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陆去吧!”

 “现在台湾经济最严重的问题,不只是眼前所看到的股市重挫、资产缩水、企业财务危机等问题而已,投资环境的恶化,才是加速经济走向困境的最重要因素。”在生存压力之下,台商正突破防堵,再掀新一波赴大陆投资热潮。

 据台湾媒体报道,在不久前一个由多位重量级企业界人士共同投资的公司董事会上,董事们在看到2001年的营运计划和前三季短期投资的提列损失后,纷纷叹气。董事长问及“解决之道”都摇头,最后的答案是:“到大陆去吧!”

 事实上,最近几个月来,从台湾到香港、澳门的班机几乎班班客满,而其中大多转机到了大陆。有的察看投资环境,有的洽商业务,有的是已经投资回去探亲,有的是台商派到大陆的管理人员。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下降期之后,台商赴大陆投资在今年又掀起了高潮。台湾当局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去年1至10月,台商赴大陆投资总额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增长率达98%。

高科技产业打头阵

 引人注目的是,在这新一波大陆投资热潮中,新兴的资讯电子产业走在了前头。

 台商早期赴大陆投资的多半是技术层次低、附加值有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鞋、成衣、玩具、塑胶等。过去十多年来,这些传统产业在岛内工资高涨、土地成本攀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下,只得选择将厂房移往劳动力充沛、工资成本低廉的祖国大陆和东南亚地区。“夕阳产业”在大陆重新找到了生机,同时对台湾的产业升级也功不可没,使台湾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具高附加值、技术层次较高的产业。

 而今,虽然像台塑、裕隆汽车这些传统产业仍在规划赴大陆投资或追加投资,但高科技产业已成为投资大陆的主体。有关数字显示,去年前十个月,电子电器业占了台商投资大陆总额的55.2%。

 电子产业前几年赴大陆投资仅限于部分低技术层次的零组件,如键盘、鼠标、机壳等。而今,监视器、附加卡、主机板、桌上型电脑外移大陆的比重都已经过半,最新型的笔记本电脑产业也集体向台湾当局的大陆投资政策挑战,推出一个接一个的大陆投资案。

 据台湾媒体披露,宏  集团近期决定,除广东中山厂外,他们还将赴华北设置面积相当的第二生产基地,专门制造大陆内销品牌机,并预定明年内在上海地区兴建营运总部,全速冲刺拓展大陆市场。岛内其他知名电脑生产厂家如仁宝在江苏昆山、大众电脑集团在广州、神达在广东顺德都已设厂,华硕电脑的苏州厂、华宇电脑的吴江厂设厂计划也都即将落实。广达、大众便携式电脑事业群,伦飞电脑、蓝天电脑等公司也正式对外表态跟进。

 半导体产业是台湾的优势产业,虽然当局极力限制,但业者赴大陆投资的兴趣也不甘人后。自从王永庆之子王文洋和台湾前世大总经理张汝京赴大陆投资案曝光以后,各大半导体厂家前往大陆探路的传闻就从未间断。两大龙头企业台积电和联电也对赴大陆投资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台湾数码相机产业三年前萌芽,去年才真正成气候,而今,所有台湾数码相机厂已有一半左右的产品是在大陆生产的。据台湾媒体报道,明年,两大龙头厂商矽峰和普立尔将百分之百移至大陆。

大陆对台商具“吸磁作用”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台商在大陆或扩大生产规模,或投资设立新厂,显示祖国大陆已成为台商追求经济规模和生产效率的最佳选择。

 岛内舆论指出,大陆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高速增长、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以及加入WTO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促使台商特别是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台商踊跃赴对岸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

 祖国大陆低廉的土地、工资成本一向被视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大陆不仅土地、工资、市场等条件大大优于台湾,就连基础设施和行政效率也已超过台湾。台塑集团总经理王永在不久前到宁波考察,一位副市长为解决台塑在宁波梅山岛的投资问题,在一夜长谈后,隔天立即以书面答复了相关问题。王永在从大陆考察回台后,以“耳目一新”、“看了心惊”来形容大陆的投资环境。他除了对大陆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加称道外,还特别称赞有关部门的办事态度和效率。他认为,大陆的投资环境“确实比台湾好”。

 王永在的看法得到了台商的普遍认同,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是祖国大陆重点发展的产业,各地政府都极具效率地全速推动,各种相关的法规、鼓励政策全力配合,再加上大陆的人才优势,对台商产生了极大吸引力。业者认为,大陆的投资环境不仅较台湾为优,即使较诸于同样处于类似工业发展阶段的东南亚地区亦有过之,前往大陆投资设厂,已成为台商追求市场地位与合理利润的必要选择。台湾“经济部长”林信义面对“立委”的质询,也承认大陆的投资条件对台商有“吸磁作用”。

 台湾当局有关部门预估,今年台商赴大陆投资金额可能首度突破对外投资总额的50%。岛内媒体甚至以毛泽东的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来形容台商赴大陆投资的热情。

“要生存就要走出去”

 人们注意到,这一波台商赴大陆投资热潮是在两岸僵局迟迟未能突破、岛内政经乱象丛生、景气低迷、股市连连下挫、民众对前景担忧的背景下产生的。与台商赴大陆投资成倍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岛内投资正急速减少,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在过去的几个月内,民间的重大投资案减少了近五成。舆论认为,台湾投资环境恶化,是造成产业出走的一大原因。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上台后,不仅祖国大陆对其“听其言观其行”,岛内民众大多也持观望态度。人们看到,新领导人上任后,政策紊乱,官员各说各话,行政效率不彰,还出台了多项对企业投资不利的措施;意识形态领政,停建“核四”,引发“罢免案”,政局持续动荡;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否认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共识,致使两岸僵局迟迟未能突破。这一切造成了民众信心大跌,股市持续崩跌,失业率不断攀高,人民痛苦指数达到高点。

 面对如此严重的财经困局,台湾当局除了做“基本面很好”的信心喊话,大唱内容方案没人清楚的“知识经济”、“绿色矽岛”的高调外,却拿不出具体的对策,更让企业对当局失去信心,加快了“出走”步伐。

 《中国时报》不久前以《聊起台湾当前投资环境 企业界大叹不如归去》为题发表文章分析说,“现在台湾经济最严重的问题,不只是眼前所看到的股市重挫、资产缩水、企业财务危机等问题而已,投资环境的恶化,才是加速经济走向困境的最重要因素”,“在对未来茫然的同时,对眼前、对现状,企业界其实早有定见,也以具体的‘外移’行动表达他们对岛内投资环境的态度”。裕隆集团执行长兼裕隆汽车公司副董事长严凯泰就公开表示,如果要继续生存,一定要“走出去”。

 台湾经济发展已与祖国大陆密不可分。面对岛内的财经困局,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台湾产业的出路在大陆,台湾的前途在大陆。随着新一波赴大陆投资热潮的兴起,岛内各界要求当局改善两岸关系、放弃“戒急用忍”政策、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台湾半导体业的领袖人物、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日前指出,两岸关系的紧张已是台湾产业长期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两岸关系必须解冻,应该全面开放赴大陆投资,否则将扼杀台湾企业的生机。统一企业集团总裁高清愿也认为,两岸政策应以开放替代防堵,在开放台商到大陆投资的同时,也应开放大陆资金到台湾投资。在两岸政策上,若只知一味围堵,只会使已经够惨的产业雪上加霜。台湾知名人士许信良强调,解决台湾经济问题的办法,无论治标治本,惟有大胆西进、大量西进,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解决。他指出,大陆的市场、人才、劳力都是台湾发展竞争的目标,过去美国市场让台湾脱胎换骨,未来台湾的进步只能靠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