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看两会
本刊记者 徐晓燕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台盟妇委会主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制作中心制片主任、台胞张金凤说,这次两会中我最关注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问题,这也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再就是两岸交流中尽快实现“三通”,经济交流起来什么问题都更容易解决了。
今年年初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张金凤写了一些提案,比如全面建设小康、保护台商利益等等。
张金凤的先生电影导演、台胞谢雨辰,是七、八、九、十届政协委员。他前三届在文艺组,第十届是台盟组的委员,这次他写的提案是有关切实保护台商合法权益方面的。他自己经常接待台湾的亲友,对于他们反映的意见和建议,他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提供给政府参考。
多年来,他们夫妇俩一直致力于两岸的互相沟通交流,经过他们的牵线搭桥,北京市妇联与台湾同行建立了固定的联系。张金凤深情地说,希望两岸的姐妹们携起手来,为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他们位于北京双榆树附近的家中,可以称得上是“台胞接待站”。对于他们夫妇来说,一年四季不断地接待台湾亲朋,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谢导举家从台湾回大陆定居已经19年了。从1988年开始,家里每个礼拜都接待来自台湾的亲朋好友,有的亲友先后来了近20次。这些年来,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生的巨变,台湾朋友每每聊起,总是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言语间总流露着羡慕。以前亲友主要是来探亲、旅游,现在更多的是来寻找商机、寻找市场。随着两岸相继加入世贸,为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提供了新的机遇。他们那些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从事汽车工业、纺织业、餐饮业的台湾亲友兴奋万分,对未来更有信心了。
据估算,这些年间,谢导在家中接待的台湾朋友超过4000人次。
19年前,谢雨辰夫妇在不惑之年别离所有亲朋好友,放弃日隆的功名成就,选择与台湾数十年无联系、无交流的北京作为起点重新开始,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
1984年,44岁的谢雨辰冒着极大的风险举家来北京,到了北京一块石头才落了地。谢雨辰为实现父亲夙愿的魄力,同样感染了夫人张金凤,夫妇俩默契配合实施了举家迁京计划,至今他们仍对当初自己的抉择感到骄傲。张金凤在一篇回忆中,把他们的抉择形容为一种“归航”。
定居北京后的谢雨辰夫妇,分别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和制片。他们联袂推出的首部电影《夜行货车》,即创下了祖国大陆影片发行400多个拷贝的纪录,至今无人可与之比拟。此后,谢雨辰还拍摄了《望春风》、《乱世英豪》、《恶狼与天使》和《烈火恩怨》等5部电影,平均每部发行拷贝200多个,可谓是“高票房导演”。
谢导夫妻恩爱,家庭美满幸福。3个子女在名校深造后,而今都在艺术、广告领域颇有建树。谢雨辰深有感触地说,从初来时到现在,北京的各方面变化确实非常大,城市建设和民众生活日新月异。两岸相比,大陆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台湾。
1994年母亲去世时,谢雨辰回了趟台湾,后来几次申请回台探亲,都未被台湾当局批准。
1988年谢雨辰担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至今已经连续担任四届。他坦言最初并不知道如何参政议政,但他发现当时的北京仅有少量高档出租车,不能符合民众的消费水平,也远远不能满足北京即将承办1990年亚运会的需要。于是,他就此提出了建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谢雨辰认为自己做到了知无不言。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国家建设和民生,而重点则集中在关心祖国统一方面,为维护台胞合法权益鼓与呼,为两岸统一贡献心力。
1999年,随着张金凤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夫妇俩双双成了跨世纪的政协委员。
作为导演,谢雨辰近几年没有再执导电影,而是和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的夫人张金凤一起,积极为两岸的文化交流牵线搭桥。他们认为,两岸民众的了解越深入,就越有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