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镜头里的中国
文/章开元
 |
天坛公园里晨练的老人 |
我们中国人曾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叫“洋人”。“洋人”为我们带来了地球仪和望远镜,另外,还有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照相机。最初的照相机外形像个大帽盒子,笨重无比不说,所用的底片还是玻璃的一摔就
碎。后来,历经几代人的不断改进,照相机才逐渐变迁到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这个样子。
现在净听人说过去的老照片值钱,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老照片都值钱,也不是所有老照片里所表现的事情都会令我们激动不已。其实,倒是一些半老不老的照片反而更会引起现代人的兴趣。因为三四十年前的事大多数的人还都经历过,一看到照片就会有所联想。而七八十年前的老照片里所表现的事在人们的脑海里已经淡漠,甚至根本无所知,所以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反不如一些“半老不老”的照片。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曾一度改称洋人为外宾,现在又兴叫老外了。甭管我们对外国人的称呼一变再变,外国人对我们的好奇之心却一如既往。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喜欢中国,喜欢这里的古代建筑,喜欢这里的民俗胜景,喜欢这里的一草
 |
当一回“皇上” |
一木,至少我所接触到的老外们都有这个情结,他们喜欢中国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极其平凡。为此,他们从不吝惜照相机里的胶卷和跑断腿的辛劳。中国有句名言,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无疑是本地生活的“当局者”,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不上心也理所当然。而老外作为旁观者,却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零星琐事备感好奇,恨不得事事打探个究竟。在这里,还得感谢照相机,就是因为有了它,老外们才能把见到的“奇闻趣事”一一收录,才使我们能看到上一辈人或自己的年轻时代所经历过的生活场景。
以往每年的十一前后,是老外来中国观光游览最集中的时期,现在似乎没有这个限定了,一年到头什么时候老外都不少。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大街上到处堆着刚刚从果园里收下来的水果,此时是一年当中水果最便宜的时候。刚从苦夏中熬过来的人们里外都透着一股精神劲儿。尽管从前的日子不如现在那么富裕,但临近十一前的那段时间里似乎人人心里都有个盼头。小孩自然盼的是能吃上一顿好的,而大人们则盼着终于可以多睡两天懒觉了。没有双休日的时候,要想早上晚起一会儿,除了春节就是十一。总之,我们的过去和现在有着很大的区别,多少话也讲不完,照片是胜过千言万语的生动证明。
现如今,世界经济渐渐走向一体化,但各国的文化可千万别一体化,否则这个世界就太没意思了。我们周围的一切之所以能够引起老外的兴趣,也就在于它和老外的不一样。一个老练而善于观察的摄影师,一个对异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旅游者,一个到中国来学习的学生,都会在中
 |
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