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人史蒂芬气喘吁吁地把蒸汽机安装到火车上时,他绝想不到这个宝贝将于180多年后的今天,最终停靠在遥远的中国北方的一个小镇上,那是它宿命的终点站……


蒸汽机车最后的历史舞台
文/李 锂

图/Carmen 楚门

“人类历史上最后27辆尚在运营的蒸汽机车,将于2005年10月30日在中国内蒙集通线正式停运。”《国际先驱导报》刊登的这则报道吸引了全世界无数蒸汽机车爱好者、摄影爱好者蜂拥而来,他们都想把握住这最后的机会与蒸汽机车告别。
于是,在中国内蒙集(宁)通(辽)线上大板机务段,经常有外国人从雾气中突然冒出来,当地人对此并不感到奇怪。那里每年都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蒸汽机车迷,他们在集通线的各个站点出没,拍摄甚至驾车追逐蒸汽机车这个历史巨人的雄姿。在他们眼里,这些喘着粗气的蒸汽机车是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线。集通公司也因此把蒸汽机车当成了一张旅游名片。
大板,奔跑着的蒸汽机车博物馆
从2005年5月份开始到10月份,大板机务段已经购进了14台东风内燃机车。此后,最后奔跑在内蒙古草原上的蒸汽机车只剩下20多台。世界蒸汽机车时代的帷幕在内蒙古的大板落下。
世界蒸汽机车爱好者协会与集通铁路公司达成协议:从2005年11月起,集通铁路公司将连续3年举办蒸汽机车旅游月,届时全世界的蒸汽机车爱好者可汇集大板,观看蒸汽机车牵引表演。喜爱蒸汽机车的人们,将不是在博物馆里看蒸汽机车模型,而仍能在铁路线上看到真实的、飞奔的蒸汽机车。
而内蒙集通线上还剩下的20多台机车,基本都集中在大板机务段。因此,大板成了蒸汽机车的博物馆,而这个博物馆还是真实的、奔跑着的。
“以前我们喜欢到热水镇拍蒸汽机车”一位北京来的摄影爱好者说,“那一段有个司明义大桥,冬天雪后,四野白茫茫一片,你看火车喷着浓浓的白烟,从桥上呼啸而过,那景象真是无比的壮观和美丽。”可是现在那一段已经没有蒸汽机在运行了,摄影爱好者们的阵地转移到了大板到天山一线。“面对这即将消失的风景,我们只有用自己的‘第三只眼’去目击最后的蒸汽机车,用胶片去记录即将消逝的历史!”
另一位据称已经来过好几次的蒸汽机车迷说:“每年冬天我都会来这拍摄蒸汽机车,比如去年的元旦和春节,就都是在这过的。这次我还特意带了个MP3,要把它的汽笛声、排汽声还有运行中的轰隆声统统都录下来。这些以后可就再也听不到了。”
“追逐蒸汽机车,就仿佛在追逐一个童年的梦。它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怀旧之情……你看它一身钢筋铁骨,却是靠磅礴的蒸汽作为动力,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喷出的气雾直冲云霄,那一刻,你会觉得它是有生命的。”一位女蒸汽机车迷如此描述对蒸汽机的迷恋。
集通铁路,延续蒸汽机车十年使命
1995年,一个和国家铁路公司迥异的地方铁路公司——集通铁路公司成立了。集通铁路,西起内蒙乌兰察布盟集宁市,东至哲里木盟通辽市,全长945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地方铁路。集通铁路公司添置不起内燃机车,当时一辆内燃机车的售价300多万元。而从国家铁路公司转让一台蒸汽机车只要20到30万元。
集通铁路公司在蒸汽机车上动了脑筋,先后从全国各地收购了一共120台蒸汽机车。经过修修补补后,这批本已退役的蒸汽机车在内蒙集通线上发挥余热,又继续奔驰了10年。
发挥“夕阳红”精神的蒸汽机车在某种意义上养活了这家铁路。同时,也给自己的一生找到了最后的舞台。中国的集通线,这条仍然以蒸汽火车为主要动力的铁路注定将成为运输方式“绝唱”。
1996年,集通公司的货运量只有504万吨,但是,到了2004年,集通公司的货运量已突破1300万吨,并在不断增长。今年,仅内蒙古的胜利煤田每年就有1000万吨的货运需求,再加上我国第三大的黄岗梁锡铁矿,集通公司的运输能力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巨大考验。
曾经叱诧风云的巨轮再也追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2005年5月,集通公司正式宣布了开始更换机车的消息,计划将所有蒸汽机车更换为运输能力更强的内燃机车。
蒸汽机车有司机、副司机和司炉,3个人一组,在锅炉后3平方米多的狭窄空间里紧密合作。在这个3人小组里,司机负责把握车辆的前进、后退、停靠。而副司机则既要帮司机观察路况,还经常要和司炉一起给机车加煤。一台蒸汽机车一次要加22.5吨煤,都是副司机和司炉工一锨一锨加到锅炉中的。
伴随着蒸汽机车退出历史舞台而改变生存方式的是200多名为其工作的司机、司炉、乘务员及地面保障人员。他们已厌倦了落后而艰苦的工作环境,按照司机们的话讲,“能开‘宝马’,谁还想开小四轮呢?”他们渴望尽快将这些设备予以更新,但他们同时也像蒸汽机车迷一样对蒸汽机车充满眷恋和难以割舍的情怀。
“有感情,当然有感情!”几位副司机对他们在蒸汽机车上的岁月做了肯定的回答。他们都是约20岁时通过招工考试到了铁路上,到现在已经8年了。蒸汽机车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工作岗位。“这大家伙是我们的老伙计呀!”“对它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大板机务段段长于津融说:“集通铁路是世界蒸汽机车之最,但是,想到它们全部要‘退休’,我们心里真的不是滋味,我们会把蒸汽机车当作一道永远的风景线。”


中国前进型机车的由来

1952年12月,中国仿造成功第一台解放型机车,拉开了机车工业腾飞的序幕。1954年对胜利型进行仿制并于1956年投入批量生产。解放型以货运为主,胜利型以客运为主。其间还相继仿造研制了建设型、人民型等客货运机车,解决了一时之需。
1955年初,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由大连机车工厂进行和平型机车的设计,这是中国在吸取世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首次自己设计的大功率机车,具有开创性意义。1956年国庆前夕,第一台和平型机车试制成功。机车性能安全可靠,功率等级和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当时世界蒸汽机车的先进水平。结合中国国情对机车的牵引热工性能方面几经改进。终于,新和平型蒸汽机车于1964年9月试制成功,该车经过4万多公里运用考核,创造了中国机车锅炉蒸发能力的先进水平。
和平型机车就此定型,成为铁路干线运输主力车型。从1965年4月由大同工厂作为唯一指定厂家开始批量生产。文革期间曾易名为反帝型, 1971年又更名前进型,取马克思“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语意。此前生产的和平型无论新老都统称前进型。据统计,截止到奉命停产时,该型车共制造4672台之多,最高年产量达325台,占国产蒸汽机车总量的近一半。在1988年底,前进型配属当时中国的18个铁路局,计100多个机务段和40多个路外单位,其产量为世界蒸汽机车单一型号之最。可以用一句话总结这段历史:前进型机车达到世界蒸汽机车最优秀的巅峰,它是中国铁路蒸汽机车的最后辉煌。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进入蒸汽机车的鼎盛时代,最高峰是在1979年,共有7899台蒸汽机在中国的铁路上奔跑,主力军就是前进型蒸汽机车。铁道部老部长吕正操在《中国蒸汽机车世纪集影》一书的《序言》中说,蒸汽机车“在中国达到了它发展史上的鼎盛”,其效用“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蒸汽机车在中国长期而广泛地使用,是有其现实原因的。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货运和客运运输市场。中国的国情是,资源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人口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要实现资源和人口的合理配置,就必须需要大量的运力来完成。蒸汽机车在此,当仁不让的是中国运输业的历史功臣。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