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记者聚焦中国农业
——农业和农村工作记者招待会见闻
文图/本刊记者 申宏磊

杜青林回答记者提问 |
3月10日下午3点不到,人民大会堂北侧新闻发布厅内就云集了数百名中外记者。这些记者都是为中国农业问题而来。连日来的奔波使记者们都有了疲劳感,但有的“老记”特别会休息和抢效率,发布会前,席地而坐,靠在木板墙上闭目养神;还有的外国记者打开先拿到的材料认真阅读起来。本刊记者与外国记者戴本德(BLOOMBERG)攀谈起来,他说:“我们都很关心中国农业问题,因为中国已经进入了
WTO,这会使中国的农业面临更多的竞争,也会影响农民的收入。政府应该帮助农民尽快提高生产能力。”
3点钟会议准时开始。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就记者的提问一一做了回答。

会议结束后,被记者围困在主席台上的陈锡文。 |
首先,杜青林就中国农业现状问题做了简单的描述。他说:“过去5年,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六大趋势性变化,表现在:农业优质专业品种比例大幅度提高。比如2000年和1998年相比,全国优质水稻的面积就提高了37个百分点。农产品的质量稳步提高,去年底较之两年前,我们蔬菜品种产品合格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畜产品中,瘦肉精的含量降低了26个百分点。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了重大成果,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有了很大增强,我们国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进一步缩小……”
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还就中外记者提出的“农民进城务工”、“土地承包转让”、“转基因农产品”等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回答。

这位外国记者在新闻发布上从始至终是这个姿态。 |
记者招待会原定进行一个小时,但直到16:50分还有许多记者要提问,最后一名记者的提问,较为尖锐地谈到农民的困难,杜青林在坦承农民生活还亟待改善的同时,信服地展示了中国农村的进步及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