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
返回
 



北京协和医院:在抗击非典的竞技场上领跑

2003年4月,北京市首例外籍非典病人死亡。这一消息加剧了世界舆论对中国非典疫情的关注:中国的医务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对付凶猛的非典病毒?就是从那时起,协和医院开始全面接管外籍患者的救治任务。而让人欣慰的消息是,截至目前,收治在协和医院西院的北京市所有6名外籍确诊和疑似病例已全部康复出院。

一场疫情 四个战场

从3月17日收治首例非典患者以来,协和医院先后收治确诊及疑似病例276例次,而一场“生命保卫战”也在东院、西院、中国医学科学院SARS防治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四个专门开辟的“战场”分别展开。
医科院非典防治中心协和病区共收治确诊非典患者98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病区康复出院患者近半数,其余的大部分也已度过危险期,正在恢复当中。

当被指定为非典专门医院的中日友好医院非典重症监护病房告急时,作为卫生部指定的收治疑难杂症专门医院,协和又一次临危受命,被要求担当起其中20张ICU病床的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病情就是命令,协和医院精心选调出的近百人的专家骨干队伍一夜之间完成集结,开赴战场。

非常时期 群英毕现

协和人的身影又何止在自己的四个战区。自从非典疫情在中国发生蔓延以来,被社会和业界寄予厚望的协和人就从没停止过忙碌。

王爱霞,著名艾滋病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教授,是卫生部此次非典防治中相当倚重的专家。从3月份以来,这位70多岁的老太太就没有休息一天,各处重大会诊总能看见老太太的身影。

“将非典的确诊标准适度放宽,将疑似病例尽早确诊,可能会在缩短病人观察期、早期治疗,早期康复甚至预后产生序列影响。”从去年12月广州开始发现病例到今年4月在北京暴发非典,结合协和医院接诊、确诊100多个病例的实践经验,王爱霞教授提出上述意见。

刘彤华,著名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12人非典专家小组成员。这位协和医院病理科老主任连日来参加了由北京市政府、医科院等召集的多次会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宝贵意见。她提醒同行,如果没有条件做尸检或病理分析,切不可鲁莽行事,一定要等有条件的同行来做。

刘大为,著名危重病医学专家,参与全市多次危重非典患者的会诊抢救;杜斌,北京协和医院ICU科副主任,被北京市借走做全市调度指挥。他俩都是北京市非典治疗组专家成员,主要负责全市范围内重症非典病例的会诊及治疗指导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常常在深夜被叫到医院参与具体的诊疗工作。

40岁的李太生,艾滋病专家,卫生部、科技部联合攻关小组临床组组长。在这次非典的科研竞技场上,他成了科研成果最多的一位。

在协和医院的抗非典战场上,没有老人,只有战士。年龄最长的是呼吸科主任蔡柏蔷、感染科主任邓国华,他们长时间在一线病区工作。在紧张的作战之余,蔡柏蔷写出了国内第一本非典教科书;邓国华教授至今仍在一线病区,因胸片拍摄出现问题而自我隔离的他,心里放不下的只有病人。

“和数字相比,我们更需要经验”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不是全部。作为全国医疗行业的排头兵,协和对自己的定位是:要在疫情防治工作的每一个进程和每一个转折点上拿出经验性的东西供决策者参考、使经验推广。卫生部领导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协和应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降低医护感染率方面积累、探索经验,为北京和全国作出表率”。北京的非典疫情首先遭遇的是较低的确诊率。针对这一问题,协和执行的是一个独特的“协和医院非典诊治标准”,它凝聚了协和众多专家的独到体会,比卫生部部颁标准更加细致详尽。全院医护人员人手一张“非典接诊流程图”,专家的意见通过多次授课灌输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头脑中,从接诊到治疗、从隔离到防护,处处按“规范”办事。

在抓紧临床诊疗的同时,协和的医务人员对科研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考虑到非典病毒对人体免疫力的短期内沉重打击,李太生和感染内科的同事们从医院首例确诊的病人起,迅速采集了56例确诊病人的血清作T细胞亚群检测分析,结果发现,98%的病人呈现T细胞亚群在短期内显著降低。这一发现为世界首次报告。这一研究成果最终促使协和专家们提出在非典病人救治中使用免疫增强剂的思路。

协和至今坚持早期小剂量激素疗法,把病人病情进展阻挡在早期,并严格按照有关治疗原则来把握呼吸机的使用。迄今为止,协和医院在救治大量非典患者时仅有5人使用了无创呼吸机。在5个死亡病例中有4例有基础病。协和的三级医师负责制为协和非典病房的救治质量树起了严密的防线。记者在一线病区采访时对此感受颇深。尽管非典有很强的传染性,但协和医院医疗负责人戚可名、李学旺教授等人要求在治疗、护理上要始终坚持一切以增加病人的抵抗力为中心。所有的医护人员特别注意充分利用检查和治疗的时间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想方设法调节他们的情绪。

协和战区的年轻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每一个协和非典病区都有一位年轻的副教授统领工作。而活跃在工作在第一线的,多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令协和医院主管医疗的李学旺副院长甚感欣慰和自豪的是,关键时刻医院大胆起用的这批中青年骨干不仅医疗技术过硬,而且确确实实经受住了非典疫情的历炼,每一位年轻的协和人在非典的严峻考验面前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年轻的金滢、李梦涛夫妇把九个月的孩子送到上海姥姥家,夫妻双双上了抗击非典第一线。郭勤护士长第一批走进非典病房时,正是她儿子的12岁生日;第一批进入非典病房不幸感染的周宝桐大夫康复后最大的心愿就是重回一线;26岁的茅江峰在抗击非典一线写下了“激情燃烧的五月”。“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是渗透在每一位协和人的骨髓中的。在好多医院临时工都被非典吓跑没人干活,还有医院传出高薪聘用护工等消息时,每一位协和人,包括临时工、清洁工都比平时表现得更加无畏,“在协和,每一位临时工都以‘我是协和人’来要求自己的,这就是传统的力量。”协和医院党委书记邓开叔教授说。
“面对非典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考验的不是硬件设施,也不是有没有几个专家、教授,而是一个群体的应急能力、应对机制。”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方文钧说:“正因为有着82年深厚的积淀,正是有每一颗闪光的螺丝钉在各自的位置上的高效运转,才撑起了这辆不败的战车。”

新华网 2003年5月26日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