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杨家营村的农民诗集

本刊记者 曾平


有人戏言,近年来,写诗的比读诗的多,且风花雪月,低吟浅唱,反映现实生活得很少,很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记者捧着厚厚5本西杨家营村群众诗词选《燕东之歌》和几张新出的《燕东集团报》,先是一阵惊喜,继而皱眉,会不会是1958年全民写诗运动的延续?急忙翻开一看,里面没有诸如“凑着太阳吸袋烟”之类的过于夸张的句子和华丽的词藻,诗风平实,言之有物。
《燕东之歌》的诗词作者,绝大部分是西杨家营村民自己的创作。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生活,村民们直抒胸臆,有感而发。
记者在西杨家营采访,手中的诗集已是最好的向导……

这不是舞文弄墨

唐山市丰润区西杨家营村现有921户,2960人,耕地3410亩。村里所属的唐山燕东集团有限公司下辖灰剑水泥有限公司、营佳乳业有限公司、新型肥料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
2004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3.85亿元,实现税利3315万元,人均达11000元。
“农民出诗歌,了不起,可以给我几本吗?”2004年4月24日,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来到西杨家营村图书馆看到书架上摆着4册《燕东之歌》,高兴地说,“这也说明人改造环境,环境好了,反过来也会改造人,这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人在改造环境中创造一种精神,环境好了也会提高人的这种精神,相辅相成,人的精神境界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就会更高,形成良性循环,人的素质就上去了。”
“大家的诗歌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是村民这种积极参与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全村诗歌创作者和村办的燕东集团报报道员有200多人,这才真正体现我们先进文化的方向,这不是舞文弄墨,而是西杨家营村的文化底蕴。搞诗歌创作是农村文化层次的提高……”西杨家营党总支书记、燕东集团董事长闫益泉告诉记者。
闫益泉今年61岁,说话不紧不慢,有股韧劲。1983年接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22年。问他这些年最大的体会是啥?“当干部要为群众办事,不谋私利,不拉帮结派,不搞裙带关系。这样,群众才信你,才能干成事。”
也就是凭着这几条,闫益泉带着乡亲们把一个荒芜贫穷的西杨家营村变成了一个农村里的城市。以发展集体经济为龙头,大河有水小河满,经济发展了,工业反哺农业,向科技农业、调新农业、生态农业方向发展,走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道路。
平日里,闫益泉也喜欢写诗填词,尤喜豪放的苏辛之风。
记者随手拈来的几首诗词,字里行间记载着西杨家营村的三千父老兄弟为改变自己的家乡贫穷落后面貌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时也抒写着西杨家营村辉煌的明天。

改天换地美家乡

2000年,西杨家营村燕东集团成立,全村老少一片欢腾,作为集团董事长的闫益泉按耐不住喜悦,挥笔填词《满江红》,抒发豪情。村中企业名称“灰剑、华城”等尽入词,村民还是看得懂,备感亲切。

滚滚风雷,燕山下集团建立。跨世纪,改革开放,历经风雨。灰剑华城腾巨浪,得田春杨横空起。正江河直泻马蹄欢,战鼓急。
善管理,不轻敌。求质量,名优聚。伪冒假劣次,定斩不移。百业振兴山虎啸,千秋政绩海龙翼,看改天换地美家乡,真出奇。

村民李春荣看到村里新气象,写下诗歌《西杨今昔》。

昔日穷西杨,穷得叮当响。
一天吃九两,顿顿是粗粮。
塞进棉花是冬衣,掏出棉花变夏装。
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母鸡肚子当银行。
心烦恼,闷得慌,凑在一块就赌上。
同是西杨村,如今大变样。
吃得讲营养,穿戴赶时尚。
住房宽敞又明亮,卡拉OK大家唱。
手机、呼机腰上挎,汽车、摩托嘟嘟项。
心舒畅,精神爽,常写诗文登报上。

一星期一张的《燕东集团报》发到各户,村民们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村民李绍民即兴赋诗一首《赞燕东集团报》。

村办快报动心弦,内藏五岳和三山。
众家争鸣写方寸,群雄逐鹿登论坛。
耕田做工逞能手,舞文弄墨胜状元。
百姓心装天下事,纵横世界聚笔端。

2004年,71岁的马洪兰,原是西杨家营人,回娘家探亲时,目睹家乡翻天地覆的变化,感慨万千。反复吟唱,请人帮助整理了《回娘家有感》。

儿时剜菜上西山,秃岭荒坡土冒烟。
今回娘家寻旧趣,重登故地见新颜。
杏桃梨枣花争艳,松柏槐杨鸟竞喧。
保暖棚中飞彩蝶,人工湖里荡游船。
白烟袅袅洋灰厂,紫气腾腾大集团。
美景佳音登报纸,欢声笑语入诗篇。
父老乡亲无忧虑,孤寡残疾有靠山。
谁使西杨成巨变,功归表弟闫益泉。

西杨家营的工人朱廷文看到村里的企业安置了许多邻村的劳动力,深感自豪,写诗一首《燕东集团引富路》,自谦地称为土语七字顺口溜。

燕东集团工厂多,邻村打工不难得。
上班赚钱学技术,比干农活有出路。
打工同样能致富,不学燕东傻糊涂。
燕东集团水泥厂,水泥石料大用场。
拖车拉运更相当,带起邻村运输忙。
邻村致富帮大忙,大家一起奔小康。

村民谷振伟来看到村里所建的燕东生态园湖光山色,游人如织,挥笔写出《燕东生态园》。

胸襟万里地做书,二十一载绘宏图。
细看荒山披锦缎,更见白沙化青湖。
年年岁岁人依旧,岁岁年年景色殊。
敢问游园诸父老,尽赏风光谢阿孰?

红红火火的文化生活

如今放眼西杨,马路纵横,别墅栋栋。远眺北山,亭台楼阁,郁郁葱葱。由于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西杨家营村对村民的各项福利的投入逐年加大。企业安排2260多人就业,同时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深得村民拥护。村办的《燕东集团报》、《燕东之声》有线广播、凌云艺术团使村民的文化生活红红火火。
方圆百里的大学生慕名而来,这几年就来了100多名,村委会的秘书张溧君就是其中之一。她毕业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来了一年多,每月工资1000多元。村里的妇联主任陈淑敏告诉她,干得好还可以分房子,张溧君乐了。
“还是家乡好啊,”今年66岁的退休干部汪金喜感叹地告诉记者。他18岁从村里当兵,后来官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纪委副书记,几年前退休在呼和浩特市养老,儿子、姑娘都在那里工作,生活环境不错。没想到2002年老汪回家探亲,看到西杨的变化,一下就不想走了,回到呼市收拾收拾东西,和老伴一起回到西杨,“如今在集团当顾问,发挥余热”,老汪乐呵呵地说。
“今天西杨嫁女不迁户口,嫁出去的还想回来。只有提高进村门槛,一个人5000元,就这也不行,这不,已经回来四五十人了……”妇联主任陈淑敏告诉记者。
村里企业做大了,别说是村里人和十里八村的乡亲,仅总部设在唐山的中国第22冶金公司的下岗工人都安排三四十人。
“晚上别走了,让咱凌云艺术团给你专场演出,指导指导……”闫益泉一脸真诚地说。
“一个人?太奢侈了吧?”记者急忙摇头。
“自己家的,只当彩排……”闫益泉摸出手机。
“别,别,下次一定多带些人来,扩大宣传……”记者找到了托词。
“一言为定……”闫益泉乐了,像个孩子。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