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人物解析热点问题
——吴敬琏记者会侧记
文/图 本刊记者 张娟
 |
在讲求"规则"的吴敬琏委员面前,央视大牌主持人王小丫也得不到"优惠政策",只能排队按秩序发问。 |
使尽浑身解数想在“两会”抢到“独家新闻”的媒体记者们,在采访吴敬琏委员时吃了一次“大锅饭”。吴敬琏举行的记者招待会设在京丰宾馆一楼咖啡厅。面对里三层外三层围拢着的记者,吴委员说要采取公平原则,按提问的先后顺序来回答问题,首先回答会前收到的记者书面提问。吴委员话音刚落,中央电视台著名财经节目主持人王小丫“以身试法”抢先发问,结果她的问题被吴委员按顺序归类排队,小丫没能享受到采访“特权”。
关于7%的增长目标
吴敬琏说,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预定为7%,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果我们做得好,国际经济形势也不发生大的动荡,增长8%也有可能。”
吴敬琏认为,判断今后中国的经济增长状况,应该多思考这几年的经验。他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出现了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下降的情况,政府果断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直接增加了投资需求,效果明显。但是,支撑这几年经济增长的还有另一重要因素,即企业的活力在不断增强。
吴敬琏说,中共十五大以后,中国为提高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活力采取了很多办法,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使私营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了经济的微观活力。他认为如果能恰当估计这两个因素的作用,那么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就会比较接近实际。
关于市场与法治
吴敬琏说他现在最关心的是法治。他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认为只要冲破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把市场关系建立起来,一切就会一帆风顺,中国经济也就很快腾飞。现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先进地区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但我们发现许多问题不是单纯用经济学就可以解决的。虽然中国市场经济正在逐步成型,然而社会失范、贫富分化、腐败蔓延等问题却变得越来越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吴敬琏说:“建立了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一了百了,现实迫使我们思考:市场经济是不是也有好坏之分,什么是坏的市场经济?什么是好的市场经济?经济学家们因此提出了法治问题——好的市场经济应当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是‘法治的市场经济’。” 吴敬琏指出,“十六大”在政治改革方面提出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口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政治文明。这非常重要,非常及时。
关于金融体系改革
 |
吴敬琏委员从容解析热门经济话题。 |
在回答记者关于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时,吴敬琏指出,这个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经济的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另外,国有银行自身改革也没有到位。吴敬琏认为金融系统改革的严重滞后的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如果积累起来,出了问题,将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
不过,吴敬琏同时指出,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正在加快。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从2002年开始,中国国有银行的改组已开始进行,预计在三年内完成;股份制银行的公众化正在进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系统正在起步。
关于机构改革
吴敬琏认为机构改革最重要的不是名称的改变,而是职能和机制的转变,对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到的将要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吴敬琏认为市场经济中也可以有计划机关,但它的功能不应该是直接规定资源如何配置,而应该是提供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然后指出市场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主要矛盾,并提供给企业界和政府领导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吴敬琏说他很赞成成立商务部。在他看来,过去内贸部、外贸部管的是企业,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他认为机构改革应该向着市场经济的目标去走。新设置的机构的职能、实行职能的办法,要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衡量。吴敬琏希望这一次的机构改革能杜绝缩了又胀、甚至比原来还要庞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