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读者的声音
 |
《今日中国》中文版读者座谈会 |
2002年以来,我们走到读者中去,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与读者面对面探讨杂志的办刊方向、定位、栏目设置等,我们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启示,我们真心地感激读者朋友给予我们的热情支持及鼓励。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今后将逐步落实。
2002年12月11日,我们在《今日中国》中文版读者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上海,召开了读者见面会。与会的读者朋友对本刊非常关注。
谢力军(上海台商投资协会秘书长):
希望通过见面会,我们能够为杂志提供更多台湾人在上海的经验体会,让杂志更深刻了解台商在上海的情况。
张伟栋(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处级调研员):
《今日中国》杂志到上海来开读者见面会,说明上海的发展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台湾人为上海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关于台商有一种说法,“债留台湾,钱流大陆”,其实,如果两岸实现直接三通,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双赢。《今日中国》杂志办得很不错。但我希望,好的杂志要大家办,一期刊物中一个作者的名字出现一次即可。
梅汝彪(《移居上海》杂志总裁):
《今日中国》杂志是一本水准很高的杂志,包罗万象,视野开阔。我以前一直负责台湾国泰人寿公司在大陆的业务,前年年底回到祖国,移居上海。半路出家地办了一本目前大陆地区惟一一本繁体字发行、面对台港澳同胞的杂志《移居上海》,杂志的定位就是在上海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
希望《今日中国》杂志不仅介绍历史的和过去的中国,更是现在繁荣进步远景的中国。媒体应扮演桥梁的作用。台湾岛内早期关于大陆的咨询已经很陈旧了,中国在过去十几二十年飞跃成长,变化超出想像。大陆对海外同胞有很大的吸引力,不仅是投资,还有很多青年来就学。相同的薪水,在大陆生活得更好。许多人想到大陆求职,但到大陆来工作在哪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业背景,又缺乏沟通和联络,往往是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工作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希望《今日中国》杂志能把这一情况介绍给读者,告诉他们另一种也许更有前途的选择。目前台商比较关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希望能够聚焦地了解中国。另外,编辑人员不妨订阅些台湾的刊物,从中体会台湾人的阅读习惯。
希望杂志今后能经常举办类似的活动,体会读者的需求,也希望《定居上海》能够与《今日中国》共同推展活动,互相宣传,扩大影响。
邓文聪(上海伯威大酒店董事长):
大陆的很多杂志因为过分强调政策方面的导向,内容不够丰富,探讨得也不够,而显得千篇一律,降低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各地的台商的情况不一样,但他们都希望杂志能够淡化政治色彩。《今日中国》杂志精美漂亮,在欧美地区会不错,但要进入台湾期刊市场,还要做很大的调整。台湾充斥着各种介绍大陆的杂志。怎样让已形成固定阅读品位和习惯,拥有多种选择的台湾读者看这本杂志呢?首先可以尝试专业化的道路。现在宾馆业都已进入专业化领域如商务宾馆、旅游宾馆等,杂志也如此,进入专业领域才能具有吸引力,而且一旦成为专业化杂志,杂志的定价也会与现在不同。也可以尝试合作的方式,结合发行网和强大的编辑力量,可以做得很好。
大陆的杂志很便宜,台商购买杂志具有随机性,前提是杂志要有吸引力。如贵刊2002年第9期“台湾人创业大上海”一组文章对台商就很有吸引力,台商看了标题就会买杂志。因为台商到大陆投资就是为了赚钱,投资就怕失败,任何案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为他们提供投资的佐证。如果每期都有几篇这样的文章会很好。可以先采取免费发送的办法吸引台商后,再让他们订阅。
杂志的封面很平衡、温馨,但也给人曲高和寡的感觉;台湾的杂志很爆破、很抢眼,有人会因看了封面而买杂志。
连启文(沟通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曾长期在锦绣出版社的《大地》杂志负责市场工作,对读者有些了解。读者会选择触手可及的杂志,好的杂志要有好的发行,透过有效发行让更多的读者看到杂志。《今日中国》杂志与台湾的《光华》杂志有些类似,广告不多,高格调,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杂志的图文比例不错,几乎是3比1,现在大家都很忙,无法仔细阅读。十几年前,读者认为图多的杂志不值得购买,现在人们认识到了图的价值。如果照片和插图能够并存也许会更好看。《大地》曾因优秀的插图而一年两次获得金钟奖。像2002年第10期上的《里耶秦简,“复活”一段湮没的秦史》这样的文章如果配上秦简的复原图会更好看。
蔡世明(上海永然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办杂志走专业化的道路,市场会越来越小。不同台商对大陆的信息需求不同,专业化在台湾很难发展。现在杂志也很好,但我对杂志的前景有些担心,杂志的广告太少,用发行支撑财政太困难。
曾庆辉(上海瑞东医院院长):
我对杂志的高水平很惊讶,很活泼。专业化会使杂志读者的范围越来越小,但要做到面面俱到,又有深度,很辛苦。一个人的思路会受限制,要广泛邀请写作队伍。台商在大陆最困难的两件事是就学和就医,杂志可对上海的医疗体系做些报道。
李哲平(华王工业集团副总经理):
我到上海已超过十年时间。那时的上海媒体给人感觉很平面,经过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在台协曾看到过《今日中国》杂志,还不错。但杂志字体太小,间距太挤,看得吃力。这种情况在台湾也有,读者不喜欢看。杂志应当以人为本,如果具有亲和力,更能让人接受。
施贞德(ELITE精英国际联谊会会长):
杂志从封面到内容都很好,比我从前在伦敦看过的《今日中国》杂志好。作为全面性的杂志可否拨出一块来,登载一些读者互动、共鸣,如关于妇女、养儿育女、尊敬长辈的事情和材料。另外,还可开辟些公益的、益智的、温情的栏目,如幽默小文章、漫画,让读者先轻松一下再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