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翅膀

李晓佳

 地上跑容易,天上飞难,何况国家不许你随便乱飞,这可能造成了民航的一种垄断幻觉:海阔天空,唯我独飞!

 不幸的是,这种幻觉地地道道是个错觉,民航对中国天空的垄断早被打破了。

 铁路对航空的最大优势在于价格便宜,最大的劣势在于速度和舒适程度。目前在这几个方面,“铁老大”都在扬长补短,全面赶超。

 门外有狼,家中有虎,这就是民航面临的冷酷现实。专家指出,应对此种情况,民航唯有痛下决心,强化经营管理,把成本压下去,提高竞争力。提价,就是自杀。

 民航已经陷入蛋糕越做越小,越做越难吃,最终砸锅卖铁的恶性循环。

 对我们老百姓来讲,前不久的两条消息不可能不引起关注:一是去年10月21日铁道部宣布全国铁路全面提速,不提价。另一则消息是去年11月5日起23家航空公司联营的108条航线,机票上浮15%。

 舆论反应可以想见:“铁老大”听到了一片颂扬之声,民航则遭到一片白眼。这也正常,大家对禁折令本来就窝着一肚子火,指望你自行悔改,把票价调下来。结果倒好,变本加厉了,而且旁边正好有个对照榜样,安能不光火?

 民航对于大家的不理解很委屈:涨价实在是迫不得已。1999年11月以来,国际油价飞涨,航空燃油价格8次上调,涨幅86%,预计全行业增支40亿元,1999年勉强赢利。民航去年上半年又陷入5.6亿的亏损泥潭。高额成本难以分摊,请消费者们暂时委屈一下都不行?

 消费者可不吃这一套,他们现在精着呢:

 第一,油价涨票价也涨,可以;但以前油价跌的时候票价怎么就不跌呢?1999年11月之前,油价长期低迷,最低跌破10美元/桶,可1994-1997年国内航线票价却上涨了114%,年均涨幅21%。这票价和油价到底是个什么关系,能不能给个理由?

 第二,同样是油价上涨,美国10大航空公司旅客流量却上涨4%左右,座位客满率创下同期历史记录;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公司等也都没有提价或提价幅度很小,却均创造了历史最高营运和收益水平。怎么单单就你吃不消,亏损了?莫非别人烧的都是水?

 一条不归路

 对这些问题,民航回答起来大概是底气不足的,所以这次涨价涨得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

 先是民航建议不要用涨价的名义,叫征收燃油附加费,结果国务院有关部门反对说,目前全国都在费改税,你又冒出来一个新费,恐怕不合适。于是只好叫“票价上浮”。国家计委同意的上浮幅度是20%以内,23家航空公司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把政策用足,自律为15%。而且,客运涨,货运没涨;国内航线涨,国际航线不涨。有些公司还搞些小噱头,例如去年11月5号那天,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的售票小姐就说并没接到涨价通知;东方航空公司也宣称要先“研究”一下。有些公司票价是涨了,但明里暗里的折扣还是照打不误。甚至就在宣布涨价的那几天,还风传北方航空公司计划在8条航线上面向散客打最高5.5的折。

 之所以如此羞羞答答,恐怕是因为连民航自己也都清清楚楚:涨价是一条不归之路。

 古往今来,为了多挣几个钱,人们压成本、降开支、送货上门、实行三包、服务到家,十八般武艺,无微不至,但就是没几个敢轻易用看起来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涨价。为什么?因为就连卖瓜王婆都明白,不管一斤瓜成本1毛也好,1块也罢,你只能按市场可以接受的价格卖出去。

 只有一种情况下,你可以随意提价,任意宰割——对市场完全垄断。这有两条途径,一是行政性垄断,例如在中国一直为人所侧目的邮政、电信,以及水、电两只“老虎”;二是使用暴力,胁迫竞争者退出或是强迫消费者就范,例如一些饭馆歌厅总要豢养几位胳膊刺青的彪形大汉,就是为了这个用处。

 地上跑容易,天上飞难,何况国家不许你随便乱飞,这可能造成了民航的一种垄断幻觉:海阔天空,唯我独飞!

 不幸的是,这种幻觉地地道道是个错觉,民航对中国天空的垄断早被打破了。国际航线开辟时遵循双方航班对等原则,因此在国际航线上,外航已和中国民航展开了竞争。由于中方在运输能力、票价、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明显差距,“大半河山”已陷入他人之手。这次调价,国际航线没敢动,就是被外航逼的:就在宣布调价前,美联航、美西北航和法航都传出消息,将给出国的中国旅客以特大优惠价格。优惠到什么程度?美西北航降价30%到50%,法航在成都打对折。

 回头再看家里。民航有些人士还在自我安慰,以为这里的天空还是自己的。然而天空是你的,不代表交通运输市场就是你的,更何况现在还有了个硬邦邦的“铁老大”。

 铁路对航空的最大优势在于价格便宜,最大的劣势在于速度和舒适程度。目前在这几个方面,“铁老大”都在扬长补短,全面赶超。

 面对这次飞机涨价,铁路还趁机有针对性地把旅游价格降了下来。海南10日游专列,单人价格降到1680元,比机票没涨前的海南双飞5日游还低900元。速度方面,连续三次提速,已使火车平均速度提高一倍多,差距大为缩小,对于中、短程旅行来说已不是大问题。例如前几年民航的黄金航线广州—汕头如今已被铁路占领。舒适程度方面,夕发朝至列车、旅游列车、城际列车、郊游列车、旅馆列车纷纷出笼,品种繁多,为人所称道,服务也改善了许多。据说海南专列、昆明专列都使用了德国车厢,全是4人包间,还专门为旅游团配备了随队医生。

 也许是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威胁,民航在提价时,不知是给自己打气还是安慰关心它的人们,说,“铁路、公路和民航各有各的市场,谁也不能抢谁的饭碗。”

 饭碗当然是抢不走,不过碗里的饭却可以被人分食。前两年铁路的饭不就是被公路抢走了不少?看民航有关人士的前后讲话,其“饭碗信心”无非靠两个东西撑着,一是长线旅行,飞机速度优势无可比拟;二是该坐飞机的人还会坐,他们不在乎那几个钱。

 飞机速度当然有优势,但坐飞机的人里面,旅游的人占65.7%,其中自费又是大头,领先于公务和商务旅行。对这批普通人来讲,还没有到花钱追求速度快感的地步。《新快报》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铁路提速后,超过六成的消费者将会更多地选择铁路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何况,已经有经济学家发出警告,把人逼急了,大不了不出门。去年预期的国庆假日旅游热潮并未掀起来,就是一个信号。

 门外有狼,家中有虎,这就是民航面临的冷酷现实。专家指出,应对此种情况,民航唯有痛下决心,强化经营管理,把成本压下去,提高竞争力。提价,就是自杀。

 事实上,自从限折禁折以来,民航时常已露委靡之象。国内航线客座率连年下滑,1998年比1997年降了10.3个百分点,1999年再降至54.2%。这次涨价第一天,有记者在北京民航营业大厦看到,偌大的售票大厅里,顾客稀稀拉拉,不到10个。对照数天前抢订未涨价机票的盛况,未免让人深刻地领教了什么叫“价格弹性”。专家说,目前是淡季,等到旺季,那才叫“弹性”呢。

 一个恶性循环

 不要以为民航不懂这些大道理,那里也是硕士博士一大堆,智商不低。但懂了又能怎样呢?民航面临的困境千头万绪,由来已久。

 首先是规模太小。中国民航全行业实力还抵不上美国一家大公司。而且山头林立,26家公司把本来就少的运力摊得更薄,一半以上的公司飞机不到10架,只有国航、东航、南航飞机超过50架。年营业额最高的南航到世界上只列第43,远在泰国国航之后。由于民航也是一个规模经济产业,规模太小无疑抬高了成本。

 与许多国企一样,民航还背负着一些政策性负担。中国的航空燃油价格一直比国外高出一大截。当新加坡航空燃油为185美元/吨(大致为1536元人民币/吨)时,国内航空燃油价格却高达2800元/吨。这恐怕不能怪民航公司专挑贵的买,而要归因于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垄断航油供销的体制。独家垄断,没有竞争,各种费用随意摊入油价,航空公司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任其宰割。多付的这笔钱只好进入成本。

 第三是经营决策有问题,运力虚耗严重。国内目前经常在天上飞来飞去的人并不多,所以全国大约75%的城市间航线实际日客流量在160人以下,理应由100座左右的支线飞机充当主力。但目前在用的500多架飞机绝大多数是外汇购买的世界上最好的大中型飞机,80座以下支线客机只有60架,这就好比开着豪华大巴在山区小路上拉客,不亏损才怪。于是只好降低航班频率,或者通过航班在城市间窜来窜去,获得补充客货源,这样服务质量又下去了,晚点是常事。高级工程师王柏学就建议使用小飞机。

 最大的问题则是管理不善。目前中国民航每吨公里成本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约50%,其中管理占了很大一块。例如,国外每架飞机的地勤人员一般在100人左右,而国内则需400人。据说国航在澳大利亚有一个飞行学院,飞行训练体系相当完备。先不管这个学院是不是国航在那里买地兴建的,只要看一看受训学习的人都要出国,说不定还要逛逛歌剧院、看看袋鼠什么的,这钱是不是都打在成本里?

 规模不够,政策负担,决策有误,管理不善,这一切造成了今天民航成本居高不下。成本高,则价格高;价格高,则需求小;需求小,则收入少;收入少,则入不敷出,亏损严重;亏损了,于是限折、禁折,变相提价,于是市场进一步萎缩,运力虚耗;最后只有卖飞机。民航已经陷入蛋糕越做越小,越做越难吃,最终砸锅卖铁的恶性循环。

 不幸屋漏偏遭连夜雨,国际油价疯涨,支撑不住,除了涨价还能有什么办法?

 最近,据说民航痛定思痛,准备搞大改革了,中心是两个:重组和脱钩,大概就是冲着规模和管理问题去的。专家建议先脱钩再重组,但总局的“婆”心未泯,坚持把“媳妇”安排妥当再送出去,先重组再脱钩。于是专家们摇头,等着看又一场“买办婚姻”的悲剧。

 多中心不如无中心。改革只要抓住一点落到实处就行了:坚决脱钩改造,而且是立即脱钩,脱得一干二净,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否则,成本仍要高开高走,票价仍要芝麻开花,我们仍要使劲把坐飞机兜一圈的欲望和着口水一起咽到肚子里去。中国民航业也仍将热热闹闹、跌跌撞撞地在不归路上继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