水。”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