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的前世今生

李敏辉

走进煤村
三家店,京西门头沟区的古村落,五六级的北风从人们的耳傍呼啸而过,村口的永定河面上结着厚厚的冰层,一群少儿穿着羽绒服在河面上溜冰,几匹骡子吐着寒气拉煤车扬尘来去。
这,就是过去京西大道的起点,也是永定河的出山口。在明清时,京城供暖用的京西煤以三家店村为集散地。
走在三家店的老街上,记者看到一排排老宅子和新房子的屋顶上铺着石片瓦,显得古朴大气;有一座古宅的大门上还镶有用铁皮包裹着小镜子的“照妖镜”和“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字符”;一处老客栈的两块门匾上分别书刻着斗大的“礼为门,义为道”的字样凸显旧京景象。偶尔还能听到一两声在现代都市里几乎绝迹了的小贩沿街叫卖的吆喝声。
多少个世纪以来,我们的祖先一直是采取一家一户烧煤取暖的办法过冬。因各地气温不同,风俗习惯有异,有炭火直接散热,也有热炕、热墙、热地等不同的送热方式,小到百姓小屋,大至皇宫大宅,莫不如此。
有资料显示,早在明朝的万历年间,三家店村就因为运煤的需要,曾在河上架起过木板桥。其仓储物流的重要作用直到清末民初铁路修通之后才衰落下来。至今,三家店仍遗存着上百处老店、煤栈旧址和白衣观音庵、铁锚寺、山西会馆的遗址遗迹及20余棵在册老槐树。而现在,村西头的永定河龙王庙已修缮完毕,对外开放,正殿内有北京仅存的龙王像五尊。
村子里的大喇叭传来电台里的天气预报:今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8度。记者一翻笔记本,这已接近去年12月4日以来的最低温,而在那天,则达到了零下9.1摄氏度!这个数字创造了50年来历史同期的最低,当时供暖连续三天顶尖。
一想到这,仿佛看到街头的煤卖得更欢了。
记者走进一家超市,刚到入口,一股热浪便扑面而来,这里的工作人员大多穿着衬衫马夹,有的员工把衬衫的袖子卷了起来。一位做促销的女店员说,这儿的温度有些高,穿着一件单衣还感觉热。记者发现,这个村子有的场所超过了今年供暖的建议最高温度22摄氏度。
而在菜市场,白菜每斤涨到5角,黄瓜、西红柿都要1.8元每斤。一名菜贩表示,这两天天气寒冷,蔬菜都涨价了,她无奈地说:“这些菜进价都贵,也只能卖得贵点。”一位来买菜的小姑娘听说韭菜1块5一斤,不满地抱怨说:“我周二买时只要1块2,怎么就涨到1块5了?”旁边一位大妈接口说,天气太冷把菜冻坏了,菜价都涨了。
在一家门漆剥落的老宅子,村委会的汪大妈正在钉窗帘,她拿着锤子和钉子站在窗外,把一块薄棉被钉在窗户上。她说,住在平房里,防寒保暖是冬天的头等大事。薄棉被是自己早就做好的,天冷了就钉在窗户上,这样寒气不会进屋,屋里的暖气也不会散发出去。
“三家店是个煤村,在往年咱北京的供暖靠的就是三家店,山里头全是金子呐。”汪大妈说的金子,指的就是乌金——煤。说起供暖,汪大妈和村里的老人们简直有说不完的故事。



北京城的供暖老新闻
过去的北京供暖,自元明以来,千家万户都靠烧煤炭。京西三家店一带,除煤外还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乃远至山西、内蒙古的古商道。
三家店大约成村于古辽国,因始有三家客店而得名。这里是走出西山后最初的平原地带,因此在明清时形成了京城主要的一个煤运集散地。明清时期三家店是京西古道上最为热闹繁盛的村落,街市上五行八作,大小买卖、商铺、煤厂多得不得了。
  明清时期的三家店有一条驼铃古道直抵北京城区。阜成门是老北京内城的西门,旧时俗称煤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入内城。相传早年间阜成门的城门洞上还镶嵌着一块刻有梅花的汉白玉石,是用谐音作为标记。明清以后,京城用煤量越来越大,仅靠阜成门进煤已难供应,所以,后来西直门作为“水门”亦开始大量进煤。那时候,这条古道上的运煤骆驼队川流不息,对保障老北京的冬季供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驼铃古道从三家店向西延伸进入西山,顺着被称作门头沟的沟谷前行,就可看到一段奇巧的明代京西古道。古道约二三百米长,两三米宽,是在山腰上凿出路来,再用石块来铺垫路面。临永定河的一边还垒了矮墙,防止马帮驼队的牲畜不慎滑落。古道跨沟处砌石为桥,桥下修了涵洞可供山洪暴发时流过,据说,修这条道时不但有当地士绅民众资助参与,连京城锦衣卫都出动了。
西山古道在明清繁盛时,每到夏秋之季几乎是全天候的车水马龙,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甚至“商贾云集,车马喧天”,七八百年下来,现在路面石板不但被踩得光溜溜的,还有百十个深深的蹄窝。在古道拐弯处还有一个小酒店的遗迹,三家店的老人们说,当年豪爽的赶马汉子们就在那大碗喝酒,驱寒歇脚。
那时候,北京养骆驼的“驼户”专以驮运煤炭为业,在老北京的土道上,常常经过骆驼队,由骆驼运煤块、煤末到城里城外的煤铺,那时候阵阵驼铃声不绝于耳,骆驼队成为明清时期三家店,乃至北京城的一景。直至上世纪40年代,山区公路修通,汽车才逐渐替代了骆驼。



今天的北京供暖
走出“煤村”三家店的历史,看看北京城其它地区的供暖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62357575,这是北京市供暖热线电话,打进去的电话也是火爆火热的。
当记者拨通这一热线时,工作人员说,北京市供暖的投诉比例与往年持平,打进电话的群众都是反映家中还没得到供暖等情况,并没有反映温度过高的用户。
工作人员介绍说,按照北京市政府要求,各供热单位必须保证每天24小时连续供暖,并保证采暖用户家的室内温度不低于16摄氏度。因供暖单位责任造成采暖用户室内温度不足的,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同时也严格控制室温上限,杜绝机关、大型公共建筑的超标现象。在公休日及夜间要求低温运行,把工作区与居住区在系统上分开,采取不同运行方式。
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供热管理办公室主任郭维圻表示,虽然北京今年主打“节能牌”,但市政府首先要在保证绝大多数居民家庭温度不低于16摄氏度的前提下,再提倡节能。
郭维圻介绍,“为确保今冬供热安全,北京市已经建立了市区两级的指挥系统和三级联络网络,24支717人应急小分队都在待命状态,随时准备抢修供暖设施。北京已经吸取了去年冬天因相信暖冬的预测而导致供暖出现尴尬的教训,今年会确保整个冬季的供暖安全。”
北京市市政管委宣教处郭卫东告诉记者,北京市政府专门就冬季供暖问题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市18个区县政府和供暖办公室保证辖区内采暖用户的室内温度在16摄氏度以上。“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带队深入居民家中查看供暖情况,要求各供暖单位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适时提高锅炉回水温度。”他说。
郭卫东还介绍道,北京市还要求所有供暖单位要“逢五测温”,就是供暖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在每月的5日、15日、25日要到居民用户家里测量室内温度,要随时根据天气变化调整锅炉回水温度。
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宣传部孙立杰对记者说,有几条地铁线路的新型列车内安装在座椅下的电暖气系统已全部开启,乘客都会感觉到车厢内的温度十分温暖。
“供暖费会不会因为煤价的调整而上涨?”对于北京市民普遍关心的这一问题,北京市发改委主任丁向阳在做客城市管理广播时明确表示,供暖价格的调整是北京市关注的问题,也是整个国家关注的问题,2006~2007年度供暖价不会上调。
他说,供暖价格的调整不只是供暖本身的调整,而是整个体制的改革,目前国家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在两到三年内取消福利供暖,北京正在做研究,因为这个政策还涉及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其他方面,所以政府要做全面、综合的考虑。



供暖体制改革在行动

刘贤明,是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市政管理处的处长,从1998年,他就开始了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工作。在2005年底,建设部等八部委发布《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福利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采暖用户直接向供热企业交纳采暖费,实行用热商品化。原则上各地区可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供热商品化、货币化,具体由各地从实际出发自行确定。
在刘贤明看来,“供改”核心就是变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一手掏钱一手购买服务”。
他首先说,低保线以下的人群,政府是应该可以想办法解决的。他们的采暖费用问题,“我们也正在研究把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部分群众最基本的采暖费用,研究他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要给予这部分人群基本采暖要给予保证。”
刘贤明还谈到,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过去的福利供暖推向市场。让冬天采暖用的热真正成为一种商品。但是这一商品也并不像超市买东西一样自由。“按道理讲,谁交了费就必须给谁供暖。但现在我们的供热系统有问题,它不能够断开,这户和那户很难断开。将来我们通过改革以后,如果是热计量改造以后,可能这种情况能够改善。但目前来讲,这种情况很难改善,也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
目前,中国实行的供暖方式都是按建筑面积收费的方式。分户计量成了这次供热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这就要求必须改造现有房屋的供暖系统。可是改造这套系统需要至少2000元,那么对于这样一笔费用,应该由谁来承担呢?
刘贤明表示,供热系统大管网改造原则上应该由供热企业来承担,但是居民的改造,则由用户、单位、政府都要承担一些。“这个要看它们的具体情况,有的财政情况好一点,可能政府多拿一点;财政情况不好的话,它可能出的就少。再一个居民或者叫职工的单位也可以出的,并不一定都是供热企业。”
对供暖改革试点城市遇到的这些问题,国家建设部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地研究新的办法,来完善改革措施。但在他们所有探讨的方案中,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社会的低收入群体不会过多地承担改革的阵痛。同时,在供暖设施的改造上,未来将会由政府企业和老百姓共同分担。
未来将会实行城镇供热特许经营制度,他提供的材料上显示:“在统一管网规划、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市场准入、统一价格监管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国有、私有和合作经营企业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与城市政府签订合同,参与城镇热源厂、供热管网的建设、改造和经营,取得规定范围和规定时限的特许经营权。国有供热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多种经济成分,实现多元化投资,大中型供热企业以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跨地区经营城镇供热。”
对于供暖体制改革,刘贤明显得非常有信心,他说:“改革的各方都相信,在福利供暖制度终结之后,市场化供暖的冬天,家里的暖气片一样也会热起来的。”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