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珠三角:龙虎斗还是龙凤胎
李敏辉 张衍阁
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工会新公布了一份大陆各城市投资环境与风险的评估分析报告,昆山所在的苏州市跃升为最值得台商前往投资设厂的地区,而群聚众多台商的东莞却榜上无名。华硕、明基、纬创等台商前往苏州市区和昆山设厂已成事实,原来扎根于东莞的台商正将触手伸向长三角。
但是,随着CEPA的实施,以及精心炮制的“9+2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又让人们向珠三角再次投出了期许的目光——珠三角将再创辉煌?
“宏观来讲,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两地的产业结构已基本趋同。”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教授对记者说:“讲到产业发展的差异,要看将比较的对象细分到什么程度。”而对急于寻求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的决策者来说,如何将产业链拉长,对产业进行细分以及谋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成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佛山、昆山:两区域改革缩影
昆山沪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成三荣是上海人,每天早晨他从上海开车出发到自己位于昆山市南港镇的工厂大约45分钟路程。而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这个离上海市区大约50公里的路程成就了昆山。昆山到虹桥机场比上海有些地方离虹桥机场还近。
“昆山和上海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就是要做上海的后花园,利用上海的辐射作用主动和上海接轨。”昆山市工商联吴小麟副会长告诉记者。真正使昆山威名远播的则是昆山的台资经济。目前昆山已经是台商投资大陆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昆山市不过9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国1/10的台资积聚于此,有1500多家台资企业在此开业,而且还保持每天新开一家的速度。这其中不乏台塑集团、捷安特自行车等特大投资项目。在昆山的台资企业中,有约500家为IT企业,台湾的10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已经有6家落户昆山。
“上海浦东开发以后,当时的昆山市领导提出要摆正昆山的位置,要服务浦东,当好配角。”顾厚德说。据曾任昆山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的他介绍,当时昆山市政府专门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将大量中小客商请到昆山来,与浦东的大项目大企业不同,昆山引入的外资多为加工配套的中小项目。当时来昆山的百分之四五十的客商都是市政府从浦东请来的。
作为传统的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位于珠三角腹地的佛山市则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佛山如同珠三角其他地区一样,对外贸易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佛山市工商联会长谢君舫对记者表示:在佛山产业强市的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民营企业占的比重已经达到48%,民营经济为地方财政所作的贡献已经达到51%。目前佛山有全国名牌30个,占全国的5.5%,位居全国同级城市之首,其中民企占27个。
“从传统上讲,长三角的产业结构更完备一些,产业层次更明显一些,但是随着两地产业的综合完善,从宏观产业结构方面很难说二者有多大差别,”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教授说,“如果把香港算在内的话——实际上香港和珠三角的经济已经高度一体化了——珠三角的服务业可能有很重要的优势,但是上海的服务业水平也是很高的。”
“长三角在浦东开发以后,从投资环境上讲,无论是从劳动力的素质、法制环境和研发能力等方面,可能会比珠三角更优越一些;而在制度创新能力上,长三角的能力可能会有所不及。”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教授指出。
产业链中的当地企业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在昆山生产一台笔记本电脑,原料根本无需全球采购,在方圆70公里的范围内,最快50分钟,最慢2个小时,所有材料都能齐备。现在昆山市的出口加工区有74家外资企业,去年净出口达到114亿美元。根据顾厚德的介绍,在出口加工区周围,就有300多家外资企业为出口加工区的龙头企业配套。顾厚德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03年,共有600多家内资企业为外企配套,配套产品有1000多个,全年销售收入100个亿,上缴利税12个亿;2004年同比增长了30%。这种配套还延伸到了长三角的其他地区。
在这一形势下,面对长三角地区咄咄逼人、加快跨城市合作做大做强的步伐,广东省也抓紧了区域资源的整合:在中国发展东盟关系的背景下,与周边省市组成声势浩大的泛珠三角(9+2)区域经济联盟。
中山大学珠三角研究中心郑天祥教授有言,在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群中,广州和深圳是第一集团,优势明显,第二集团则以佛山为首,增长强劲,在珠三角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它和东莞、中山、惠州等城市主要靠民企和外企这两个引擎推动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各占四成左右的比重,与广、深协调产业互补、错位发展。
对于有些媒体提出的资金从珠三角向长三角的转移,杨开忠教授解释说,这种转移是增量的转移,而非存量的转移:“对于投资者来说,以前在珠三角是唯一的选择,现在则是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样有竞争,才有共同的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只是在相对地位上有所变化。”
产业结构升级中
随着昆山市经济的超速发展,造成了土地、电力和人力资源的紧张,昆山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要有选择地选择投资项目,重点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低耗能的产业门类,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要逐步放慢步子,不能像发展初期那样来者不拒。”顾厚德说。
对于佛山民营资本的扩张,谢君舫指出,佛山营运成本高,原材料缺乏,一些原有外地营销网络、需求外部原材料、在本地经营业绩不佳的企业就趋利向外走。原来民营经济在夹缝中生存,现在经营环境逐步完善,佛山越来越规范,中国香港、新加坡可能就是佛山的明天。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各地区的产业都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姚先国教授指出,“现在对长三角和珠三角来讲,最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发展资金充足,而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提高了,人力成本也有所上升,这种情况下沿海地区的竞争战略和发展模式就要转变。”
在姚先国教授看来,产业始终处于换代的过程,不能把产业格局凝固化,政府也不能用主观的意愿来代替市场经济的需求导向,而应该通过解决市场混乱、司法不公和政府管制成本等问题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
“东莞的产业配套很齐全,对于台商来说,他们不可能整个放弃东莞转而投资昆山。”顾厚德说。
“从市场环境上看,以前的广东因为毗邻港澳,优势比较突出,再加上深圳的特区优势,使得珠三角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枝独秀,但是浦东开发以后,长三角也在快速地和国际接轨,现在两地这方面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并且现在长三角的外贸发展势头比珠三角要好。”姚先国教授分析说,“从产业竞争力上来讲,长三角的优势会明显一些,因为浙江很多企业都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技术也都是通过自己摸索出来的;而珠三角的产业多是外商带过来的,广东的出口虽多,但以加工贸易为主。”
伴随着长三角和珠三角孰强孰弱的此起彼伏的争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竞争和互补,让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两个强劲的引擎,推动中国经济一如既往地高位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