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电影的2005

文 华少君


2005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值得纪念,因为在这一年,这种艺术门类在中国自诞生之日起,已经有了100年的历史。盛大的庆祝活动、节节高攀的电影票房、红地毯上摇曳的女明星构成了这一年中国电影的热闹景象。
但一位电影界的资深人士却指出: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一年的票房价值却与只有10年历史的新浪(中国著名的门户网站)一年的收入相等。这样的比较多少让人尴尬,但却在清楚的说明:中国电影还只是个孩子。与去年相比,他是长高了一截;与别人相比,仍不过是个小朋友而已。
就像中国其他快速发展的产业一样,中国电影也时时面临成长的烦恼,但毫无疑问,这种成长本身也透露着惊喜。


票房: 中国的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的市场

早在2005年3月,私有投资银行易凯资本有限公司在其发布的《中国电影市场研究报告》中就曾对“中国电影市场”进行了解读:“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在中国境内因电影(包括中国电影也包括外国进口电影)而产生的全部收入。”与之相对,“中国电影的市场指的是全部国产影片(包括合拍片)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产生的全部收入。”
以此来分析全年的票房成绩,2005年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可喜的,而中国电影的市场,尤其是内地电影的市场远没有到达该庆功的时候。
首先,因“抗战纪念”和“中国电影百年”纪念,《世界之战》、《绝密飞行》等多部计划8月份上映的进口大片,被挡在了暑期电影档外。减少了它们的票房收入。其次,在票房收入前10部影片中,中国电影只有4部。其中《任长霞》、《太行山上》两部并非市场化营销,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票房;徐克的《七剑》得到的骂声和他的票房不相上下,而《头文字D》的票房成绩,除了再一次证明周杰伦的超级人气外,似乎和电影本身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有人刻薄地哀叹:“中国电影票房再一次玩弄了我们的智商。”


院线:
2005年4月,中国广电总局公布《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电影院和电影院线领域。
于是,国内院线忙着跑马圈地,国外资本也纷纷参与其中。现在的影院争夺颇有当年中石油、中石化争夺加油站的味道,因为将来硬件设施一致的情况下,谁拥有最多的影院,谁将在制片商面前拥有最大的话语权,拥有最大的利润空间。与此同时,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等3家电影行业协会联合发出倡议:今后将每周二定为“中国电影半价日”。短短几天,就有22个省市44个城市的168家影院积极响应。
事实上,随着各大城市影院的不断增多,社区文化中心、闲置影剧院、各种俱乐部和礼堂等电影放映二级市场的逐步发掘,国内电影票价的回落将是必然趋势。以票价较高的上海为例,已有影院开出了2元一场的票价。据估计,2005年上海的电影票价将比以往下降30%左右。对于低迷10多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如果能够通过降低票价激活城市居民的电影消费热情,同时启动拥有8亿多人口的农村电影市场,其前景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导演:名导显山露水的一年
陈凯歌和张艺谋新片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提醒着人们,他们仍是当今中国影坛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们不约而同的在年底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力拼市场,于是,一场盛大的“PK“秀在所难免。《无极》是陈凯歌的野心之作,花了三年,耗资3个多亿制作完成。整个故事完全凭他天马行空一样的想象力掌控,按陈的话说,《无极》讲述的是东方无极世界中的爱恨情仇,是3000年前之未来。陈凯歌欲在此片中对他所理解的中西历史与哲学做一个集大成。
而在杜撰了《英雄》、《十面埋伏》两个荒唐的故事之后,老谋子终于回归到了他擅长的现实题材中,和日本老牌银幕英雄高仓建的合作无疑是影片的最大卖点,据悉,张导演的下一个合作对象是韩国“万人迷”裴勇俊。
第6代导演从“地下”到“地上”的集体“出土”也是2005年中国电影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不同于上面两位大师的天马行空,王小帅、贾樟柯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和小人物的命运。透过他们的影象,世界看到了更真实、更多元的中国,各电影节的评委们也表现出了对他们电影的青睐,由贾樟柯导演的《世界》获得了法国维苏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和《艺术论坛》年度最佳电影奖,王小帅的《青红》获第5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顾长卫的《孔雀》同样获得了第55届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张扬靠新片《向日葵》,拿下西班牙圣赛巴斯提影展最佳导演大奖。虽然几部电影在各大电影节取得成功,但都没有逃过国内票房惨淡的命运,如何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仍是中国电影人苦苦探索的课题。
香港的几位标志性的导演也在2005年拿出了自己的作品,《黑社会》维持了杜琪峰一贯的高水准,仍旧显露出从容而大气的气度。武侠鬼才徐客的实验性作品《七剑》让影评明显划分成两个派别,一方说徐大侠到了江郎才尽之时,另一方则视《七剑》为他的新经典,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次是“跳了出来,和以前划了一个分水岭”。而一向以善于挖掘女性内心世界的关锦鹏这次却栽在了《长恨歌》上,影评一致批评了他对原著小说的肤浅理解。


明星:巩俐仍然是中国最具国际声誉的演员,2005年她正式与美国ICM公司签下合约,成为梅尔·吉布森及朱迪·福斯特的师妹,《艺伎回忆录》也成为巩俐正式进军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接着她还将和好莱坞一线男星合作出演《沉默的羔羊前传》、《迈阿密风云》两部大戏,“华语一姐”头衔无人能撼。
能与巩俐一叫高下的中国女明星目前来看只有她的小师妹章子怡,凭借主演《艺伎回忆录》,她已正式步入国际巨星行列,尽管影片在中国国内引起网民的争议,在好莱坞拍杂志封面,参加各类颁奖礼,小妮子仍然忙得不亦乐乎。据悉,她有可能凭借这部影片角逐2006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另外,以一身“喜上眉梢”礼服惊艳戛纳红地毯的高圆圆和一身蓝孔雀旗袍摇曳于柏林的张静初,让人们看到,中国不是只有巩俐、章子怡和张曼玉,她们是更年轻一代演员的代表,随着华语电影的发展,会有更多的优秀演员被世界认识。


华语电影大奖:华语电影的崛起,必然需要打造一个汇聚人气、提升标杆的华语电影大奖。电影节之与电影产业,正如奥斯卡之于好莱坞。随着拥有13亿人口的大陆日益被港台电影界认同为华语电影未来的希望之地。将金鸡、金像、金马三奖合一的呼声不绝于耳,2005年11月9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第十四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因此被寄予了厚望。然而,本届电影节从一开始,就变成了一首热闹非凡的商业交响曲。 在海南三亚地方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下,这个大陆历史最为悠久的电影奖沦为了获得广告收益和旅游收入的诱饵,几乎与电影无关。
目前在两岸三地,华语电影产业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台湾电影严重萎缩,香港电影仍然在低谷中找寻起跳的机会,内地则在体制转型的道路上摸索。华语电影共同面对着的是好莱坞和 “韩流”的来袭。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洲认为,除了改革,以解决“形式大于内容,缺乏足够分量的参赛影片,评奖制度陈腐落后,评奖结果缺乏公信力”这三大问题,金鸡奖要做的还有很多。他说,在当前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同时不景气的形势下,对祖国大陆而言,打造具影响力的华语电影大奖,责无旁贷。中国电影节,应该拿出“亮剑”精神,以丰富的多元性、极强的艺术性、广泛的参与性,打造出世界华语电影的权威大奖。


链接:2006值得期待的影片:
1.冯小刚:《夜宴》看点:讲述唐人韩熙载年轻时在京洛一带极负盛名, 后因战乱逃到江南做官的故事。冯小刚想打造一个中国版的《哈姆雷特》,武术指导属意袁和平。
2.王家卫:《叶问传》看点:以李小龙的师傅———叶问为蓝本的传记动作片。和王家卫以往虚幻迷离的爱情不靠谱, 王家卫的风格会在其中消失,或是出人意料地突破自我?梁朝伟将演绎怎样的一代宗师,谁又是李小龙的扮演者?都是惹人关注的话题。
3.吴宇森:《赤壁之战》看点:投资方之一的保利华亿将投资3亿人民币帮吴宇森圆梦,这也是中国近年投资最大的电影。更“可怕”的是,该片的演员阵容将完全对得起这3个亿。
4.张艺谋:《秋日的回忆》看点:主演选定巩俐与周润发,中国顶级导演和演员的强强联手,想不关注都难。
5.田壮壮:《吴清源》看点:中国第5代导演中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的圆梦作品,看台湾青年演员张震如何演绎围棋泰斗传奇的一生。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