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为解决农民问题建言

(今日中国张娟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指出: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农民负担沉重的原因其实都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如何使农民的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持续增长,是我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和社会问题。
林毅夫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起始于农村,就农村经济而言,在1978年至1984年的第一阶段改革,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在这6年,平均年7.7%,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这段时间的增长率高达13.7%,6年间人均收入增加了1.16倍,城乡收入差距则从1978年的2.4:1降为1984年的1.7:1。1985年以后,我国进入到以城市经济为重点的第二阶段改革,经济总体增长迅猛,农业本身也以平均每年6%的高速度增长。可是进入到1990年末期以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民负担沉重,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林毅夫说,中外历史经验表明,只有通过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的耕地面积增加和农产品商品化比率提高,农民收入才有长期保持和国民经济同步的增长。
林毅夫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62.3%,估计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农村人口的比重须降低到45%左右。面对未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巨大任务,林毅夫就如何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平稳、有序,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为政府建言:
第一是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问题,使进城农民可以安居乐业,权益得到保障。
第二是改进土地制度,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即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使用权长期属于农民,生不增,死不减,农户间可以有偿转让。这样,进城农民可以将土地出租,获得进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万一失掉工作,还可以回到农村务农。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三是制定按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战略。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多、劳动力便宜,政府应该创造环境,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较为密集的区段(大部分应为中小型民营企业),以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同时创造最多的就业机会,满足城市新增和农民进城劳动力就业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