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热巴舞起源于琼布丁青,其创始人传说是琼布·米拉推巴嘎,也叫米拉日巴。传说昌都地区丁青县当时属热带气候,有大象在此生存,杀大象取其皮铺在地上,并在上面跳舞祭神,由此创造了热巴舞。

丁青热巴舞是一种鼓舞,也是融说、唱、舞、杂技和气功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丁青热巴舞分三个流派,即流行于色札的嘎措热巴,也叫色札热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觉恩的窝托热巴,技巧性很强,距今已有94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桑多的冬洛热巴,也称康沙热巴,是一种典型的家族式热巴,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三种热巴的表现形式大同小异,均以粗犷豪放的舞蹈动作和高难度及舞蹈造型闻名于世,音乐以淳朴明亮、高亢激昂、奔放流畅为特点。均以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为主要内容。

西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热 巴 舞

文 / 孙明光

冬洛热巴家族的四位老人是目前西藏昌都丁青县桑多乡炯休村唯一仅存的,被人们称为舞神的老艺人。他们粗犷豪放的舞蹈以及精湛的技艺常常令观众赞叹不已。有关部门对他们的表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们表演的丁青热巴舞是中国民间舞蹈中的瑰宝,是一项需要抢救和保护的民间舞蹈。 丁青热巴舞,在2006年被国家认定为西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昌都的锅庄,茫康的弦子,丁青的热巴,并称为藏东南地区三大舞蹈音乐形式而享誉藏区。锅庄有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参加表演。如今每年都要举办康巴艺术节,当然少不了集体锅庄表演,所以,昌都锅庄得以发展。在都市在城镇街头、茶馆经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青年,身挎弦琴在弹唱,歌词有传统的老词,也有根据环境和对象即兴编制的,唱到高兴处还能边舞边唱。他们大都来自茫康,因而茫康的弦子得以流传。

然而,丁青的热巴舞便没有这么幸运。跳热巴舞的群体多以家族为单位。每年农闲,举家上路,沿着朝圣之路前往拉萨,足迹一直延伸到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的市镇。他们以自己精湛的舞艺,博得人们的喝彩之余,接受人们施舍的一点糌粑、酥油、一张羊皮、几尺布料,俨然归入了流浪艺人的行列。现如今,温饱基本得到满足,跳热巴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青年人通过生产经营取得收入的渠道也多了,因此大都不远跟着前辈学习热巴舞了。行走卖艺的社会环境不存在了,热巴舞产生的基础,家族热巴的衰落,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家族热巴舞也正在消亡中。

  丁青的热巴舞以铃鼓舞为主,伴有说唱甚至融杂技气功为一炉的综合表演艺术而著称。其舞姿粗犷豪放而流畅,有很高的难度。音乐则淳朴明亮,高亢激昂。表现内容大都是在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祈愿吉祥。民间认为,热巴舞的创始人正是著有《米拉日巴道歌》的佛学修行大师米拉日巴(公元1040年-1125年)。米拉日巴出生在一个叫做“琼协”的地方,而丁青自古就有“琼布丁青”之称,当地的人们普遍认为米拉日巴出生在丁青,丁青便有了“热巴之乡”的美称。传说米拉日巴年轻的时候曾杀死一头大象。大象的皮铺在地上,米拉日巴在上面跳舞祭神,由此创造了热巴舞。至今人们在表演热巴舞所用的道具装饰也来自米拉日巴的那次杀像祭神的传说,米拉日巴取大象大肋巴骨做鼓架,取肚下薄皮做鼓皮,用小肋巴骨做鼓槌,用像的肠子做网状裙穗。这个传说不仅为民间热巴舞涂沫了一笔神奇的色彩,而且也为舞蹈艺术从原始祭坛走入民间的发展过程作了直接的注脚。应该说热巴舞的起源要比“米拉日巴创始说”古老的多。它的前身是佛教传入藏区之前的本地的古老宗教——苯教的巫舞或是图腾舞。丁青正是苯教传播的重要之地。距丁青县城40公里的孜珠寺是全藏区最大的也是保留苯教仪式仪轨最完整的苯教寺院。专家们普遍认为,苯教从西藏阿里兴起,向外传播第一大站的标志正是“琼布丁青”地区的孜珠寺,然后苯教再传向林芝苯日神山一带。所以,古老的苯教巫舞几经历史岁月的沉淀在丁青传向民间,成为丁青热巴舞便有了充分的条件和理由。

  丁青热巴舞有三个流派。据丁青县县长介绍,流行于觉恩一带的窝托热巴已有940年的历史。窝托热巴的技巧属于气功杂技类的表演,可惜民间艺人已不容易见到了。流行于色扎一带的嘎措热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主要特点是边跳边拉艺人自制的二胡,舞姿优美。其表演风格已被现今的许多文艺团体吸收。流行于桑多一带冬洛热巴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冬洛热巴是典型的家族热巴,也是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有民间艺人传承的热巴舞。其实也只有四位老人在固守着这块园地。他们住的炯休村就坐落在孜珠寺的下面,从桑多乡所在地骑马只需半天就可到达。炯休村的生存条件是全乡最差的,处于牧区和农区之间,土地贫瘠。过去村里的热巴艺人在农闲时便举家上路,跟着朝圣的人们,一边献艺,一边谋生,最终练就了一身高超的热巴舞技艺。

  当我们牵马走进炯休村的时候,村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三四个孩童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们。见到一位老人,一问原来他就是现今冬洛热巴的领头人索南拉加。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去百里外的雪山下挖虫草了,留下老人和孩子。索南拉加每天要负责看守村子。他的老伴前几年去世了,家里没有女人,为了照顾好我们的生活,他把我们安排到了罗珠和扎西曲仲一对热巴艺人夫妇家。扎西曲仲是已故老艺人冬洛的三女儿。冬洛生有一子三女,现在能跳热巴的儿女中只有扎西曲仲,年龄也已超过古稀之年。索南拉加和罗珠都是冬洛的女婿。他们在20岁时娶了冬洛的二女儿和三女儿之后学习热巴舞,也算是得到了冬洛艺人的真传。现在索南拉加75岁,罗珠73岁,是冬洛热巴舞中两位男性角色。另一位跳热巴的女性是60岁的贡桑旺姆,其母是冬洛老艺人的大女儿。现在贡桑旺姆与三姨扎西曲仲搭档。

  在四位热巴舞艺人中,扎西曲仲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女性,她和罗珠生有六个孩子,家里的生产、生活安排的很好,日子也较殷实。五个孩子外出挖虫草,只留一个女儿在家喂牛羊,料理田间青稞。艺人们听说要拍热巴舞,都很高兴,扎西曲仲一早起来洗身梳妆。老人们都换上了新衣。显然,对于这些曾经在青年时代跟着父辈冬洛走过无数神山神湖,到过拉萨甚至走出国境去尼泊尔、锡金、印度献艺谋生的老人来说,每次跳热巴舞依然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在正式演出前,要进行煨桑,祭祀过舞神方才能安心跳热巴。四位老人几乎为我们表演了他们掌握的所有的热巴舞。冬洛热巴的传统舞有一点鼓、三点鼓、六点鼓和九点鼓,也就是在一个固定节奏中,击鼓一下直到九下,整个舞蹈由慢到快,逐渐升温。九点鼓时,老艺人旋转如飞,鼓声激越,场内场外跳的看的都在沸腾。也有弦子热巴,男性边拉二胡边唱边跳,女性依然是以旋转,扭身,击鼓或是展袖造型为主。还有男女对辨表演,类似于滑稽相声,逗引的围观的人笑声不断。那些铃、鼓、胡琴、红樱等都是祖传的,平时放在佛龛前供奉着。

  对于热巴舞的理解和评判标准,老人们自有见地,对城里的文工团所跳的热巴舞,他们认为走了样。在地上的滚翻动作也不到位。老人们曾经被请到过拉萨的雪顿节上做过表演。这些年政府对冬洛家族热巴十分重视,老人们准备动员自己的子孙学习热巴舞。这也正是丁青热巴舞后继有人的希望。

在丁青县里,还有一个业余乌兰木骑的热巴舞表演。它的表演和民间热巴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但是,丁青县这个乌兰木骑文工团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对于保留和继承丁青热巴舞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管怎样,当人们在庆祝丰收,祈求吉祥的时候,跳起热巴舞的时候,已经将自己对舞蹈的热情融在那份喜悦里。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