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西藏:被西方人误解的文化

杜永彬

1933年,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在其畅销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中提出了“香格里拉”之名,并将其描述成为一个精神家园和超越善恶、包容一切人类习性的理想世界,西方人便开始认为“香格里拉”之名是希尔顿发明的,认为《消失的地平线》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香格里拉”。实际上,希尔顿从来没有到国藏区,他的书中关于“香格里拉”的灵感部分来自于1922-1949年在康区生活的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所撰写的文章。

1937年,弗兰克·卡普拉在好莱坞制片公司将其拍成电影,其主题歌《香格里拉》唱遍了全球。从此,这片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就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后来,香港企业家郭氏家族将“香格里拉”的名称买断,确定为酒店的商号,从而风靡世界。在电影《东京上空的30秒》中,有美国飞机在著名的1942年“杜利德突袭”中轰炸日本的镜头,当时新闻记者问罗斯福总统,这些飞机是从何处起飞的,他回答说:“香格里拉”。后来,经罗斯福批准在马里兰修建的总统隐居地,即现在著名的戴维营,其最初的名称就是“香格里拉”。今天,“香格里拉”成了许多休养胜地和宾馆的名称。半个世纪以来,“香格里拉”一直牵动着世人的眼睛,深入人心,人们竟然忘却那是一部虚构小说中的地名。“香格里拉”(Shangri-La),之名为雪域西藏平添了许多神奇和虚幻。

而实际上,“香格里拉”,藏文意为“环抱在幸福之源的地方”,渊源于“香巴拉”(Shambhala),意译为“持乐世界”。“香格里拉”的想象,渊源于佛教经典中一个故事,佛教的时轮曼陀罗(Kalacakra Tantra)被保存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部一个王国的神秘都城“香巴拉”,这座都城看上去像一个田园诗般的社会,布满了艳丽夺目的宫殿,居住着美丽而健康的居民,他们的灵魂受到慈悲而永远不眠的僧侣的监护。

由于西藏地理环境的封闭和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对西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许多误区,西方人通过他们的作品,又不断地神化着他们的读者,导致 “香格里拉”神话产生和延续。进入21世纪,圣地西藏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是世俗还是仙境

传统的西藏,本教和藏传佛教文明成为西藏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长期支配和主宰着西藏社会和藏人的心灵。本教的泛神论和巫术,藏传佛教的密宗、活佛、跳神、转经、磕长头、法会以及学经制度、活佛转世制度、修心(显宗)与修身(密宗)并重等,都有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加上金碧辉煌、香火旺盛的寺庙,四季不息的朝圣的人流,不但神化了西藏社会和文化,而且使人们心目中的西藏神秘、玄妙、空灵,使藏传佛教圣地西藏和圣城拉萨名闻遐迩,吸引着海内外僧俗人士。各种人都能够从其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中获得不同的感受,留下不同的印象,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西藏。

对于西方人来说,东方文明永远是一个神秘玄妙的难解之谜。作为东方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西藏文明更令西方人魂牵梦萦。然而,巍峨的喜马拉雅山,雄伟的峰珠穆朗玛峰,神圣的冈底斯山,奔腾的雅鲁藏布江,成为西方人进入西藏的天然屏障。由于地理、文化和语言的阻隔,西方人眼中的西藏和西藏文明更如雾中花,水中月,难见本质和真谛。越是如此,西方人越想看个究竟。因此而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西藏情结”。

自然情结――几个世纪来,西藏被西方探险家和旅行家视为世外桃源和自然天堂,成为西方人地理上的圣地。乔治·奥维尔说,没有比到中亚或西藏进行一次真正的游历更好的事了。

人文情结――西藏的人文景观、藏传佛教和民风民俗强烈地吸引着西方人,他们将西藏视为净土、天堂和寻求精神寄托的乐土。藏传佛教被西方人视为与基督教和天主教相通的宗教,《西藏度亡经》在西方经久不衰, “六字真言”让西方人冥思苦想。

西方人将西藏视为可以满足其各种需要的“香格里拉”。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进入所谓“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其精神支柱西方文明难以解答人们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不能满足其精神和信仰需求,藏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是生活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的那些被物质文明异化、以“疏离”和“妥协主义”为特征的西方人群所缺少的。于是他们转而在东方文明中寻觅出路,东方文明的奇葩藏传佛教便因此而受到青睐。同时,他们也发现藏传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和天主教是相通的,西方宗教不能解答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可以在藏传佛教中找到答案。在文化上,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凸显出民族和地域的重要性,具有独特风格的藏族文化因而受到民族和文明趋同的西方人的关注。政治上,20世纪下半叶,由于西藏分裂势力和西方反华势力的活动,加剧了“西藏问题”国际化的趋势,从而使西藏问题成为与台湾和贸易并重的“3T”问题(Taiwan, Trade, Tibet),由主权、民族、宗教和人权问题构成的“西藏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中国与西方反华势力斗争的焦点。在如此多需要中,很难寻找到西藏文化的本质。

人间的“香格里拉”

其实西藏文明自古以来就沿着宗教和世俗两条路径发展演进。传统西藏基本上是单一民族藏族的聚集区,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致使外来文化难以进入,民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贵族文化与民间文化并存。虽然藏传佛教支配着社会和人心,宗教“精英文化”成为主流,世俗文化只是配角,但是传统的世俗文化在民间影响深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传统的世俗文化主要由贵族文化和民间文化构成,贵族文化以藏族文化为根基,融合了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成分,成为全民信教的西藏的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但是在传统西藏贵族为数不多,贵族文化的影响十分有限。民间文化又可以分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主要是藏医、天文历算和艺术等,作为藏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藏医具有独特的疗效,一些中医和西医的束手无策的疑难病症可以在藏医中找到诊治的良方。大众文化主要表现为民间说唱《格萨尔》,旋子、锅庄、民歌等歌舞;藏民族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和节日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与婚俗、葬俗、礼俗和禁忌等风俗习惯,是西藏民间文化和世俗文化的重要标志。世俗文化中的神话成分,将西藏的自然、社会和人以神话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也就使西藏成为神话。 进入20世纪,随着西藏的封闭格局被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枪炮打破,外来文化和现代世俗文化开始进入,极大地冲击着本土宗教文化,世俗文化逐渐壮大,占据西藏文化的“半壁江山”。20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并实行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制度,世俗文化成为西藏的主流文化。以节日文化为例,在传统节日的基础上,产生了现代新式节日,如日喀则的珠峰文化节、昌都的康巴文化节,山南的雅隆文化节等。现代文化、和时尚文化加入减弱了西藏文化中的神秘性。

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更是出现了大规模的 “西藏热”。藏传佛教在国外的影响逐渐扩大;密宗热在国内外兴起。以西藏和藏族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作品逐渐增多。藏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学者纷纷将研究视野转向西藏和藏族,近20年来,藏学论著的大量出版,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西藏文化的了解。

随着近年来西藏的经济社会所取得了巨大进步,交通便利,电视、广播飞速发展,在主要城镇,股市、网吧等早已开设,电脑、手机已非常普及。西藏不再是遥不可及,有越来越多的西方旅游者来到西藏,它与外界的联系变得畅通了,世界了解西藏的手段也变得多种多样。西藏的文化也因此正在从误解中走向真实。

杜永彬:中国藏研中心研究员。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