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工业驶出内行道”
——人大代表詹纯新谈民族工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之一)
本刊记者/宏磊

正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詹纯新。
在采访湖南代表团人大代表、学者型的副省长甘霖时,本刊记者问及机械制造业的状况,甘霖副省长说:“太应该采访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公司的詹纯新了。”
詹纯新既是本届人大代表,又是十六大代表。在与他的谈话中,记者感受到一种民族工业的尊严和自豪感。
加入WTO后,中国民族工业是否会像人们担心的那样,成为一片洼地被水淹没?在本届人大会议的采访中,从湖北黄石重工业城市到江西萍矿集团,再到湖南的中联重工科技公司,都使人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民族工业不仅走出了困境,还一步步从内行道驶向海外。
詹纯新任董事长的中联重科,以生产建筑机械设备为主,在这个行业之中可谓是龙头企业,把它定义为建筑机械制造业中最大、最权威、最好的企业并不过分。然而,这个企业在1992年成立之时却一分钱也没有,詹纯新带着七个人找朋友借了五十万元启动公司,但詹纯新背后依靠的是长沙设计科学院几十年积累起来的雄厚的科技力量。1993年7月,第一代产品HBT40混凝土输送泵终于试制成功。之后,一大批技术先进、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产品相继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中联重科获得了20多项国家专利。
就在他们开始创业时,中国大部分建筑机械设备还在依靠进口,尤其是建造高楼大厦所用的混凝土输送泵,更是80%依靠进口。而现在,到各大城市的工地上看一看,中国制造的标志是那样令人振奋。詹纯新告诉记者:“浦东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水泥被泵上去时用的是德国公司的产品;而澳门观光电视塔却是用中联重科的混凝土输送泵泵上去的,高度能达到300多米。”
2001年秋天,中联重科斥资1000万元人民币,一举收购有悠久历史的英国保路捷公司及其专利技术,此举使中联重科成为跨国企业,市场一下子就拓展到欧洲及日本。现在,中联重工科技公司总资产达16个亿,已是一家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德国一直在机械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德国的一家公司在谈到出口贸易时说,‘这个产品(输送泵)在中国市场上我们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