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

 

 


安源煤矿系列报道之二

“迎着浪头走,做入海的活鱼”

本刊记者/宏磊

人大代表、江西萍乡矿业集团董事长徐绍芳对记者说的第一话是:“国有企业的困难与希望同在!关键是企业的领导者要敢于迎着浪头走,才能在大海中成为一条活鱼。”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萍矿的煤炭产业开始呈现颓势,企业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矿井开采时间长,加上超强度开采,煤炭资源日渐枯竭,有一半生产矿井濒临关闭。企业生产用人多,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办社会,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包袱沉重。1992年,萍矿的实际亏损达1.03亿元。

在这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萍矿人再次义无反顾地作出了重大抉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萍矿的出路在非煤产业,萍矿的希望也在非煤产业。于是,他们审时度势,果断将产业发展的重心从煤炭向非煤产业转移。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转向,而是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的资源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利用工业废渣发电——安源是个有105年的老矿,萍乡矿区堆积的一座座煤矸石山就有3400万吨,虽然称之为工业废渣,但里面还有残存的燃料,粉碎后可以用来发电。为此,他们组装了两座煤矸石发电厂,安排了一大批矿工,又在纺织基地浙江绍兴兴办了热电厂,为纺织印染业提供电力和供热。

采用先进的平板玻璃生产工艺——萍矿集团在1995年建立了一个浮法玻璃厂。目前全世界近90%的建筑用平板玻璃和几乎100%的汽车用玻璃是采用这种工艺方法生产的,而且可用于不同形式的加工处理。萍乡浮法玻璃厂整条生产线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投产3个月后即达到并超过设计能力。现在该玻璃厂的生产能力已进入全国的前八位,并且安置了素质较高的职工640人。

申请专利的管道——萍矿集团与哈工大合作开发的管道还在欧美申请了专利。2002年1月10日,萍乡集团管道公司的厂房开始兴建,打下了第一个地质钻孔;5月28日生产出了第一根管道管;7月2日,装载着一根根管道的大卡车向浙江的宁波进发……

五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矿区的领导者没有把17万工人一推了之地交给政府,而是迎着浪头找到了“入海口”。目前,萍矿非煤产业已占到了72%,预计到2005年煤炭的收入将会缩减至15%,至此基本完成转型。除上述的多元化经营外,身怀绝技的工人们在尼泊尔建小电站,在阿尔及利亚承揽西米迪加及毕斯卡灌溉工程,两会期间又有一批工人出国。去年,萍矿在国外承揽的工程量占到江西全省的三分之一。

安源煤矿盈利了,美国华盛顿有个记者不信,他亲自跑到矿区找了徐绍芳,又到矿区转了转,写了一篇《104年的矿山》,文中他对安源煤矿做了较为详尽和客观的报道。

现在,萍乡矿业集团又生产了安源牌客车,仅进入上海的就有4000台。集团有个小小的白色箭头标志,徐绍芳说那个标志是A,象征第一。但在记者看来,它像一个在空中疾驶的箭头,预示着萍乡矿业集团驶向未来。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