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开通一年来带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旅客和货物发运量这些枯燥的数字,在其背后,更有着数字无法表达的丰富内涵。
青藏铁路开通一年来运营安全的“零事故”,它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功不可没。青藏铁路的“千里眼”是它的全线视频监控系统,而“顺风耳”指的是青藏铁路所经的风带地区设立了52个大风监测点。
有322户居民的唐古拉山镇,是个纯牧业的小镇,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加剧,那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03年,国家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启动。搬到山下的牧民们的饭桌上告别了单一的肉类,职业技能培训也使他们有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
随着安居工程的实施,由西藏各级政府出资为农牧民建设的配套工程也在加紧进行。至去年底,西藏已解决了12个乡、123个村的通公路问题,新增用电人口21万人,又有32万农牧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还有1064个行政村通上了电话。许多农牧民不仅住进了宽敞的新房,而且正向“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改变面貌”的新生活迈进。
初战告捷,任重道远
——记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
本刊记者 曾
平
青藏铁路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青海西宁。距热闹的西宁火车站不远处有一座宏伟的灰色建筑,那就是青藏铁路总公司。
青藏铁路总公司是中国18个铁路局中最年轻的小弟弟,青藏铁路开通一年来运营安全的“零事故”,让大家对青藏铁路调度中心充满好奇。
陈敏是青藏铁路线上的总调度长,从此青藏线上每天来来往往的列车、人流和物资便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零点左右去巡视一遍总调度台,成为他睡觉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陈敏领着记者走进青藏线格拉段列车运行指挥中心。迎面见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显示着青藏线上从格尔木到拉萨沿路的行车情况。陈敏说,指挥显示屏上闪烁着的红点表示正在行驶中的列车所经路段,而红点左右闪烁着的橙色光点是列车即将行驶的路段。通过这个显示屏,指挥中心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列车的位置和行驶情况。正对指挥显示屏,就是调度人员的计算机控制台和通信台。在这里,调度员可以通过自动电话、无线电话与列车通话,了解列车上正在发生的情况,随时发出指令。即使在信号完全中断的情况下,还可以启动海事卫星电话实现通讯。
“这就是道岔融雪控制系统。”陈敏指着工作台边的电脑屏幕告诉记者,唐古拉山车站此时的风速、温度与降雪情况一目了然。道岔是铁路运行的关键所在,因为积雪冰冻造成道岔不能顺利运转,会给铁路运行安全带来巨大隐患。青藏线格拉段有32个车站装备了道岔融雪装置,经过加热,雪变成蒸汽挥发,而不凝结成冰。一年来,已经历了多次大雪和暴雪的考验。
青藏线最大的特点,是高海拔下的缺氧和高寒。因此,行车安全和旅客安全是陈敏和同事们最为重视和关心的问题。“我们的设备,不能有任何一丝的闪失,而且必须考虑到多重意外情况的发生。”陈敏说。青藏铁路的“千里眼”是全线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已有超过1100个监控探头覆盖在1956公里长的铁路线上,特别是在格拉段,几乎每公里就有一个探头在实时监控。而“顺风耳”是指在青藏铁路所经的风带地区设立了52个大风监测点。格拉段沿线大风天气多,从青海五道梁到西藏安多,每年的大风期能达到150天。有了这些自动“耳朵”,就能及时计算出安全行车速度,列车员就能根据指挥中心发出的信息及时调整车速,避开风险。
“全世界都很关心‘冻土地带’的问题。运营一年来,‘冻土地带’一直处在我们的牢固掌控范围之内。”青藏铁路格拉段要经过550公里的高原冻土地带,运营一年来,路基已经趋向稳定,调度中心监测到路基最大的升降幅度不足5毫米,而只有当路基升降超过20毫米时,才会影响到安全行车。陈敏说:“每个机车上都装有自动检测仪,路基有变化,我们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现在,青藏铁路的现代化达到了较高水平。传统“铁路人”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铁路工人,背着两头尖的洋镐,沿线巡查,将铁轨下的路基夯实,在风雪天气将积雪清除掉,在有道岔的地方,从事扳道工作;而我们在青藏线格拉段的调度指挥中心看到,通过种种外设的“眼睛”、“耳朵”,路况、车况几乎是同步就传进了调度指挥中心,而在最短的反应时间内,自动化的融雪装置、道岔装置就可以远程启动、迅速完成任务。
昆仑山下的新村
有322户居民的唐古拉山镇,是个纯牧业的小镇,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加剧,那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每家藏民有着几万亩草场,却只养了几十头牛和数量很少的羊,草场退化和沙化得厉害。
2003年,国家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家可以自愿选择是否移民。更索南吉和其他127户藏民卖掉家里的牛羊,搬进了政府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新村。每户有300平方米的院子,近70平方米的藏式风格平房,两室一厅,厨房、卫生间齐备。
“儿子、媳妇还在山上放牧,有40多头牦牛和一些羊。我和老伴带着孙女在这里,格尔木的生活条件,比唐古拉山要好很多,孩子上学也方便。唐古拉山镇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镇,格尔木海拔比它低了近2000米,呆着舒服,对身体也好。”
更索南吉说。
唐古拉山镇的牧民们以前以牛羊肉为主食,现在蔬菜的比重已明显增加。他们过去在山上很少洗澡,现在每个星期都可以去城里浴室。政府在规划新村时,各家院里就预留了修建暖房的空间,暖房里可养羊,也可种蔬菜,建设费用由政府支付。村干部除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外,培训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已有几十名村民拿到了电焊工资格证,还有一些村民领到了驾驶执照,这将给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拉萨城里城外 “多亏政府资助,我们才有钱盖新房。”琼达说。琼达的老房子是三间破旧的土坯房,挤着琼达一家4口、父母和哥哥姐姐8人,以及几十头牲畜。冬天不能挡风,夏天不能遮雨,每天还要到1公里外的河边背水。
在安居工程的帮助下,琼达新建了一幢两层小楼,搬出了过去破旧、矮小而拥挤的平房。如今,就是城里人也会对琼达的新家羡慕不已,石木结构的两层小楼,藏式风格的梁柱和壁画民族风格浓郁,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院里通了自来水,旁边还新建了牲畜棚。
“喏,那里……” 33岁的嘎巴村村长索拉江才指指身后的大山。一年前,他们还住在远处山坡上,由于交通闭塞,生产、生活极不方便。现在定居的地方路好、水好、交通便利。
西藏自治区2006年初开始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和农房改造为重点的,计划在5年内力争使80%的农牧民,约21.98万户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去年,西藏全区有25万多农牧民共4.7万户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的新房。
按照自治区出台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纳入安居工程的农牧民群众每户可以从政府获得1万元至2..5万元不等的补助用于建房。在西藏,这相当于普通农牧民全家一年甚至几年的收入。2006年,各级政府为安居工程累计投资达28.38亿元。
随着安居工程的实施,由西藏各级政府出资为农牧民建设的配套工程也在加紧进行。至去年底,西藏已解决了12个乡、123个村的通公路问题,新增用电人口21万人,又有32万农牧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还有1064个行政村通上了电话。许多农牧民不仅住进了宽敞的新房,而且正向“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改变面貌”的新生活迈进。
醉在神话天堂
在哲蚌寺左侧山头上帮助为宗喀巴大师涂抹金粉的边交老人今年已经60多岁了,他早年参加了西藏水泥厂的建设,现在已经退休,他就在山下的村里,看着拉萨一天天的新变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告诉记者,当年到内地参观,两次都是坐飞机去的,如今火车通了,那么多人来到拉萨,而拉萨人,也要走出去看看外边精彩的世界,他今后一定要坐火车去再趟北京。
以前这里的人们只知道种地,现在都争着吃‘铁路饭’。拉萨火车西站周边已聚集了六七家物流公司,还有为数不少的信息部,色玛村也新开了10多家茶馆、饭店。由于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强,高原人的观念在迅速转变,西藏许多老百姓直接或间接吃起“铁路饭”,成为经纪人、股东和老板。
青藏铁路的开通,打破了西藏交通的瓶颈。面对空前的开发和投资热潮,西藏多年的“闭环经济”逐渐向多元开放型发展,经济格局正由供给型向市场型转变。借助
“火车商机”,西藏将融入“成渝经济区”,营建“陕甘青藏经济带”,打造面向南亚的“陆路桥头堡”,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国家铁道部投资15亿元的大型物流中心即将在藏北重镇那曲铁路旁开工建设,这里曾是当年唐蕃古道所经之地。谁能想到,青藏铁路沿着10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远嫁的车辙,不光把世界屋脊与祖国内地紧密相连,而且它的延伸效应正在形成东亚与南亚贸易的“大陆桥”。
整个“十五”期间全西藏招商引资51亿元,而仅在2006年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就达40亿元。这些资金主要集中在矿业、旅游业、建材、商贸、宾馆饭店等行业。
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青藏铁路通车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但是前面的路更长,工作更艰苦。使命光荣,任重道远。一壶青稞酒,一碗酥油茶,为西藏的明天,大家有理由醉倒在神话天堂。因为,人们都是神话的书写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