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烟缭绕中的西藏
封婧
一位年近七旬、身着藏式服装的老奶奶,领着一个6岁左右的小男孩,来到拉萨大昭寺门前。老人将随身带来的一种称为“隈桑”的树叶放入的巨大香炉,在缭绕升起的香烟里,老人双手合十闭目祈祷。小男孩也学着老奶奶的样子,闭上眼睛双手合十。
浓郁的宗教气氛是每一个踏上西藏土地的人都能感受到的。遍布全境的大小寺庙烟火不断,五彩经幡在风中飘动,大大小小的玛尼堆静静地躺在路边,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信徒摇着转经筒行走在路上。这些都是西藏最常见的景象。
西藏有270万人口,其中92%以上是藏族,他们绝大多数信奉藏传佛教。目前西藏拥有1700多座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僧尼4.6万人。如同在中国其它地方一样,宗教自由在西藏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讲得真好,讲得真好!”在大昭寺的喇嘛导游向游客讲解大昭寺以及藏传佛教的历史和故事时,一位藏族中年妇女轻声地感慨着。她是和丈夫一起从拉萨郊区来大昭寺朝拜的,每年至少两次他们要专程前来朝拜。她说,导游讲的这些,她大部分都听过很多次了。“从小就听老人们讲,喇嘛们讲。我爱听这些。”
对于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群众来说,寺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各地的寺庙里,每天都有人在朝拜,有名的寺庙如拉萨大昭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等,来往的信徒更是络绎不绝。
扎什伦布寺的喇嘛说,近年来,来这里朝拜的信徒人数在不断增加,因为现在生活比以前好了,交通条件也不断改善,即使从很远的地方前来朝佛,也比过去容易得多。
西藏许多有名的寺庙是对游客收取门票的,价格高低不同,但对前来朝拜的信徒,全藏所有寺庙都免费开放。
信徒们来到寺庙主要要做的事情包括:在佛像前敬拜,祈求神灵保佑;为佛像前的长明灯添加酥油;往香炉里添加一种专门用来点香炉的树枝,称为“隈桑”;为寺庙捐款。
在城市的街道上、城乡间的公路上,或是山间小路上,常常有藏传佛教信徒在转经,他们边行走,边手摇转经筒,口中喃喃地念诵经文。在寺庙中或在路上,也不时会看到信徒磕长头——这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信徒口中诵经,双手合十,高举过头,再移至面前、胸前,然后双手自胸前移开,掌心朝下前伸与地面平行,然后俯身向地面,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一遍又一遍。磕长头可以是在原地进行,也可以在行进中完成。
在西藏旅行,经幡会无数次出现在视野中:高山上、河湖畔、寺院里、房屋或帐篷顶上、巨石古树上等等,凡人们认为具有灵气的地方都有经幡。经幡是藏民用来祈求福运升腾的。在西藏山南州白朗县一些村庄,还有不少人家还将国旗与经幡一起插在房顶。
经幡大多是用大小不等的长条绸布做成,颜色有蓝、白、红、黄、绿色等,有些彩条上面还印着密密麻麻的经文或鸟兽图案。布条按一定的顺序缝在一根长绳上,从高处垂挂下来。藏族人相信,风每吹动经幡一次,就意味着他们念了一次经,表达了对上天的敬意。
63岁的藏族老汉拉珠家的房子是一个二层藏式小楼,有大大小小十几间房间,其中二楼的一间是佛堂,里面供着佛像,佛像前长明灯终年点燃着。拉珠是西藏乃东县昌珠镇农民。
在西藏,比较富裕的家庭一般都设有专门的佛堂;经济条件差些的人家也大都在房子里挂着佛像。虔诚的信徒尤其是空闲的老人,每天都要念经、拜佛,比较忙碌的年青人则是抽空做些敬佛之事。有些藏族家庭每到重要的节日或家中遇有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时,还会请僧人到家中念经、做法事。
尽管绝大多数藏族人信仰藏传佛教,但也还是有少数人不信仰。40多岁的边巴顿珠在日喀则市政府机关工作,他的家人都是虔诚的信徒,但他本人从小就不是。“直到现在,有时我还会跟父亲争论这个问题。”边巴顿珠说,他从没打算说服父亲放弃信仰,因为这不是一件不好的事;父亲以前曾打算说服儿子,但现在放弃了,只是用佛教一些做人的道理要求要儿子多做善事。
维修保护西藏古建筑
封婧
为了保护宗教文化遗产,并给信徒提供较好的宗教活动条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不断投入巨资,用以维修大批古建筑或新建寺庙。
金色的屋顶、红色或黑色的外墙、色彩艳丽的壁画和栋梁,西藏众多古老的寺庙和宫殿,充满独特的视觉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西藏最吸引人的景色之一。
西藏有1700多处寺庙和宫殿,其中大多都是有上百年甚至10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尤其集中在拉萨、日喀则和山南地区。拉萨和日喀则分别是藏传佛教两大主要宗教领袖世代达赖和世代班禅的住锡地,山南地区是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目前,西藏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文化保护单位55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6处。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仁青次仁说,保护和维修西藏古建筑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这一工作多年来一直受到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的支持。中央政府每年对西藏文物保护事业投入的日常经费为400-500万元人民币,此外,中央政府用于西藏古建修缮的专项投资至今已超过6亿元人民币,其中,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在进行的“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这一工程是中央财政拨款3.3亿元,于2002年6月26日正式启动的。三大古建筑指布拉达宫、罗布林卡、萨迦寺,其中,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分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夏宫,萨迦寺是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管辖的标志性建筑,都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按照计划,工程将历时5年,在2006年完成。
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古建筑维修工程。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个世纪末,中央财政给西藏拨出专款3亿元人民币,维修了近30处寺庙。其中布达拉宫1988年到1993年的“第一期抢救维修工程”,耗资5500万元人民币和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
仁青次仁说,像年老的人一样,由于岁月的侵蚀,西藏许多古建筑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治好一个可能又有新的出现,因此许多建筑的维修需要长年坚持。如果仅依靠西藏地方财政完成,那是不可想象的。
不仅中央财政,许多其它省市的援藏项目中就有保护文物的内容。正在进行的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修复工程的3000万元维修费用,即全部由上海援藏资金出资。
仁青次仁说,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西藏文物保护事业逐步规范化。现在所有古建筑维修项目的实施都遵循着严格的基建程序:提出维修申请、进行勘查、提交勘查报告、确定维修项目、制定维修方案,最后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招标。
在西藏,经常会看到古老的建筑的某一部分搭着脚手架正在进行维修的场景。通常维修工地场面杂乱并时有单调的噪音。但是如果碰巧遇到打阿嘎土的劳动,则是另一种景象。
打“阿嘎土”是一种藏族传统的屋顶或是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它是将碎石、泥土和水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而成的。打阿嗄土时,年轻的藏族男女每个人手持一根木制工具,排成一队或两队,唱着富有节奏的民歌、按着一定的规律前后左右移动步伐,同时用手中的工具敲打着脚下的碎石和泥土。这样的劳动场面像是一种歌舞表演。
用这种方法做好的地面或是顶面,看上去像是大理石,平整光滑、结实耐磨。不过,由于阿嘎土的防水性能差,用于屋顶面时易被雨水损坏。为此,专家对阿嘎土进行了改良,在保留传统特色材料、沿用传统施工方法的前提下,通过添加改性添加剂,提高了抗压强度、抗冻融性能及防水性能,同时保持原有视觉效果。
在古建筑修复工地施工的都是藏族的工匠。仁青次仁说,西藏有很多特有的传统民族建筑方法,这些需要有经验的藏族工匠来完成。
藏族木工洛桑次仁、普琼和顿旦已在布达拉宫的一个工作间里工作了4年,他们负责布达拉宫维修工程中门窗制作、栋梁绘画等一些木工活。洛桑次仁说他喜爱木工手艺,也为能够参与布达拉宫的维修感到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