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煤矿系列报道之一
“17万人不能交给政府”
本刊记者/宏磊

江西萍乡矿业集团董事长徐绍芳
第一次遇到江西萍乡矿业集团董事长徐绍芳,是在3月5日人民大会堂的39级台阶上,也许是因为他一字一句朴实而又有见地的回答,使他成为被媒体追逐的对象。那天伸到他面前的话筒很多,记者只记住了几个关键词:“安源煤矿”、“1000多万的盈利”、“安置17万矿工”、“华盛顿记者不信”、“给朱镕基总理打10.5分”……本刊记者记住了他的名字,他胸前红色的代表证上写着“江西人大代表徐绍芳”。为此,当本刊记者来到江西团时,首先将目标锁定徐绍芳。
采访是在晚上江西省关于“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的新闻发布会之后进行的。
萍乡矿业集团中的安源煤矿就像是一个灼热的印记,烙在几代人的记忆里。
当年,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深入到安源煤矿的巷道里,向工友们传播革命的道理,在小火苗一样的矿灯下是矿工们一双双被真理点燃的双眸,革命的星星之火从此开始形成燎原之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著名油画红透了整个中国,那一代人记住了安源和安源矿工。
安源作为百年老矿,有着自己辉煌的历史。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探索多元经营,但由于包袱重、机制不灵活和设备老化等原因,使这种探索难成规模。进入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几乎都陷入了沼泽地。由于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资源连续性等问题,萍矿的煤炭产业也同全国煤炭业一样开始呈现颓势,企业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1992年,萍矿的实际亏损达1.03亿元。
九届人大提出:国有企业要三年解困。这迫使许多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路上杀出一条血路来。有的企业在改革中被“关、停、并、转”;有的企业采取裁员办法给老企业卸下包袱。
安源煤矿所在的矿区怎么办?这里有整整17万的矿工和家属啊!在这个以矿区为主的城市里,世世代代的矿工们为国家掘出了一桶桶金。他们把毕生的心血都交给了矿山,而这其中的许多人都欠缺其他的生存技能。17万人就像矿区内那座积压了几十年的煤矸石堆起的山,沉甸甸地压在领导者的肩头。
那时,矿区领导抱有一个信念——“17万矿工不能交给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