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有人说,在今天的藏学界,降边嘉措的名字同藏族史诗《格萨尔》不可分割,从他为《格萨尔》研究所做出的贡献来看,这样的评价的确一点都不为过。

26年前,降边嘉措开始在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担任史诗《格萨尔》的研究工作。其全部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探索《格萨尔》丰富的文化内涵,阐述她在藏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肩负重任的降边嘉措用他的不懈努力和同仁们取得了《格萨尔》研究的辉煌成就。尤其是2001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卫生组织第31届大会上,《格萨尔》诞生千周年活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2年-2003年的参与项目,被来自世界各国100多个国家全票通过,中国仅此一项,它充分说明中国的《格萨(斯)尔》事业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高度评价,同时也在学术文化领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

中国民间文学界泰斗钟敬文教授曾自豪地评价说,《格萨尔》不但是藏族同胞的,也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它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如今已经是68岁的降边嘉措正在主持编纂40卷《格萨尔》的精选本,这是一项得到国家重点资助的跨世纪的大型文化工程。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伟大的史诗。同时他也在尝试着用纪录片、连环画等方式立体、直观、形象地向人们展示英雄史诗《格萨尔》。

降边嘉措:执迷“格萨尔”

文/张 桦

记忆的“火种”

“我的故乡康巴地区,是《格萨尔》广泛流传的地区之一,从小听老人们讲述这神奇的故事,我家门口就有关于格萨尔的遗迹,由此又引发出许多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世世代代,口耳相传,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可以听到许多关于英雄格萨尔的传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可以说,我是在《格萨尔》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

68岁、致力于《格萨尔》史诗研究26年的降边嘉措先生充满深情地说着。看得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一直观照着遥远的故乡,遥远的年代,那个叫做格萨尔王的民族英雄。而在他的身后是诺大的布达拉宫图案的藏式挂毯,降边嘉措就彷佛坐在这个最接近苍天的地方,讲述着他与格萨尔的不解情缘。

降边嘉措先生的家乡在四川省的巴塘,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格萨尔王的一双巨型脚印和大石包。相传,当年格萨尔大王到姜国(现在的云南丽江一带)降伏魔王,路经巴塘时,小试武艺,用抛石器把这个大石包扔到了这里。那大而深的脚印就是格萨尔在抛石块的时候留下的,人们从中可以猜想到格萨尔有多么高大威猛,英武有力。托了格萨尔大王的福,周围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好。老人们说,是格萨尔大王用这种方式赐福给巴塘人民,所以人们就把那个大石包亲切地叫做“金子石包”。

家人们也常常把他们从民间说唱艺人那里听到的有关格萨尔的故事讲给好奇的降边嘉措听。

“我的外公、外公的父亲,都是为了生计而艰辛往返于有着1000年历史的茶马古道上的“腊都”,即“脚夫”。因为长期在外奔波,见多识广,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见过。腊都们最大的消遣就是在夜幕降临时,架火睡觉前讲故事。那些以腊都为伴,一起跋涉于苍茫高原的穷苦的说唱艺人,此时便扯开嗓子讲上一段格萨尔王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不畏强暴、抑强扶弱、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的英雄格萨尔,为人民分得牲畜和盐巴,带来了现世的回报。格萨尔慰籍着他们苦涩的心灵,给他们艰辛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期望。他们在内心呼唤、渴望英雄的格萨尔。

“正因为《格萨尔》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在深受苦难的藏族人民当中引起强烈共鸣。这是《格萨尔》这部古老的史诗世代相传,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降边嘉措接着说:“后来我才知道,藏族有句谚语:‘岭国每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从这句谚语,可以清楚地看到《格萨尔》流传之广泛,对群众文化生活影响之深远,同时也说明《格萨尔》活在藏族人民的口头上和记忆里。”

关于英雄格萨尔的传奇故事就像火种一样埋在了儿时降边嘉措的记忆深处。而在降边嘉措先生一生的经历中,好似在冥冥之中为日后那个“火种”——研究《格萨尔》做着前期准备。

人生中两次重要的转折

1950年,穷苦人家出身的降边嘉措,因为参加解放军而发生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 在部队,未满12岁的降边嘉措竟然开始了翻译生涯。

“巴塘人是天生的翻译人才”降边嘉措说,这是因为巴塘是四川与西藏的交界处,同时也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是内地通往西藏和西藏通往内地的必由之路。加之这里又比邻云南,所以有藏族、汉族、纳西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正是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使得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能懂得二三种语言。

在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征途上,降边嘉措担任了解放军向藏人买军需品、领导人与藏族同胞交谈,传递汉藏文化讯息等方面的翻译角色。由于他的出色的汉藏功底,使他日后陆续为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藏族著名高僧大德和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十世班禅、喜饶嘉措大师等担任翻译。 1958年-1978年,降边嘉措参加了《毛泽东选集》1-5卷藏文版、马列著作等翻译工作。

“那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经历就是财富,这对日后我进行的《格萨尔》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因为在马列主义著作中,有对希腊史诗的评价,比如黑格尔讲述的史诗的重要地位,还有亚里斯多德、柏拉图这些先哲们的高深而精辟的观点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很多人惊讶,我在阐述《格萨尔》史诗中能引用他们的观点,这就是因为这是24年翻译生涯为研究《格萨尔》奠定的基础。它使我能从思想理论的高度上论述,宏观上指导《格萨尔》的研究工作。” 1981年,在降边嘉措辉煌的的翻译生涯里,发生了第二次转折。这次转折重新点燃了降边嘉措深藏心底已久的格萨尔“火种”。他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为中国藏族第一个副研究员。

在报到的第二天,组织交给他两个任务:一、组建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所长贾芝任组长,降边嘉措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二、研究《格萨尔》。

埋藏心底20多年的“火种”终于窜出了理想的“火苗”,正值人生黄金时间的42岁的降边嘉措,激情彭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当时中国的“格萨尔学”,就像“敦煌学”一样既是辉煌学又是伤心学。因为研究成果都在国外,为了不让悲剧继续演下去,降边嘉措走遍了全国与格萨尔流传有关的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新疆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1986年,降边嘉措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关于《格萨尔》的专著——《<格萨尔>初探》。在这部著作中,降边嘉措先生第一次将《格萨尔》史诗与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进行了比较和研究,指出中国不仅有史诗,而且有着世界上最长、最具影响的《格萨尔》史诗,她绝不比上述世界上最著名的史诗逊色。

《<格萨尔>初探》是《格萨尔》研究集大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填补了中国没有研究史诗专著的空白。同时他以自己的行动终止了“格萨尔学”的悲剧。

《格萨尔》走向国际

“国外学术界一直有个误解,认为藏族文化就是宗教文化,从大的方面讲,中国没有史诗。由于《格萨尔》研究成果的公布于世,《格萨尔》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人们也改变了原有的看法。研究中国史诗的学者开始多了起来,促进了国内外文化的交流。”降边嘉措说。

“国外的学术会议也邀请我们参加,我也被邀请到世界著名大学像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波恩大学讲学,并合作进行藏学研究。” 1989年,降边嘉措在瑞士参加一个汉藏语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黎世大学图书馆里,他有了一个新的发现,面前有100多本关于喜马拉雅地区的画册让他眼前一亮。画册上的人物几乎都是藏族人。相对于国外来讲,国内对喜马拉雅山藏族文化的研究是个空白。

于是,降边嘉措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如饥似渴地翻阅这些画册。

回国后,降边嘉措就开始考察环绕喜马拉雅山地区的文化,他到了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发现喜马拉雅地区的文化实际上是就是藏族文化,而《格萨尔》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流传线。由此降边嘉措提出一个概念:喜马拉雅山文化的主要构成基础是藏族文化。这堪称降边嘉措在藏族文化研究上的新贡献,降边嘉措学术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赞同。 在《格萨尔》研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就是2001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上,《格萨尔》诞生千周年活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2年-2003年的参与项目,被来自世界各国100多个国家全票通过,中国仅此一项。它说明中国的《格萨(斯)尔》事业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高度评价,同时也在学术文化领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

而围绕申报这一项目的细节更让人感动。1988年,降边嘉措应邀参加了德国波恩大学主持的“中亚史诗讨论会”,会上降边嘉措做了关于《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的报告。波恩大学研究蒙古史诗的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术顾问海希西教授在听了降边嘉措的报告后非常感动,“他对我说:‘搞好《格萨尔》研究,要学会感动上帝。’我问:‘怎么感动上帝?’‘到处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视这个活动,申报《格萨尔》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2年——2003年的参与项目。这是最大的呼吁,申报成功了,全世界都会知道《格萨尔》,因为有100多个国家要投票。”欣喜的降边嘉措立即向中国社科院汇报,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于是,降边嘉措请教在法国总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何申请,并请哈佛大学的教授帮助翻译成为英文。结果在2001年10月如愿以偿。“当时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特意来到中国,我们在人大会堂开了庆祝活动。”追忆往事,降边嘉措的笑容格外灿烂。

中国在《格萨尔》工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藏文《格萨尔》已经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其中部分章节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印度、尼泊尔、芬兰等国文字。目前,对《格萨尔》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

让更多的人看到《格萨尔》

但是降边嘉措并没有停留在原有的学术研究范畴,面对许多人对于《格萨尔》的认识只停留在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在飞速发展求新求变的现代社会里如何保护它,使之发扬光大?如何将学术研究成果普及到群众中去?这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从《话说长江》、《话说黄河》等纪录片中受到启发。”于是,在降边嘉措的策划、主持下,一个大型的30集纪录片《话说格萨尔》摄制完成,该片全面详实地、立体直观地介绍了格萨尔的流传情况。但是,始料未及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话说格萨尔》在完成制作了四五年之后,还没有能播出。但是有着藏族人乐观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执着精神的降边嘉措并不气馁,他认为现在的环境非常好,国内国际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说格萨尔》会尽快面世的。 同时,他也看到藏民族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空前未有的机遇和空前未有的挑战。降边嘉措说:“社会现代化与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应该是同步进行的,但是传统文化不能固步自封,它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生存,自然会面临很多的挑战。像藏民族文化,必须勇于和市场接轨,但文化又不能太过商品化,怎么才能生存下去,这也是我们这些学者应该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但光靠我们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国人对文化的理解、支持!藏民族文化还面临着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我一直很欣赏文化的多样性。”
现在降边嘉措正在主持编纂藏文《格萨尔》精选本,共40卷。这是一项得到国家重点资助的跨世纪的大型文化工程。这是一个极其繁重的工作,要从浩繁的300多卷《格萨尔》中精选40卷,不是一般毅力的人能做得出来的。“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格萨尔》必须要做。”降边嘉措坚定地说。他指着墙上挂着的格萨尔的护法神的图画,说:“这是格萨尔故乡德格的人们送给我的,格萨尔代表着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成就,藏民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他们说你为格萨尔做了很多工作,格萨尔的护法神会保佑你的。我知道他们对《格萨尔》的期望”。

资料链接:

1、降边嘉措介绍:

降边嘉措,藏族,1938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1950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随军进藏到拉萨。1956年调至中央民委翻译局担任翻译。 1958年,翻译局与民族出版社合并,专门从事藏文翻译和编辑出版,直到1980年。曾先后为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藏族著名高僧大德和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十世班禅、喜饶嘉措大师等担任翻译。

  1981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和藏族当代文学的研究和翻译。连续三次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格萨尔王传》搜集整理和学术研究的项目负责人和学科牵头人,取得丰硕成果。   1990年评为研究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文学系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

出版了《〈格萨尔〉初探》、《格萨尔王全传》、《〈格萨尔〉的历史命运》、《〈格萨尔〉与藏族文化》、《<格萨尔>论》等著作。

  目前正在主持编纂藏文《格萨尔》精选本,共40卷。这是一项得到国家重点资助的跨世纪的大型文化工程。

  此外,用汉藏两种文字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有些论文已翻译成英、德、日、芬兰等国文字。

2、《格萨尔》是中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后来流传到其他民族地区。她通过对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斗争。
《格萨尔》堪称世界史诗之最,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
《格萨尔》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而且还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