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是一个国家信息化的核心,软件业呼唤中国技术。”
“没有创新,企业可能会赚到钱,但从长远看没有发展前途。”
“上帝给了每个民族创新的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它呢?”

“科技文档的标准应由中国人书写”

本刊记者 张 娟

采访廖兆存前,记者应邀参加星火燎原公司在中国科学院进行的产品演示会。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所及院校是这家公司目前“主攻”的潜在客户之一。廖兆存要做的工作是说服这些科技人员试用ScienceWord——中文称为“赛迅”的科技类文档编辑软件。

“来北京这么多年,中科院我是第一次进来。”不过这并不妨碍廖兆存向科技人员推介产品的信心,“我认为科学研究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因产业需求而搞科学研究,另一种是因科学探索而搞科学研究。后者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研实力;而前者则将国家竞争力变得直接而现实。”廖兆存告诉记者,在推广产品的过程中,最大困难是“面临着一种惯性,人们通常会想:你怎么可能比微软做得更好呢?他会用一个理由来否定你的99个理由。”


电脑界面不再是微软Word
北京第八中学化学教师陈蓉和她的同事,享受着计算机为工作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但陈蓉时时又要面对新的“麻烦”:如果仅仅是编辑文字那当然很容易,微软的word能轻松实现编辑功能。可是,当需要画一个数学曲线并且能表现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的时候,需要画一个复杂的有机物化学分子式、一个化学实验流程图的时候,需要画一系列的物理电路图的时候,数理化老师们就往往很辛苦了。比如出一份试卷,通常情况是:先在纸上手工画图,然后扫描到电脑里,再进行文字和图片的混合编辑处理。一旦图形需要更改,老师们又不得不花费同样的时间去重复以前的劳动了。由于是手工画,看来很简单的一个烧杯、试管,老师们画起来也往往要很费劲。手工绘制的图形粗糙不精确,也无法在电脑中进行再编辑和修改。
廖兆存历时8年开发的ScienceWord帮助陈蓉和同事解决了这些问题,它通过独创的非线性文档编辑技术和逻辑图形动态关联技术,实现了科技类文档的可编写。赛迅软件经国家教育部的专家鉴定会认定为“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文档处理系统软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软件专项,还是科技部“2004年度国家级火炬项目”。
电脑里装上赛迅软件,就不仅能够精确、快速地绘制各种几何图形、物理试验图、光学图、实物图、化学试验图等,并且还能实现文字、公式、图形的混合汇编,从而轻松地实现一篇科技文档的完全数字化。现在陈蓉打开电脑后,界面不再是大家熟练的Microsoft Word,而是ScienceWord。陈蓉熟练地使用赛迅软件编排教案和讲义,化学分子式、实验流程图很轻松地跃然纸上。

与陈蓉同样感到方便的,还有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用户,以及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几十所高校、近1000所中学等500多万正在使用ScienceWord的人。


自主创新源自“比尔?盖茨的刺激”
廖兆存称自己是“外省青年”。像许多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一样,廖兆存刚到中关村闯荡时钱袋空空,但大脑里装满了生意经。按照当时的规定没有北京户口的廖兆存当时无法在北京注册公司,“我是在石家庄注册的,那时注册一个公司,最少等三个月。”从北京到石家庄的火车,廖兆存不知坐了多少来回。也因此,他对石家庄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边的人买产品,我会清一色地优惠、大幅度地优惠。”

从1990年到中关村打工起,廖兆存都在朝一个方向努力,即在文字处理软件方面不断创新,直到1997年他在科技文档处理上找到了落脚点。廖兆存幽默地将这种选择归结为受比尔?盖茨的刺激。
1994年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刊登了一张照片,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与比尔?盖茨站在一起,手拿盖茨为他题写的“祝你成功!”赠言。这个青年人就是廖兆存。1994年3月18日,比尔?盖茨第一次访问中国,并在北京的香格里拉饭店发表了一场激情洋溢的演讲,目的中国市场推广WINDOWS中文版。当时在中关村打工的廖兆存通过朋友关系挤进会场,并得到一个向盖茨提问的机会。廖兆存的问题是“WINDOWS的未来是什么?”,盖茨回答:“计算机的心脏。”太有气魄了!廖兆存的第一感觉是受到震撼和刺激。这个年轻人同时也开始了思索。

“在微软形成垄断格局的情况下,我们如果从技术上去跟他拚,或者从他后面去追赶,是没有意义的。在高技术竞争的时代,我觉得技术领先已经变得次要了,你今天技术领先了,明天就可能落后了。关键是找到一个市场空档进行自主创新。”在廖兆存看来,上帝赋予每个民族创新的机会,关键看你是否抓得住。与许多从事软件业的年轻人一样,廖兆存有对所从事的行业有着清醒的认识:软件是一个国家信息化的核心,软件业呼唤中国技术。而对于企业来讲,没有自主创新,企业一时可能会赚到钱,但从长远看没有发展前途。

最终,廖兆存将研发的落脚点放在科技文档,“这是一个市场空档,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微软还没有顾及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具有全球性、规模化、标准化的市场产业条件。”

研发过程是艰苦的,廖兆存回忆最难的是在2000年,其时他筹措的创业资金所剩无几,为了继续推进开发工作,他不得不一边在自己的事业里拼命苦干,一边到中华网担任技术副总裁,以挣得的工资来支撑科技文档的开发。
廖兆存估计,单单是中国的科技文档处理市场,如果5年之后发育成熟,就将具有以千亿计人民币的规模,这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一旦迈过这一道槛,赛迅在市场上就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廖兆存正在为市场推广进行谋划,同时也在为推广资金短缺而绞尽脑汁。“如果我有一两亿元,就立即将产品洒向全球,用不了多久,世界科技文档的标准就将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廖兆存说统一全球科技文档标准是他的一个梦想,也是公司的战略目标,“国际标准的制订不应该老是由外国人来完成,科技文档的标准应由中国人来书写,这没有什么不可能!我们要有这样的气魄。”


西非青年的中国软件情结
“中国软件首次获外国政府推荐使用” ——这是2005年3月18日新华社的一则报道。报道称:这是贝宁政府首次正式采购外国软件为本国教育信息化服务,也是中国软件首次获外国政府采购。同时,贝宁政府发文向全国中小学推广中国软件,这也是中国软件首次获外国政府推荐使用。

把赛迅软件带到贝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埃米勒。来中国求学之前在一所中学担任数学奥林匹克教师,他在准备教案以及印制考卷时,也面临着如何处理那些数学符号的苦恼。他来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同一位中国姑娘谈上了恋爱,这个姑娘就是北京八中的陈蓉,日后成为埃米勒的妻子。埃米勒看到陈蓉使用赛迅软件输入科技文档之后,极为兴奋。2003年回国之后,他不再当老师了,注册专业公司推广赛迅软件(ScienceWord),做了赛迅软件的西非代理商,他以三折的价格拿到的一套软件,在西非可以卖到249美元。小伙子在中国不仅找到了媳妇,还找到巨大的财富。

经过近两年努力,埃米勒成功地将赛迅软件推广到贝宁。2004年2月,由贝宁教育部七位顾问组成的考察团专门听取了埃米勒对赛迅的讲解演示,随后贝宁教育部部长专门听取了埃米勒关于赛迅软件在贝宁的应用汇报,双方签订了政府采购意向合同。同年9月,由贝宁教育部两名官员及一名数学家组成的教育部考察团再次对赛迅(ScienceWord) 3.5新版软件进行严格考察与测试。两次考察及用户使用情况汇报使贝宁教育部做出了政府采购决定。

2005年1月,贝宁教育部正式安装上一批赛迅 3.5软件,这是外国政府首次采购中国软件用于本国教育信息化。

廖兆存介绍说埃米勒的推广工作做得很好,干劲也很足,目前已扩展到加纳、尼日利亚等西非十六国。由于西非为法语语系,同法国文化颇为近似,廖兆存打算让这位小伙子到法国开办代理处,将赛迅软件带到欧洲去。合作中也有犯难的事情,比如他正在为一件事挠头,就是纸质版的软件使用说明书很厚,要运过去,费用高得不得了。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