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暗走向光明
--西藏和平解放50年纪念
编者的话: 自元代以来的700多年,中国历届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一直行使着有效主权管辖。19世纪以来,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他们在侵入内地的同时,也侵入西藏。离间西藏与祖国的关系。到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他们的分裂行为表现的更加严重。这也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的党中央和毛泽东就下令和平解放西藏的原因之一。
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从昌都起步的,这个藏东小镇从解放到发展的历程几乎是整个西藏50年历程的缩影。参加昌都解放的女兵李国柱的回忆让人们看到,西藏人民从黑暗步入光明进程,是以无数藏汉人民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为代价的。
5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不很长久的时日,正因如此,西藏的变迁才显出可喜和可贵。西藏自治区书记热地对西藏变化的描述给予人们一个了解新西藏的机会.
西藏:越来越近(中标题)
--访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热地
“和平解放以来半个世纪的历程,是西藏各族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愚昧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热地,一个藏族人,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样评价。
人们常把旧西藏比作欧洲中世纪社会,政府和贵族垄断着政权、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对农奴人身占有权等,农奴经常被他们的主人随意地杀害,他们没有任何的权力,他们虽然终日在劳作,但依然一贫如洗,所有的劳动所得都归他们的主人。1951年发生在西藏的和平解放使这个古老闭塞的土地迈向文明与进步的第一步,从那时起,残酷的剥削制度一去不复返,一个平等自由的新天地,为藏族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在50年前,恐怕没有人能够想到西藏会有象如今这样的变化----在古老的布达拉宫周围,矗立起一座现代的城市,奔跑着汽车的宽敞的街道,代替了几百年都是如此的泥泞的小巷;在荒凉的山谷中开辟的一条条盘旋的公路,代替了在山间艰难跋涉的牦牛队;西藏已经拥有了飞机场、学校、大学、电视台、现代化的工业……,这与古老的寺院一样,已经成为西藏的一部分。
变化更大的是西藏的人民,因为世界屋脊已经不再与世隔绝。他们与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民一样,西藏人阅读报纸、使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接受教育、每天到工厂或商店里上班,甚至也可以通过因特网了解外界最新的消息。
50年,西藏人已经可以自豪宣布,他们建设出了一个新的西藏。 所以,在今年,热地更乐于和记者谈论西藏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教育水平提高这些事情。
首先,热地从刚刚获准修建的入藏铁路(青藏铁路)开始谈起。这将是一条全世界从未有过的铁路,它将在6年内联接西藏的首府拉萨和1100公里外的青海省的格尔木。
“不要小看这1100公里。它将穿越550公里常年冻土地带,剩下一半,又几乎全部经过高山峻岭,许多地段的海拔达到5000米。所以,它将一举创下两个世界纪录:是全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和最长的冻土铁路。”热地自豪地说,“在这1100公里内,将会经常遇到滑坡、泥石流和岩溶,有些地区还是地震多发带,地质活动剧烈。它还将穿过青藏高原的两个自然保护区,考虑如何不破坏野生动物和生活环境,以及如何保护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的植被。还不得不考虑在高海拔地区从事工作的健康问题,包括如何规定工作时间的长度,并提供急救和供氧设备,以对付高原反应。”
这些困难曾经两次阻止了中国在西藏修建铁路,一次是在50年代,一次是在1979年--铁路已经达到西藏的“门口”,不得不停止下来。
“但是,西藏却需要这样一条铁路。”热地说。
最近6年来,西藏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着,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9%,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在中国大陆,西藏是唯一不通铁路的地区。航空运输的能力有限,公路又容易受西藏异常恶劣的气候影响,时常被阻断。
西藏的农牧产品虽然丰富,但却不能被运到其它省份,甚至是在西藏内部也难以流通。新兴的工业----制药、矿产和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以及旅游业,也需要从外界引入原料和客源,并运出产品。从各个方面说西藏都需要一条稳定的运输线。
“这条铁路将不会破坏西藏的自然环境。”针对外界对入藏铁路最大的忧虑,热地回答说。
在上一次铁路进入西藏受阻后,有关的勘测和试验并没有停下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为这条铁路设计了更为完整的方案,其中也包括了环境保护问题。
在计划中,将把铁路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途经的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地区,将考虑在取土筑路前先将草皮移植,完工后再将草皮移回。也可以通过人工方法种植新的植被。
铁路将经过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边缘,而非核心区,所以对野生动物活动影响较小。尽管如此,铁道部仍考虑在兴建铁路时留下动物通行的桥孔,保证它们能来往自由。
这条铁路的投资将达到130多亿元,相当于目前西藏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于西藏来说,这将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的力量。热地说,“青藏铁路将进一步给西藏带来划时代的影响,将极大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动旅游、资源开发、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条铁路将使西藏离全国、全世界更近。
不仅仅是交通带来的地理上的接近,西藏人正在努力在经济、教育、文化等等各方面缩短与外界的距离。
热地介绍说,现在,西藏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85.8%,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77.8%和76.2%。
在未来的10年内,西藏首府拉萨计划使城区学校的质量将达到内地中等地区的水平,并进而在15年内在拉萨形成现代化教育体系。
根据西藏地广人稀的特点,教育远程教育网有望在5年内初步建成,拉萨周围的农牧区将首先能够通过电视进行学龄人童的教育;城镇的儿童更可在因特网上接受课外知识。
现在,因特网在西藏正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事物,在掌握现在信息技术方面,西藏人也不想落后。
“网吧”已经出现在拉萨和日喀则的大街上,成为年轻人的新去处。西藏的企事业单位还通过因特招聘内地的人材。在许多招聘信息里,都特意注明,每月将提供一定的上网费。
政府部门也希望通过因特介绍和宣传西藏,为此而成立的中国西藏信息中心已经有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成为目前有关西藏的信息最丰富的网站,浏览者遍及世界各地。
连古老的布达拉宫也从也开始使用电脑,管理这座宫殿内数以万计的文物。
快速发展的经济使西藏急于从内地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在拉萨市最新制定的人才引进措施中,所列出的需要人才五花八门,包括了企业管理、旅游资源开发、工程技术、信息网络、城市规定与设计、医疗卫生以及教育等各个方面,对于科研人员,政府还将提供科研经费。
热地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西藏的发展基础还很差,尤其是人才匮乏。”
从今年开始,中国将进入第十个“五年发展计划”,西藏也将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热地对西藏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他说,“我们力争使经济增长率仍保持在每年12%以上,到200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入西部地区的前列。”
为此,西藏制定了新的规划,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旅游业、高原生态农业、藏药业和矿产业四个资源丰富的特色产业上。而且,所有的支柱产业都将向外资开放。
如今的拉萨已经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城市,来自全国乃到全世界的商人,游客使这里颇有都会色彩。一位来自内地的女士形容说:“我在拉萨一天之内见到的外国人,比我一辈子见过的还多。”
这种都会景象与有千百历史的寺院一起,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古老与现代结合的图景,而这正是西藏50年来历史发展的缩影。如果没有50年前的那一个机会,今天的拉萨和整个西藏会是什么样子?这段已经发生的历史又该如何评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