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
返回
 




擒获冠状病毒记


曹务春:军人的速度

曹务春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助理、流行病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月12日,一个平常的日子,曹务春正式与非典开始了正面接触。

这天上午10时,全军疾病监测中心负责人曹务春准时走进会场,参加全军一个重要会议。会议刚刚开始,他就接到命令,与祝庆余教授一起前往广东疫区采集非典病人的组织标本和了解当地疫情。

在机场,曹务春以军人的政治敏感和流行病专家的职业敏感,首先想到的是:根据广东的疫情,非典不会一时半会得到控制,可能会造成更大范围的流行,必须做好长期应战的准备。

到了广州后,他们接受总后卫生部的一项新任务,为广州军区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做好技术指导和制定技术措施。军人的政治敏感和流行病专家的职业敏感,使他能迅速把遭遇战当成持久战来打。

带着标本回到所里,祝庆余组织人员加紧对非典病原的研究。曹务春则从流行病学方面积极向总部提出了《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在部队流行的建议》。这十几条建议,对后来整个部队预防感染起了很大作用。


陈薇:ω干扰素之母

陈薇 37岁,军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因工程药物研究,是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获准进入临床,是军科院奉献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研制该药的项目负责人就是快人快语的陈薇。

她主持“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研制工作已历时3年,为多肽类药物,具有广谱抗病毒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最初的目的是用来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面对非典疫情,陈薇和她的同事,利用院成功分离出的非典型肺炎病毒和建立的动物模型,迅速组织人员对该药物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该药对SARS病毒的攻击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可作为健康人群的预防用药。为了“ω干扰素”早日申报成功,陈薇三天三夜没有休息。现在,干扰素已应用于抗非典一线医护人员的预防。

风风火火的陈薇,领导着50多人的科研生力军,平均年龄只有30岁。2000年,为了给她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院里拿出500万元人民币,建起了应用分子生物学研究室。“9·11”事件后,她成为我国炭疽疫苗首席专家。

端青:超负荷工作是常态

端青 50岁,军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细菌室主任

自从2月中旬接受非典病毒的研究任务后,她一直超负荷工作。对SARS病毒的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端青与攻关组的科研人员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带领全室人员向新的研究方向冲击!

端青有个特点:在布置工作任务时,最后总要把工作的标准详细地加以说明。在工作完成后,如果没有达到标准或出现问题,不管是谁,她都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因此,室里的人都很怕她。大家风趣地说:“在细菌室,人人挨过端主任批评。”然而,在生活中,不管是谁有了困难,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借钱借物帮你渡过难关。大家说:“在细菌室工作过的同志,人人得到过端主任无微不至的关心。”

端青血压偏高,经常胸闷头疼。然而在这次非典攻关过程中,她主动进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进入该实验室需要穿三层防护服、戴眼镜、帽子和14层的口罩。里面温度又在25摄氏度左右,因此,人在里面呆一会儿就胸闷、气短,很快汗水就湿透了衣服。端青不顾身体的不适,每天都要进去做实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秦鄂德:分离出SARS病毒

秦鄂德 军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毒学实验室主任,非典研究攻关小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为擒获非典真正元凶,秦鄂德带领全室人员严谨扎实地工作着。他说:“寻求病原的工作艰难而曲折,但我们要以科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寻找‘元凶’。”

面对未知病毒,他和微检中心的同志们没有丝毫退缩,逐步排除了细菌、病毒、衣原体等物质,仅病毒类就排除了汉坦病毒、肺型病毒等30多种的可能性。终于,在电子显微镜形态观察中,发现了冠状病毒颗粒。此后,他们又成功地建立了动物模型,从感染的乳鼠肺组织中也观察到冠状病毒颗粒,其结果已初成定论。

面对率先分离出的SARS病毒的研究结果,有人建议秦鄂德尽快对外公布研究结果,力争“中头彩”。秦鄂德却说:“确定病原需要慎重,我们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证实,我们要对人民健康负责。”他虚心请来部分老专家,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当大家看到用电镜拍摄的图片时,当即肯定了显示出的就是冠状病毒。

他又利用反转录PCR方法,连续奋战几昼夜,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分离的病原体感染细胞培养和组织标本中扩增出来的冠状病毒基因片段进行DNA序列测定,显示与已知冠状病毒基因同源性为60%以上。

经过各项研究汇总表明,非典病原体就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秦鄂德才向外公布了这一重大发现,得到了国家卫生部权威专家的确认,引起轰动。


王翠娥:忠孝不能两全

王翠娥 40岁,军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微生物检测中心病理专业实验室主任

非典病人的标本落户军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后,该所组成以微生物检测中心为核心,多个部门参加的研究队伍。王翠娥带领病理专业实验室全体同志,通过对大量标本的观察分析,明确了非典型肺炎病例标本接种动物组织和感染细胞引起的病理学变化,在感染标本中查见SARS病毒,为病原体的分离和确认提供了重要形态学依据。

3月18日,王翠娥从电镜中隐隐约约看到了病毒颗粒,她高兴极了。就在这时,她接到哥哥从老家打来的电话:父亲病重,想见见远方的女儿。王翠娥没有告诉任何人,继续奋战在查找病原的队伍中。
3月20日,经过全室同志的共同努力,终于在电镜下观察到了病毒颗粒,并拍摄到清晰的电镜照片,这就为以后锁定冠状病毒从形态学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弥留之际的父亲,听说女儿是在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而努力工作时,他带着欣慰的微笑,离开了人间。


杨瑞馥:危机时刻我有责

杨瑞馥 军科院微生物检测中心副主任,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分析微生物实验室主任

4月13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宣布破解非典元凶。4月15日,公布完成新冠状病毒全基因测序。这一成就,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4株新冠状病毒全基因测序的国家。从锁定病毒到完成全基因测序,仅用了36个小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4株新冠状病毒全基因测序,杨瑞馥功不可没。

当他得知部分病毒核酸系列测定结果出来后,及时提出建议:拿全序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不够,应该与华大合作,强强联合,以最快的速度抢占科学制高点,加快科研进度。

作出这一决策时,已是大家都在吃晚饭的时候。他们马上准备各种资料,讨论测序的计划,进行人员分工。当晚11时带上所有病毒材料,驱车赶往京郊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经过军地科学家们两个通宵的拼搏,36个小时之内就完成了4个病毒株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

全基因组测序成功为追踪冠状病毒的来源,研制非典诊断试剂、疫苗和治疗药物,奠定了坚实基础。


祝庆余:临危受命出成果

祝庆余 53岁,军科院微生物检测中心主任、病毒学家。长期从事重要致病微生物检测技术与诊断试剂研究,是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月12日,祝庆余和曹务春受命前往广东疫区采样。在第一军医大学、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的积极配合下,他们收集到了6份病原血清和1份尸检病人的肺组织标本。

2月15日,经过紧张的前期准备,参加非典科研攻关的科研人员携带非典标本进入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由祝庆余和另一位专家坐镇指挥的一场没有硝烟的高科技战争打响了。

不久,祝庆余在国内率先分离出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研究出非典快速诊断技术,并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冠状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科研成果。

4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时,祝庆余作为科研人员代表,受到胡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汇报科研进展情况。

军科院非典研究成果备忘
▲4月13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宣布破解非典元凶———冠状病毒。从开始非典课题研究到发现冠状病毒仅用了39天。
▲4月15日,在世界上率先完成4株新冠状病毒全基因测序。
▲4月16日,研制出非典快速诊断技术。
▲4月28日,“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在北京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人民日报》 2003年05月24日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