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html; charset=gb2312">

 
2002年1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十六大专题报道 > 风采 >



风 采

元元:关注百姓 关注生活
谭铁牛:勤力耕耘
大步长驱,一个党员民营企业家的路

在奉献中升华

帕米尔之子--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登云
把心交给病人--记武警总医院眼科主任吴海洋

一位扶贫老人的世纪情缘

共产党员要争当最优秀的


一位扶贫老人的世纪情缘

——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中组部秘书长何载同志扶贫纪实

刘承炳 王瑞珩


由扶贫基金会捐资兴建的"希望小学"使西北贫困地区更多的孩子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根据联合国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公布的数字,全世界约有十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他们扎挣在食不温饱,衣不遮体、屋不避雨的生死线上。近几年由于天灾人祸,全世界贫困人口仍呈上升趋势。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而我国,一九七八年以前贫困人口达2.5亿,同样占世界贫困人口的四分之一,经过十年的改革开放,到一九八八年锐减到1亿,占世界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直到2002年,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已基本消除贫困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被国际社会赞誉为“国际的奇迹”。 中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国家,这不仅得益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得益于中华民族施德济世的传统美德,更得益于千千万万在扶贫济世的伟大事业中默默奉献的人们。

何载老人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

何老的家没什么高档家具,在摆着上万册书的客厅里,何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何老身材魁梧,身板硬朗,思维敏捷,谈话亲和而慈祥,要不是事先知道,我们谁也不会相信,何老今年已是84岁高龄了。早就听说老人家生活简朴,果真刚一落座,就看到了茶几上放着何老至今仍在使用的已经残破、包布破损的眼睛盒。谁能想到,它的主人,就是曾在共和国三位国家主席毛泽东、李先念、杨尚昆身边工作多年,原中共中央组织部的领导成员、秘书长、全国政协法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每年从他手中经过的扶贫款项和物资不下千万、几亿的何载老人呢。谈话自然要从老人家15年前创办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

受命组建中国扶贫基金会

1987年,年届七旬的何老,从中央组织部的领导岗位上离休不久,正赶上中央提出要解决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他和一些刚从领导岗位上退到二线的老部长、老将军坐不住了,何老认为: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系统的工作,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一切热心扶贫工作的有识之士的支持。于是,经过一番思考,他提出了一个组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方案交给大家,经过大家酝酿、讨论,一致确定,敬请德高望重,在国内外有巨大影响的李先念为名誉会长,会长由项南担任,而常务副会长,这个既要动口,又要动手的苦差使,被推定何老担任。1989年3月13日,扶贫基金会正式成立。

在中国成立扶贫基金会是一种创新,不像国外,先有资金然后再成立机构、办事。而在中国是筹金和办事要同时并举。如何筹资,如何运作,千斤重担压在了何老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的身上,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创建之初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没有经费,何老就先拿出自己的钱垫上,没有办会地点,何老的家就成了开会、办公的地方,没有工作人员,就动员自己的老伴、孩子一齐上阵帮忙,收发信件、登记、记录、送信、联系什么活都干。何老更是从办公选址、购置办公用品,选拔优秀人才,到联络、联系各界人士,制定基金会章程,特别是在组建理事会、物色工作人员上,何老事无巨细、身体力行,几个月下来,老人瘦了、黑了。老伴心疼了、孩子们心疼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心疼了,何老却说:“扶贫济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建国这么多年了,至今还有1亿人挣扎在贫因线上,我睡不着呀!”

为了说服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积极参与到扶贫事业中,何老翻着记有100多位老干部家庭电话的记录簿,一家一家打电话,一家一户登门拜访。这些退下来的老同志,毕竟是受党教育多年,一听说扶贫当然支持,但一听说基金会工作是要求别人捐钱的事儿,有的老同志就不愿参加了。而何老则耐心地做这些老同志的思想工作,何老说:“求人,并不丢人,看为谁求人,为自己的子女、待遇、住房求人当然不可取,但为人民求人,为千千万万的至今仍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求人,不仅不丢人,还是光荣的哩……”

“扶贫就是还账”


1999年何载在贵州贫困地区考察

“扶贫就是还账,还人民的账。”

这句话是流传在老部长和老将军们嘴边的口头蝉,何老怀揣对人民还账的负疚感,开始了长达15年的扶贫工作,陕甘宁青、冀晋豫、云贵川,沂蒙、吕梁等老、少、边、穷地区到处都留下了何老的足迹,并为这些地区募集资金建项目近百个。

1993年,何老来到了云南省禄劝彝族自治县东16公里的一个叫乾海子的村子,当何老看到一个6口人家,夫妻俩住一个草铺,盖一条有破洞的烂棉絮被套,两个男孩子和两个女孩子住在牛棚上边的柴楼上,盖的是破衣,没有被褥,草房上边还有几个大洞,吃的是玉米粥时,何老的心流泪了,何老当即脱下了身上的衣服,连同衣袋里的几百元钱交到了老乡的手中。

在陕西柞水县,何老曾仔细地在一个贫困农户的被子上数出了107块补丁时,何老,这位1936年入党的老党员的心再一次流泪了。从此以后,何老每次出去考察都是能坐火车的,坚决不坐飞机,能坐硬座的,坚决不坐卧铺,并且拒绝当地政府的一切迎来送往和宴请。每次从老区考察回来,他身上的衣服就会少几件,都是当时就脱下来,留给当地贫困户了。

15年来,何老除了开会和住院,每年几乎有10个月的时间是在贫困地区度过的。基金会成立不久,最成功、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创造了第一个扶贫奇迹的是在陕西榆林地区进行的40万亩沙地改田工程。榆林地区北邻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由于风沙袭击,沙化严重,榆林城曾三次南迁,得不到温饱的老百姓更是弃地逃生。何老不顾年事已高,8次去荒凉的榆林调研,在这里他找到了出路。

地质年代,据地质勘探部门勘察毛乌素沙漠曾是大海,既然是大海,就有地下水存在的可能。经过勘探得到确认,他与有关领导和专家一起制定了打井汲水、沙地改田的工程实施方案,同时,请求神府煤矿、精煤公司为当地投资金、立项目,并亲自到胜利油田为延安及陕北地区争取到了更新下来的旧设备。就这样,榆林地区30万亩沙地改田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当年就使该地区1.5万户、7.34万人脱贫。

1990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陕北时,对这里的“沙地改田”工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国家先后拿出23个亿,扩大沙改田工程300万亩要建造“第二个陕西”。

联合国对榆林治沙和“沙地改田”十分关注,几度把沙漠大会放到榆林地区召开,世代过着贫穷日子的榆林人民,第一次自豪地、微笑着迎接来自世界的八方友人。

如今,榆林地区流沙封固了,树绿了,百姓定居了,农民们的房前、屋后也种上了葡萄、瓜果和蔬菜,过上了安定、富裕的日子,大批百姓又开始返迁了。

像榆林地区的“沙地改田”扶贫工程一样,十几年来,由何老经手的扶贫开发项目举不胜举。无论是中国石化总公司提供200万元资金支持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发的优质柑橘项目,还是对河北平山县扩建宝石材料厂高纯硅酸钾项目,或是支持中国科学院四海农村技术开发研究所开发的,使河北、河南、湖北、安徽等广大蜂农迅速脱贫的——蜂毒采集器和蜂毒产品项目的研制成功等等,无不倾注了何老的心血。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扶贫基金会出现了可喜的局面,通过包括何老在内的一大批老同志的牵线搭桥,贫困地区具有造血功能的企业上马了,国外的一些组织和企业,通过基金会对我国贫困地区开始了募捐和投资,国内的许多企业,也开始了向贫困地区进行技术和投资的辐射。十几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坚持“只服务,不盈利,只帮助,不代替,多造血,少输液,多开发,少救济,要脱贫,靠自己”的工作方针得到国内外同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信赖,一举成为国际化、规范化的世界知名的民间扶贫基金会组织。

“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


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学设备奇缺

“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这是李先念生前的嘱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党组织工作的何老,对这句话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进行东西部地区干部交流和干部培训,可以说是中国扶贫工作上的一个创举。1990年何老与项南在山东沂蒙老区开农业技术会,听当地群众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的话后,感慨万千。两位老人26天走访了三个地区十几个县,项南的鞋子坏了,用绳子一扎继续走路。通过考察,何老认为,贫困地区的落后,除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外,关键是人的问题,人的观念问题。沿海地区先富起来了,采取先富帮后富,东南沿海富裕地区帮内地贫穷地区,最后达到共同富裕,能不能实行两个地区的干部交流呢?

由此开始的东西干部交流一连持续了6年,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仅陕南、陕北两个地区,在干部交流的头四年中,就获得经济信息6000多条,引进技术679项,引进资金4770万元,引进各种人才1046人,救活乡镇企业500个,1995年,仅25万人口的山阳县,劳务输出就达6.2万人。

1994年,拥有40亿元资产的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江阴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率先提出,要为贫困地区培训乡镇干部的想法,得到中央的同意后,何老对吴仁宝说:“你培训,我服务”。随即由吴仁宝向全国劳模提出了参与扶贫的倡议,得到了河南史来贺、上海高风池、河北唐山韩振国、山东王廷江、北京田雄、仉振亮、江苏张家港秦振华、辽宁李桂莲、吉林鲁志明的积极响应,一场以富裕起来的劳模扶贫的活动迅速在全国展开。1994年起这些劳模先后在北京、上海、山东、四川、河南、厦门、深圳、唐山等地无偿、义务性地举办了35个培训班,累计为老区贫困地区培训乡镇干部近5万人,县级干部1800多人,每期培训班,何老都要亲自到会讲话。劳模们在何老的鼓励和支持下,吴仁宝在宁夏、黑龙江,鲁冠球在江西、安徽,常宗琳在太行,韩振国在青海,刘维灿在银川等地也纷纷向老区、贫困地区进行了技术和资金的投入。

何老至今仍然很忙,前不久“关于为甘肃省建万眼水窖,为西部献爱心”的捐献到位后,在甘肃最干旱的地区修好了水渠,还迎接了今年第一场集雨入窖。

看着中国的版图上一片片地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何老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