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教育问题”
——东乡族基层代表热切呼吁
文图/宏磊

东乡族代表穆涛(摄影 申宏磊) |
编者: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多年来一直处于落后的境地,这些地区的教育该怎样发展?这些问题萦绕在许多人大代表的心头。当朱镕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又一次代表政府提出了“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的治国大略时,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代表由衷地感到欢欣鼓舞。
日前,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一来自西部地区的基层人大代表。
来自甘肃省西南部东乡县的人大代表穆涛,今年刚24岁,是所在团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代表,她动情地对记者说:“这次来的路上,我一直都睡不着觉,心里特别激动,心里总在想,作为东乡族的人大代表,我该怎么样把家乡的情况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呢?”
“从东乡向北京来的路上,我看到一路都是大山,那些山很多都是寸草不生,我就想,我们这个民族的人们是多么坚韧呀,世世代代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家乡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我爱我们这个民族。”
本刊记者一直在跟踪采访中国女市长对东乡族的助学工程。就在前不久,20多名东乡县贫困山区的小学教师受中国市长协会女市长分会邀请来到北京。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天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他们在北京回民小学参加了为期7天的学习交流及培训,并参观了长城、十三陵、故宫、中国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名胜古迹……这一切使他们受益匪浅。
东乡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只有28万。古丝绸之路就从东乡族所在的黄土高原旁边穿过,千百年来,漫漫古道上,只有风沙和驼铃……
长期以来东乡族人,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大山的阻隔,那里的人们很难与外界交往,近一半的适龄儿童因贫困上不了学,如果没有外界的关注,这个民族的发展将是缓慢的。
穆涛说:“大家也许不知道,我们那里最缺的是水和教育资金!前几年,农民吃的水要从20里地之外,用毛驴拉来,有时就等雨水下来,积存到水窖里。后来中国妇联“大地之爱”的小水利工程,支持了我们了20万水利建设的资金,从20里外的大夏河引来了水。东乡人,终于喝上了自来水,还种上了新鲜的蔬菜。”用穆涛的话来说,这是她在23岁之前经历过的最让她激动的事。那时,村子里有一个104岁的老人,每天都蹲在地里看着蔬菜生长。
谈起这些,爱笑的穆涛眼睛中有泪光莹动。“我们东乡现在吃水的困难基本解决了,有了水可以灌溉,吃粮食也不用政府再往我们山里运了。剩下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问题!我这次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就是想呼吁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
当记者问到,你认为知识一定会改变乡亲的命运吗?
这位年轻的女代表激动起来说:“这点我太有体会了,与那些与我同龄的人相比,我学到了知识,我到哪都行,可是她们因为不识字,走在城里如果不打听,连厕所都找不到呀。”
“除了这些,我还有自己的想法,遇到困难,我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还有生活的理想。而他们只会用手去种地,即使科技送下乡,他们也不懂啊。”一边说着,穆涛一边用力地挥臂做着刨地的动作。
穆涛是东乡族自治县一个电场的工人,几年来,她是一边工作一边读完大专的。在她看来,没知识就不能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可自己的民族中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有太少了。因此,她带来的8条议案中,其中一条就是关于改善教育环境的。

东乡教师将北京回民小学学生们捐赠的礼物带给家乡的孩子们。(摄影 王同)
|
|

2003年2月,东乡小学的教师第一次来到了北京、登上了长城。(摄影王同)
|
|

陶斯亮与女市长们已连续三年到东乡小学访贫助学。(中国女市长分会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