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的大院文化

徐晓燕

 在山西,从南到北都有一些保存完好的老房子、老宅子。当地人喜欢并习惯地叫它为“大院”。去山西看大院,是一件乐事,而首选该是晋中一带的大院。

 文人墨客重温大院旧梦

 80年代中后期,由祁县政府投资修缮的山西第一个以民居建筑艺术为主要展览内容的民俗博物馆,在昔日的晋商豪门宅院乔家建成开放。那时的乔家大院远没有现在这样知名,陆路交通也远没有现在这样便利,所以旅游观光的人并不是很多。当张艺谋决定将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搬上银幕,而苦于没有适合这部片子的拍摄景地的时候,时在山西电视台工作的潘大为便为张艺谋推荐了乔家大院。这之后,《大红灯笼高高挂》借助着乔家古风幽邃的大院背景而轰动一时,而乔家大院也因《大红灯笼高高挂》声誉鹊起。尽管乔家的家训是不准纳妾的,但观众仍把小说和实景拍摄地联系起来看;不多时,余秋雨的长篇文化散文《抱愧山西》,又将晋商长达500年的辉煌史、兴衰史,以及山西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曾有的一段“海内最富”,传播给了无数读者;90年代中期,著名学者费孝通、李亦园发表了《晋商的理财文化》和《乔家大院的大红灯笼》两篇推波助澜的好文章,使对晋商文化和晋商宅院知之不多的人士,始知在这些风云城堡里,晋商人物,交错济世,可佩可怀;遗落的宅院尘埃,风雨忧愁后的澄明凝境,又令多少人在惊讶它何以仍存人间的同时,又来到这里追寻它的逝水流年。

 私人城堡式的晋中大院

 90年代中后期,随着乔家大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并一路走红,位于祁县古城东大街路北的渠家大院、太谷县北 村的曹家大院、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也相继整修布展开放。可以说,这四座晋商宅院犹如中国民居的四大名旦,是让游人大饱眼福的民居建筑奇观。

 这些大院并非一般人所想像的类似于北京四合院的那种大院子,而是一座可供整个大家族以及勤杂保卫人员居住在一起的城堡,所以众多院落与房屋联接起来,足可以组成一个汉字的造型。不知是当初建造这些大院主人的有意设计,还是后世有人附会,从高空俯视:你可以看到乔家大院呈一个双“喜”字,曹家大院呈一个“寿”字,王家大院呈一个“王”,而渠家大院则因建在祁县城里的缘故,虽没有呈现什么字的说法,但鼎盛时,渠家大院所占面积竟达23628平方米,祁县人于是送给渠家一句美誉——“渠半城”。

 这些大院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修建一开始,就是双线发展的。一方面,它们严格按照封建的礼数、程式和规定,进行着秩序的编排和顺从。如,住宅:官职三品以上的,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九架,门屋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五品以上的,堂舍五间七架,门屋三间两架;六七品以下的,堂舍三间五架,门屋一间两架。另一方面,则是想在严谨的千篇一律中变通出一种与情理相依的自我形象和精神。于是,这两条线就此消彼长地交融在住宅、砖雕、木雕、石雕的各个部分。具体到实例上,就是在堂舍上面加盖一层或多层楼舍。这种独特的变通心机和无可指控的“加层”技巧,风靡一时,以至于当时的京城竟出现“河南人爱穿绸,山西人爱盖楼”的流行语。正是晋商的这种对封建建筑法式的巧妙挑战,才使得中国大地上也有类似欧洲的那种私人城堡留存,并为我们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份凝重而又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晋商大院“四大名旦”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这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 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 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色。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乔家大院是祁县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

 1986年,祁县将乔家大院辟为祁县民俗博物馆,以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丧礼仪、农商活动为主题的42个展室、2000余件展品,较系统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山西晋中一带的民间风俗。

 乔家大院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已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次,有50多部电影、电视剧来大院拍摄、选景。 

 渠家大院又名为“晋商文化博物馆”。它外观虽然也是城堡式的,但与乔家大院的封闭反其道而行之的是:18个四合院尽管也是各成体系,但各院之间又互相连接,形成院套院、门连院的飘逸格局。渠家的“逸”,你若看了全部是用青石浮雕刻成的长裕川茶庄的门面,便会一目了然。一进大院,民居建筑中极其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落直对你的眼帘,举目望去,大有浪迹天涯路的深邃气象。

 特别值得一看的是,渠家大院在南部的建筑群落中,还单独建有一座戏台院。家里有戏台,这在华北民居中本已是很少见,更少见的是渠家大院的这个主人渠源淦,不但建了戏台和戏台院,而且还亲自组建了一个戏班子,叫“上下聚梨园”。渠源淦是渠家“源”字辈最小的弟弟,由于他父亲60来岁时才有的他,所以对他异常宠溺。后来他承继家业,什么也不干,就是爱个唱戏。当时晋商的文化娱乐就是看戏,流行的时尚也是竞相办戏班。与其他晋商不同的是,渠源淦是真懂梆子戏,真迷“中路调”。他办的“上下聚梨园”,“上聚梨园”,实际上就是以演出为主的一个戏班;“下聚梨园”,则以培养小艺伶为主要目的。从同治年间起,他的“上下聚梨园”,便成为中路梆子最有影响的一家,并曾唱红过京城。但是最后他生活无着,只好把院子“典”给了叔伯哥哥渠源潮,这真是晋商中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

 即使是没到过曹家大院的人,恐怕也听传曹家有慈禧太后赐给的3件宝:用黄、白、乌三金制成的金火车头,明代仇瑛仿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镜面景色用珍奇异鸟的羽毛粘接而成的羽毛镜。既然盛传曹家借钱给西逃的慈禧太后,并得到赏物,那么其“富可敌国”的印象已是深不可没,如果再踏入曹家大院,这种“阔”气可以说是迎风扑面,无处不在。阔大气派的三座高楼,就是三多堂“多福、多寿、

 多男”的标志式建筑。曹家还养有家兵,最多时“招致勇士”500人,最少时也有80人。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曹家还效仿乾隆皇帝营建避暑山庄的气派,在位于太谷南山浒泊口内、范家庄东面二里处,营建了一座私家避暑山庄。虽然庄名“青龙寨”太土气,但庄内修有假山、曲径、鱼池、亭榭。如此奢华,最终仍化作鸦片烟的袅袅青烟。

 王家大院是晋商宅院最晚一个对游人开放的,但也是后来居上的一个大院奇

 迹。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灵石王家大院被人们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这不仅因为它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更主要在于它散发出的那种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那种饱经沧桑积淀的历史文化的厚度。元朝皇庆年间,一位名叫王实的人定居静升。在事耕的同时,王实兼做豆腐,王实被尊为静升王姓始祖。王家官高位显者达42人,到清代中叶,王家不惜血本,大肆修建宅院,总共建成面积1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落,成为我国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落,是晋商大院的典型,其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都堪称中华一绝。

 整体建筑由高家屋、红门堡两组建筑群组成,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城堡式建筑。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既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最值得称道的是三雕艺术(木雕、石雕、砖雕),可以说是清代“纤细繁密”风格的集大成者。其石雕、木雕、砖雕分别装饰着斗拱、挂落、栋梁、照壁、廊心、柱础石、墙基石、匾额、帘架、门罩、屋顶等,且雕刻的题材丰富,技法多样。岁寒三友、四季花卉、莲生贵子、二十四孝、吴牛喘月、麒麟送子、飞马流云、一路连科、佛家八宝、民业四业、才子四亚等题材,令人目不暇接。置身王家大院,无处不见精美的三雕艺术品,可谓片瓦有致,寸石生情,外立于象,内凝于神,精美的艺术留下的是醉心的愉悦,宏伟的气势引发的是豪壮的气概,广博的文化牵连的是无尽的遐想,“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是对王家大院的真实写照。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目前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史学界、影视界等广泛的热切关注。我国老一辈建筑学权威郑孝燮先生两次专程考察王家大院后,深为赞叹地题词:“国家、人类之宝,无价之宝,百看不厌,更上一层楼。”王家大院是唯一入选《中国民居建筑集·北方汉民居》的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