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通车后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从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来自青海、西藏团的每一个代表盈盈的笑意里看得到。面对记者,几乎每一位代表都热切表达了他们乘坐青藏铁路列车的感受以及对依托青藏线发展特色旅游业寄托的厚望。
铁路带来的喜悦
本刊记者 张
桦
铁路带来了什么
“我终于在2006年7月21号,第一次坐青藏铁路列车,从青海的格尔木到西藏拉萨,一路上途径我的家乡那曲,对我来讲是个美好的记忆。几十年前我在那曲工作,骑马下乡进行社会调查,有时候走上八九个小时还见不到老百姓,晚上就睡在雪地里,而现在终于坐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十几个小时就好像走过了过去的几十年岁月,这是一条幸福之路、团结之路、富裕之路,西藏人民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在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和胡锦涛总书记的关心下实现了。青藏铁路不仅给西藏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而且还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
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人大副委员长热地深有感触地回味着第一次乘坐青藏铁路时的情景。
全国人大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说:“青藏铁路的开通,缩短了西藏和内地、和全世界的距离。使西藏融入了全国的大市场,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最现实的是运进来的物资很多,价格降低了,这就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沿线的农牧民,腾出几间用来安居的房子搞旅游、搞接待,既让游客了解藏族老百姓、各族群众的生活习惯、了解这里独特的文化,特别是西藏人民的友好热情纯朴,同时也使老百姓增加了收入。正如许多西藏百姓说的那样‘对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是一条经济线、团结线、生态线和幸福线,是引领青藏两省人民奔向美好未来的金光大道。”
而来自号称西藏“小江南”的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乡的,全国人大代表珞巴族乡长晓红兴奋地说:“珞巴乡是一个偏远山区里的乡镇,但是青藏铁路开通后,我们这里的不少人都想坐火车出去看看,开开眼界!”
多吉代表也说,青藏铁路的开通,使西藏的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火车、汽车和航空运输共同发展的局面,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青藏铁路的开通,同样也给铁路的起始点青海省带来无尽的喜悦。年轻的女省长宋秀岩说:“铁路的开通对青海省有着历史性意义,在未开通前,青海是中国铁路通往西藏的尽头省,不是特意想到青海的人是不会去的。上个世纪70年代,青海修建了从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如今,由于青藏铁路起点在青海,所以大家对青海省的关注就高了。”
在宋秀岩看来,青藏铁路极大地提升了青海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使青海省旅游资源的地位更加凸显。她认为,今后的青海要开发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形成以旅游、餐饮住宿、特色民族产品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链,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以期将青海建设成为西部旅游名省。
旅游业最受益
“谁能搞到火车票、布达拉宫门票、宾馆房间,谁就是拉萨最有本事的人。”用“火爆”、“井喷”的字眼形容2006年青藏线的旅游景况一点不过分。全国人大代表、西藏拉萨市城关区雪居委会主任洛桑说:“去年夏天,拉萨到处都是游客,人多得不一般。”
早在2001年,拉萨市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8月,在"欧中旅游论坛"上,拉萨被评为"欧洲游客最喜爱旅游城市",布达拉宫被评为"欧洲游客最喜爱旅游景点"。这一切,足以证明拉萨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
随着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青藏高原旅游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选择的热点旅游线路和目的地。这对西藏、青海两地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算了一笔帐,在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后的首个“十一”黄金周内,西藏共接待游客26.58万人次,保守估算,每人每日消费350元、平均停留5天,一名游客就要给西藏留下将近2000元的现金。
对此,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高兴地说:“在青藏铁路通车后的8个月,仅旅游业的成效就非常明显。2005年西藏全年进藏游客为180万人。通车后,2006年年底达到了251万。其中大部分是国内游客。旅游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006年,西藏的GDP增幅13.4%,消费品总额增幅达到22%
,这是多年来少见的现象。”
而来自青藏铁路起始点青海的消息也相当乐观。2006年青海接待国内游客810万人次,较2005年增长28%,接待国外游客206万人次,较去年增长71.7%。预计2007年青海将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300万,这其中铁路客运占到了游客总数的80%以上。
无疑,西藏、青海两地的旅游业成为火车进藏后受益最明显的产业,尽管这股旅游热潮还只是刚刚开始。
人大会期间,在青海省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宋秀岩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们介绍起青海的旅游资源,她说,青海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原始性、独特性、垄断性和地区分布差异性的独特优势,不但有“中华水塔”三江源、“候鸟天堂”青海湖、“高原珍稀动物王国”可可西里、“碧水丹山”坎布拉等自然美景,而且还有“佛教圣殿”塔尔寺、“道教圣地”昆仑山等人文景观。在青海,人们既能看到江南美景,又能体会到黄土高原的韵味,还能感受到青藏高原的雄浑博大。
她希望,多年来,那种青海省旅游资源“身在闺阁人未识”的局面因青藏铁路的开通而早日结束。
即使在还没有通火车的林芝也深深被这场旅游热潮所鼓荡而跃跃欲试。人大代表林芝地区行署副专员玉拉说,我们林芝有国家级原始森林公园鲁朗林海;有很多历史传说的千年柏树林;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南加巴瓦峰是世界第15大高峰。她的出她的家乡的热爱和改善家乡状况的迫不及待。
玉拉说,她特别憧憬有一天,拉萨到林芝的铁路能开通,好带动林芝的旅游,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林芝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把林芝的美景传播出去。
生态旅游被再次关注
然而,与蜂拥而至西藏旅游的人的热切心情不同的是,布达拉宫似乎让游客们有些失望,因为不是每个到拉萨的游客都能参观布达拉宫。这座有着1300年历史的土木结构的宫殿,实在经受不了每天几千名游客的拜访。布达拉宫采取“限客令”,每天只允许2300人参观,这与青藏铁路每天给拉萨带来3000-4000名游客的数字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这种“冷遇”引发人们的思考,“生态旅游”被再次刻意提起和关注。
目前世界流行的生态旅游,被认为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这种提倡的对大自然充满尊重、敬畏、平等与关爱,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和思考环境问题的全新的旅游方式,显然是对旅游者社会责任感寄予了深切的期盼。
“为了解决保护和参观布达拉宫的矛盾,我们准备在布达拉宫的下边建一个“布达拉宫精品馆”,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布达拉宫历史文物的部分精华”
拉萨市市委书记秦宜智说着这样的一个构想。“目前拉萨市也在对罗布林卡公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以保证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与景点更加协调和美观。同时,罗布林卡原有的水系也将得到恢复”。他说有水的城市是灵动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大家更愿意到这个本来就叫“宝贝园林”的地方欢聚,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很明显,那种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方能使西藏走上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以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那么,发展旅游与环境保护果真是一对矛盾吗?
来自青海海北州人大副主任才福旦并不这么看。“旅游真正发展了,还能促进环保。”他诚恳地说。他所在的州有一个像金子、银子一样美丽的地方——“青海金银滩草原风景旅游区”
,“西部歌王”王洛宾就是在这里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才福旦说,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在金银滩建立了原子城后,封闭了这个地区,也正好把金银滩草原保护了起来。上个世纪80年代原子城退役后,交给了当地政府。如今,这里发展起旅游业,一个叫做“金银滩藏家风情园”的旅游景点,当初,从保护生态的角度考虑,在建设时,打地基的桩子有意深入地下数米。这样房子建在离地面2米高的上面。以保证房屋下面的草地植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不被破坏。这个看起来像是“空中楼阁”的藏家风情园,下面是“花”、“草”、“水”,牲畜可以在房屋下面悠闲地吃草、饮水。尽管这样做投入高,但是对环保的认识,却很有远见。因为不会随着原子城定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藏铁路的通车,到金银滩草原旅游的游客流量的增多破坏环境,是在尽最大可能保护这片美丽的草地。
旅游大打文化牌
也正是在两会期间,青海省旅游部门为推动青海冬季旅游,展示青海独特的民族文化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之旅”
青海省旅游局副局长徐浩说,青海省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艺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7个大类的19个项目被列入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青海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也是青海省难得的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之旅”活动以宣传推介同仁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文化为主题。活动期间,游客将欣赏到闻名海内外的热贡艺术、热贡藏戏、“於菟”古舞、藏族“龙鼓舞”表演,同时还能亲身感受到藏传佛教的正月法会。
也许,这大概算得上是宋秀岩省长关于打造和展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产业的注脚之一。
不仅如此,在中国唯一的“藏医药博物馆”,有着世界唯一的一幅有660米长的唐卡,已由400多个僧人和匠人绘制成功,很多人看了叹为观止。这个堪称是藏民族文化的长卷,由66个故事组成,正在用藏、汉、英三种文字翻译唐卡上的66个故事。游客可以一边欣赏图画,一边戴着耳机听到里面对典故的讲解。这其实正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在西藏人大代表、昌都地委副书记、专员维色的家乡,西藏东部的昌都,也在围绕“茶马古道”这个品牌大力挖掘文化旅游的价值。其实“茶马古道”本来就是中国历史上“茶马互市”文化遗迹的再现,但是这一带还有个亮点,即在历史上曾是个多种政权交替、多种民族、多种文化交互的地方。维色说,据称藏民族的祖先就诞生于此,这里除了居住着传统的藏族人,还有汉族、纳西族人在此居住。而尤其令他自豪的是西藏自治区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弦子舞,热巴舞、藏戏都源于此。更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竟然还有上个世纪初,西藏唯一的法国人办的天主教堂,与它同在这块区域的还有藏传佛教、苯教、伊斯兰教。
这些极具文化价值的挖掘,的确是昌都人在旅游文化上的贡献。它与周边省份四川、云南、青海形成的“大香格拉”旅游圈、与芒康盐井江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与再现古盐田文化的等旅游区连成一片,不仅让人享尽自然美色,更能让人们游走与多重文化交叠的历史与现实之中,品味旅游带来的深度而丰富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