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长征
曦文
“现实的西藏究竟是什么样?”作为一名热爱西藏的艺术家,邱志杰经常会这样问自己问周围的人。
他发现:“一部分内地人希望西藏人永远烧干牛粪,以便去那里拍照的时候有东西可拍,假如不小心拍到一根电线杆,他们就会觉得穿帮了,会把这张图删掉;还有人把西藏当作一种符号,西藏的蓝天、山水、西藏人的服饰,只要看到这些,人们就认为这就是西藏。实际上,对于没有进过西藏的人来说,对于西藏的印象都只是基于一种想象,从他们看到的书、摄影作品、艺术作品得来的。”
邱志杰希望能够改变人们对于西藏的这种基于想象的误读。
2006年4月至5月,浙江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总体艺术工作室40多个学生在邱志杰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颠覆香格里拉---关于西藏题材绘画的调查》。
“这次活动我们想对学生们进入西藏之前的文化想象进行纠正,所以采用的是一种调查的方式。”邱志杰说。调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以往的绘画作品的搜集、整理,并与西藏当时的历史、文化、现实相联系比对,调查以往作品是否对西藏的文化误读;第二部分是现场调查,学生们直接在现场作画,并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和搜集当地人对于他们的画的意见。
这次行为被命名为“西藏的长征”,所谓“长征”,邱志杰的理解是“重读历史”。一些赞成这一做法的艺术评论人称:这样的工作,会使参与调查的学生们能够超越长久以来许多进藏的画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对自身所受到的香格里拉想象的局限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如果我们不可能完全不受到长久以来植根于我们自身身上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对这种影响的存在起码应该时刻保持清醒。”
邱志杰强调说。
对西藏的想象
自从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出版,西藏被认为是“香格里拉”的原形之一,它被描述为一块净土,东方群山中的永恒和平与宁静之地,在雪山环抱之间冰峰奇美、繁花似锦,牛羊满圈。这里民风淳朴,既笃信各种不同的宗教,却又能和平相处。这里的人民亲近自然,乐天知命,与世无争。
这种香格里拉想象影响到西藏绘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符号化的西藏的出现。
画面中开始大量地出现刻有六字真言的玛尼石、风马旗、转经筒、藏寺佛塔、藏戏、磕长头的人等最典型的西藏生活场面。有了这些符号化的细节便足于对于读画者确认“这是西藏”。确认了“这是西藏”之后,依靠话语的力量,很多时候是引来于诸如“圣光”、“扎西德勒”这样的标题,似乎精神的高度已经达到。
但实际上这种香格里拉叙述,却与发展变化着的西藏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1978年中国内陆开始市场经济改革,西藏自身也在经历着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喇嘛们已经开始打手机、骑摩托车,并且使用Google。八廓街上兜售的西藏手工艺品,事实上,绝大多数来自浙江义乌的工厂。
另一种想象,则是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名义下进行的,实际上却不断地受到当时的意识形态倾向的影响。“学生们经过研究调查发现,当时绘画所谓的‘再现’始终是有条件和有目的的。西藏题材的绘画不断地出于不同的目的被使用:用于新旧时代的对比;用于民族国家的表述;用于反文化的原始生命崇拜;用于反现代性的香格里拉叙事。它交替地受到革命文化、民族国家文化和今天的旅游文化的渗透。并与当地人的生活现实形成明显的断层,进行了明显的取舍。”
邱志杰说
随着2007年青藏铁路和通车,西藏的旅游文化日渐升温,在拉萨、日喀则等地的街头,除了出现越来越多的大量复制的唐卡,各种西藏题材绘画也以小型化的版本出现,成为廉价的旅游纪念品出现在拉萨八廓街的小店中。这种旅游纪念品以强调神秘性及装饰性为主,为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提供着雪域风情,大眼睛小孩、摇着转经筒的老人脸上的皱纹、看不见电线杆的草原上的牦牛,成为八廓街上最畅销的风情。
不一样的结果
刘佳婧是参与此次活动的学生之一,她说:“在进入藏区之前对于藏民的想象基本可以用淳朴,保守,迷信三个词语来概括。”
但是,在去了之后,她发现藏区跟汉族很多地方的生活方式都一样,包括食品,流行的服饰和娱乐方式。如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描述的那种“世外桃源”式的“香格里拉”也只是“小资们”的想象而已。“在真实的“香格里拉”人们同样在努力摆脱贫困,追求现代化生活,同样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富裕。”
她看到,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学校里都是穿汉装,而且贝蕾帽和松垮的嘻哈风格是男孩子们的时尚。在偏僻的城市里,旅馆的藏族女服务员平时最喜欢的活动是蹦的;而在住与行的方面,就连住在林牧区的藏人都开始想在县城里买房子,或者住得里县城更进一点。至于现在最快捷的网络工具在学生们和喇嘛们的眼里也不算什么稀罕了,当地的学生们都很主动地与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们交换QQ号码,甚至还有些喇嘛给自己取了很有个性的网名比如:“打游戏的耶稣”、“上帝的惩罚”等等。
学生刘畑(tian)也是第一次去西藏,他说:“西藏人关心的往往是画面中的‘所知’问题,自然风光得到了最大的认同,在人物或者事件出现时,他们会考虑真实性,变形和抽象的技法常常让他们觉得‘看不懂’。其实他们对于我们所谓的艺术品并不抱有对待艺术品的敏感,很多评价是被逼问出来的。”
胡昀提到了这次“长征中”进行的三次实地调查,他说:“我深深的体会到藏、汉两个民族对于艺术中真实性理解的强烈反差。汉族人是在“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中成长的,于是乎对于经过粉饰的作品更为欣赏,对于一件适当加以虚构,修饰,但效果不错的作品推崇备至。而藏族人民因具有绝对的宗教信仰,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们觉得只有真实的、真诚的去表现对象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