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

 

 


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是“石油城”唯一出路

文图/宏磊


40公里长的“水线”是克拉玛依的生命线,经茫茫的戈壁穿过。

“地大物博”曾经是国人引以为荣的词,至今,《现代汉语词典》在“土地广大,物产丰富”的解释后例句仍然是“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然而专家认为,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会面临二三十年后短缺。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到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此次朱镕基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指出,中国必须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针对这个话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人大代表、中国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克拉玛依市市长唐健。

唐健是个典型的石油工人的后代,他8岁随父母从中国最早的油田玉门辗转到新疆,10岁那年,又来到方圆百里都没有人烟的克拉玛依,从那天起,他在这个石油城整整生活、工作了44年,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与石油结缘。

克拉玛依是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城,坐落于新疆准葛尔盆地的西北缘,表面看来,这里是茫茫的沙海,但下面却是无边的油层,成为中国四个开采量突破千万吨的大油田之一。


人大代表唐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摄影:申宏磊)

唐健对记者说:“像克拉玛依这样的资源城市,与世界其他资源城市一样,都面临着一个考验,这就是,如果不能尽快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资源一旦枯竭,城市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衰败。”说到这儿,唐健举了个例子说:“美国的休斯顿和阿塞拜疆的巴库都是典型的资源城市,巴库没有考虑到持续性发展的问题,现在衰败了,而休斯顿却因航天、电子业的发展,改变了石油城的概念。而水,就是克拉玛依发展接续产业的关键!”

可持续性发展,是小康社会必须具备的四个要素之一,也是克拉玛依这种资源城市的“命脉”。新疆是世界上距海洋最远的内陆腹地,兀自矗立茫茫戈壁上的克拉玛依是一个水比油贵的城市,水就成为克拉玛依发展“命脉”中的血液!

唐健在与记者谈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话题时,兴奋地从沙发上站起身走到桌子旁,拿过了他已划上许多线的《政府工作报告》说:“你看,朱镕基总理在这里讲到了要‘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我们这几年就是这样干过来的!”

早在几年前,记者就曾在克拉玛依沿着400多公里长的水利工程线采访,看到施工队伍和当地的老百姓在烈日下工作,路旁是成片的因缺水而干枯的草木。当时正值六一儿童节,在一个有水的公园门口,父母们送孩子来这里划船,这里的人们是多么的盼望水能从茫茫的戈壁流过。 唐健说:“引水,是几代人的梦想,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几代石油人的努力。而一个城市没有水,没有绿色,就没有了通向未来的希望。克拉玛依的石油人今天的努力就是为了在百年后,不让这里变成空城。”


克拉玛依油田石油开采量已超过1000万吨。(摄影:申宏磊)

石油城里有了水上公园(摄影:申宏磊)

引水工程竣工后,克拉玛依的水从1亿立方米增加到4亿立方米,空气变得湿润清新,空气质量多为一级标准,使许多到过克拉玛依的人,对这里蓝天的颜色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目前这里的绿地覆盖率已达到了27%,三年来,以3%的速度增长,尤其是10万亩的“林纸林”,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更为西部‘再造山川秀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谈到朱镕基总理时,唐健有些动情,他说:“1993年,朱镕基到克拉玛依时,是我接待的他。考察时,朱总理表示克拉玛依还不够繁华。“到机场送行时,我对朱总理说,我们一定会改变这个面貌的。10年过去了,他没有时间再来这里,但我们这几年是按他的要求做的,现在的克拉玛依是个朝气蓬勃的城市,多希望朱总理能再到这里看看。”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