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一个古老城市的崛起
文/依 凡
一座只有三岁的年轻地级市
在中国660多个城市之中,贺州既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座只有三岁的年轻城市。
位于广西东北部的贺州市,处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背靠大西南,面对粤港澳,是粤港澳至桂林旅游黄金线中间站,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为巩固南疆,在此首设临贺县。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贺州地区,设立地级贺州市。贺州市现总面积11855平方公里,辖八步、钟山、富川、昭平(三县一区),共67个乡镇,210万人口。
贺州市地处中亚热带,属亚热带南部,适宜发展农业、畜牧业和亚热带经济作物,盛产亚热带特色的柚子、柑橙、青梅、龙眼等。贺州市矿产资源丰富,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等60多种。全市水电蕴藏丰富,目前,全市拥有投产发电的100千瓦以上的电站149座,总装机容量42.67万千瓦,在建的水电站有79座,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7.93万千瓦,到2007年,全市建成的小水电站装机容量将达到90.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2.77亿千瓦时。森林面积6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5.76%。
贺州市旅游资源丰富。这里山奇、水秀、林幽,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于一体,境内有姑婆山、大桂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有被称为"天下第一洞"的钟山县碧水岩、被誉为"十里画廊"的钟山荷塘风光以及"人间仙境"鹅塘紫云洞等喀斯特地貌风景区,还有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临贺故城、黄姚古镇、秀水状元村、明代古城、古石城等历史人文景观,这里的瑶族风情、客家文化富有特色、令人神往。
从古老中走来,这座只有三岁的年轻城市,正在广西东北部迅速崛起。
“五龙出海”:构建“大交通”战略
2005年11月9日,广西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新开工重大项目之一,广州至贺州高速公路贺州段(灵峰至八步)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核准。项目建成后,将为贺州市东进粤港澳、融入珠三角经济圈、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项目的获批,也标志着贺州市“南北贯通、五龙出海”交通发展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重大突破。
构建“南北贯通、五龙出海”交通发展战略,是贺州市委、市政府推动城市迅速崛起的一大关键性战略。贺州市委书记李达球认为:“贺州前些年的发展缓慢,交通是最大的瓶颈。贺州‘五龙出海’大交通的建成之日,就是贺州的腾飞之时!”“贺州市要树立不怕吃苦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来!”
2005年1月13日,贺州市委、市政府做出《实现"南北贯通,五龙出海"目标的决定》:从2005年开始至2007年,用三年的时间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形成"南北贯通,五龙出海"大通道格局,融入珠江三角洲两小时经济圈。全力打造高速公路与铁路主骨架,辖区内南北、东西走向的路网结构更合理,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出海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以此为辐射,使辖区内的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县城、乡镇、农村公路通达程度进一步提高。至2007年底,100%的乡镇通等级油路或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70%的行政村通等级油路或水泥路。
据了解,目前在建的广(州)贺(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贺州到广州仅需2个半小时,将进入"粤港澳两小时经济圈"。与此同时,桂(林)梧(州)高速公路贺州段、洛(阳)湛(江)铁路贺州段也同时于去年底开工,这些项目竣工后,贺州市不但将会结束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其通往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更为便捷,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地理优势也将得到体现,成为大西南通往粤港澳和东盟各国的主要出海通道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正是基于此,在贺州采访时,不止一个当地领导告诉我:不久的将来,贺州成为对接广西、对接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桥头堡绝不只是一个梦想!
客家文化:千年不改是乡音
2005年11月6日至7日,亚细安(东盟)客属第六届恳亲大会及经贸洽谈会在贺州市举行,贺州市洋溢着客家人浓浓的亲情,来自东盟各国及世界各地的千名客家人代表欢聚一堂,共叙乡情,共谋发展。
千年不改是乡音,万水难隔故乡情。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一个独特的汉族支系。贺州市则是广西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据了解,贺州市总人口210万,其中客家人约有80万,约占广西客家人总数的1/10。
贺州客家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早在清末,贺州就盛行客家鸡歌、鲤鱼歌、竹板歌、客家道情等歌唱艺术。新中国成立后,贺州客家歌舞出现了崭新的艺术局面,贺州客家山歌剧团是广西唯一以演唱客家山歌剧为主的专业剧团,多次应邀前往广东、湖南、台湾等客家人聚居区演出。客家歌曲《月光光》,被香港电视剧《酒是故乡醇》采用为主题曲,在全世界的客属地区广为流传。
除了深厚的客家文化积淀,贺州客家文化遗产也是遍布各地。位于贺州市八步区的莲塘镇江家大屋融传统客家土楼围屋与中原民居建筑相结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被人们称为"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建于清乾隆末年的江家大屋,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漫步其中,你能感到一种宁静壮美,玄机暗藏,回廊迂转,庭院深深,让人不知不觉沉醉迷失其中。据了解,贺州市正着手把贺州莲塘镇客家围屋建设成为我国首家客家生态博物馆,计划在明年上半年建成开馆,博物馆建成后,将进一步推进客家文化研究。
以客属恳亲大会和客家文化为纽带,开放的贺州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目光。近年来,贺州旅游不断升温。据统计,2005年1―6月份,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5.03万人次,增长15%。预计到2007年,贺州市年旅游接待人数将超过300万人次。贺州成为广西旅游的一大亮点。更为重要的是,客家文化展示了贺州风采,宣传了贺州新形象,扩大了贺州的世界影响,吸引了更多的客商来贺州旅游观光、投资兴业,推动贺州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就在亚细安(东盟)客属第六届恳亲大会暨经贸洽谈会上,贺州市与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内外客商签订投资项目25项,其中包括10个境外投资项目,总投资14.16亿元,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电子、食品、房地产、矿产品开发与利用等行业。而在恳亲大会召开的11月6日,为期3天的第二届农产品展示暨农业项目洽谈会在贺州闭幕。此次展会共签约项目147个,项目总投资达57.21亿元。项目涉及农产品种养、加工、流通和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基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商贸等行业。
融入泛珠三角:一个越来越心切的声音
从行政版图上看,成立才三年的地级贺州市位于广西东边的一角,是离广西首府南宁最遥远的城市,没有铁路,没有机场,没有港口,也没有高速公路。
但从贺州官方的一组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来,贺州市新增的固定资产投入有80%以上来自粤港澳,在2004年全市新开工规模以上工业项目699个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项目达602个。
面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融入泛珠三角成为一个越来越心切的声音,贺州人正将其化做一个个具体的政策与行动。
贺州市委书记李达球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贺州要做广西对接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桥头堡"。而在贺州市长陈利丹等看来,就是实施"东靠"战略、积极融入泛珠三角。
融入泛珠三角,农业成为贺州对接的先行突破。农业是贺州的传统产业,贺州当前的经济发展,首先离不开农业的发展。陈利丹市长认为,瞄准粤、港、澳市场,把贺州建成粤港澳重要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建成粤港澳的后花园,是贺州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方向。围绕贺州现有的农业资源,开拓农业招商,把粤港澳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引到贺州来。为此,贺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的决定》、《贺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贺州农业企业化五年发展规划、工作重点以及有关扶持政策,市财政将安排一定资金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先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产品流通大户进行扶持或奖励等。
在“家中”创建好对接粤、港、澳现代化企业条件后,贺州市多次“出门”到粤、港、澳地区推介贺州,签订合作协议,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辐射转变为主动寻求对接,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为此,贺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面向粤港澳地区为主的招商促进局,先后在广东佛山、顺德,福建泉州,浙江衢州、台州、温州等地举办项目推介会,共签订投资项目13个,投资总额13.43亿元。特别是2005年5月,贺州市与佛山市签订《佛山-贺州市经贸合作备忘录》,每年两市党政领导安排一次以上的交流座谈活动;两市分别设立交流互访机构,具体负责交流互访事宜;还在政府网站、新闻媒介、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对外宣传等方面相互支持、相互推介;同时,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为企业家、民间人士的交流活动提供渠道和平台。
五保村建设工程:“和谐贺州”的一个缩影
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为民办实事,也被贺州市委、市政府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2003年,贺州市提出实施“六项民心工程”和创建“双拥模范城”,提出建设文化先进市、打造“诚信贺州”等一系列举措,为构建“和谐贺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项民心工程”即五保村建设工程、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工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和社会稳定工程,成为贺州市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有效载体和切入点。尤其是其中的五保村建设工程,由于贺州市起步早、动作快,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个全面完成五保村建设任务的城市,也是第一个实现多数五保老人得到安置的城市。在2005年8月29日召开的广西五保村建设专题研讨会上,贺州经验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贺州市的五保村建设工程启动于2003年8月。根据当时贺州市全面建设五保村的决定,要求用2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兴建721个五保村,全市农村五保老人以村为单位,集中供养。目前,全市开工建设的721个五保村已经全部完成,共安置了14800多五保老人入住,相当于解放以来全市县、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人数的17.9倍。有关专家认为,这种“离家不离乡、离户不离土”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方式,切合了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是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方式的创新和突破,即使放到全国也具有借鉴与推广价值。五保村建设,成为“和谐贺州”的一个缩影。
五年创新城:崛起的贺州正当其时
2006年,是“十一五”起步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贺州市委书记李达球表示了他足够的信心。
一个事实是:2004年是贺州市近十年来经济发展最快、质量最好的一年。贺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3.1%上升为37.2%,历史性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的重大转变。不久前,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在贺州考察后就感叹道:“贺州能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
而李达球清晰地记得,他出任之初,贺州市的银行存款才49.5亿,三年过去了,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91亿。
2005年初,贺州市确定的新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将坚持“五业并举”,抓住贺州市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和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商贸业和旅游业,做大做优贺州市的经济总量。
与此同时,贺州市以争夺自治区"南珠杯"为契机,提出要抢抓机遇,努力实现“五年创新城”的目标,着力推进城镇化,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在外拓市场上,贺州人不仅瞄准了融入泛珠三角,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吸引外资,借助外力加快城市建设正成为他们更新更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