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水知人意 琵琶弦上说相思

文/武眉凌 李卓曦

anhui1.tif

九华山天台禅寺

anhui5.tif

黄山云海

anhui8.tif

西递街景

王金山书记在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考察苏浙沪时提出,加速安徽崛起要“抓钱庄、造粮仓、建天堂”,“建天堂”的言中之意就是要建设旅游强省。王三运省长则强调,要把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让安徽旅游成为真正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对安徽旅游提出了更清晰的发展标杆,是旅游战线思想解放的动员令和加快旅游发展的集结号。2008年底,应安徽省旅游局之邀,我来到皖南。

袅袅的徽州文化如烟似雾,浸染的山水都有了思想。九华山成了思想家,莲花佛国里不知拯救了多少迷途羔羊;黄山松有了感情,栉风沐雨的迎送不言苦冷;西递、宏村有了思想,多少楹联成了人们床头的座右铭……皖南风景,带给你的不是短暂的感官愉悦,而是心灵轰然的开悟提升,所以,到皖南,不单单是观光旅游,而是灵魂一路的歌咏,也许,一次小小的旅行,会成为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灵山秀水 魅力九华

到皖南的第一站,肯定是去九华山,那是祈福之旅的源头。走过一处处山,看过一洼洼水,或清新或秀丽或巍峨,唯有九华山是圣洁的,她不像天生丽质、天真烂漫的少女,她的韵味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因为她是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山。就连她的名字,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起。原来,九华山并不叫此名。南朝时,因此山奇秀,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李白游历到此,见此处九峰如一朵朝天的莲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从此,九子山便更名为九华山了。

上到山顶正值夕阳斜照,抬眼望一座连一座的寺院,点缀在山的皱褶里,层层叠叠如一幅挂在蓝天上的油画,悠悠暮鼓伴随着僧尼的清唱,小溪的潺潺,真是美极了。九华山因这些寺庙而成为莲花佛国,也因这些寺庙而画龙点睛成为一幅绝版的山水画卷。

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形成了山地错落,险峰插云,怪石嶙峋,幽谷深邃,涧溪纵横的奇特地貌景观,“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一千多年以来,名人雅士在九华山留下的诗、文、歌、赋多达千余篇,每块石头都有名人足迹,每座寺庙都有文物古迹,如唐《贝叶经》、明《大藏经》、血经、圣旨、康熙墨宝、乾隆笔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九华山全盛时期曾有寺庙三四百座,同五台、峨眉、普陀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在四大佛山中以“香火甲天下”而闻名于世。20世纪70年代对外开放后,古老的佛山沐浴盛世朝阳,活力再现,旧貌重辉。现的九华山仍有各类寺院99座。

九华山的名气之所以如此之大,一个叫金乔觉的人功不可没。他是新罗国(前57年-935年,朝鲜半岛三国之一)的王子,是九华山佛教开山祖师,是我们今天朝拜千年的地藏王。在四大佛教名山的历史上,只有九华山的地藏王,确有其人真身。

公元696年,金乔觉降生在新罗国的一个王族中。自幼聪明好道,青壮年时,相貌不凡,顶耸奇骨,身体魁梧,臂力过人,有“唯第一义与方寸合”的弘法宏愿。他不迷恋宫廷的贵族生活,厌恶争权夺位的尔虞我诈,深信佛学教理。24岁,携带着爱犬谛听,乘上帆船,经过半年多的海上飘泊,来到了大唐王国。

金地藏航海入唐后,历尽千辛万苦,访遍名山大川,于唐开元末年,辗转来到江南池州。看到雄奇壮丽的九华山,心中欣喜异常。

金地藏几经周折来到九华山北麓老田吴村,人地两生,又饥饿困乏。有幸遇到乡老吴用之,慷慨赠米留宿。经吴用之引见,相识了九华山主闵公,遂向闵公乞求一袈裟之地为栖身之处。闵公一向乐善好施,当即应允,豪爽地说:“九华山任凭高僧挑选。”金地藏将袈裟向空中一展,只见火红的袈裟覆盖了整个九华山。闵公大惊,知道是遇到了神僧,跪地便拜,将九华山全部赠送给金地藏,并且同意儿子拜师出家,这就是后来的道明和尚,闵公随后也皈依了佛门。现在地藏殿供奉的佛像两旁,左侧年少者为道明和尚,右侧年长者为闵公老。

金地藏虽然得到闵公的施地,但却上无片瓦遮盖,下无卧眠之处。跋山涉水找到一块平坦的向阳山谷之地,并在天然的石洞中闭目禅修。山神为了考验金地藏的道心,曾叫小儿化身毒蛇螫咬,大师纹丝不动,山神为之感动,上前献泉请罪。

唐贞元十年(794年),大师在人生的旅途上度过了99个春秋。农历7月30日,他忽召众徒告别,说:“请大家为我送行,我要乘一艘法轮,去做艰辛的航行。”说罢进入涅 。圆寂时山鸣石陨,寺中扣钟无声坠地。他的法体端坐在石函中,3年开函,见容颜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的声音。佛经中有“菩萨钩锁,百骸鸣矣”的记载,僧徒们均视为是佛教史上的地藏菩萨的应身示现,故尊奉为中国的地藏王菩萨,从此,地藏菩萨的圣号与九华山的名字永远连结在一起。

从金乔觉到金地藏,是一条苦修成佛之路。弘一大师赞叹金乔觉:“一帆破浪,万马乘风,大哉无谓,为世之雄!”

从唐时金地藏成为第一尊不腐肉身后,明清至民国时期九华山又相继出现9尊不腐肉身,对外开放30年,又先后出现5尊不腐肉身。15尊不腐肉身在自然状态下形成,有僧有尼,实为罕见。对这一佛国传奇,众说纷纭,佛教认为是自身基因、生活方式和环境综合而成。无论怎样解释,这都已成为九华山一大特色,也是莲花佛国九华山奥妙神奇的灵魂之所在。除此之外,九华山连绵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是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更为九华增添了一份庄严神秘的色彩。

九华山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清代概括为“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新建百余处新景点,还有云海、日出、雾凇、佛光等自然奇观,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走完的。

黄山:上帝画在大地上的画

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它是地质学家的研究基地、生物学家的原始宝库、画家的临摹神作、文人墨客言不尽的诗篇。

黄山古称黟山,因传说中轩辕黄帝在此羽化升天而改名并沿用至今。“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清代魏源(1794-1857)如此赞美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代徐霞客(1586-1641)做出这样的总结。就像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黄山。在中学课本中学到过黄山,知道了这一处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仙境,从此开始留意描写黄山的诗文、泼墨黄山的画卷以及摄影作品。很早很早以前,黄山就成为我心头的一颗朱砂痣了。

有人说到黄山必须要在有云雾时,方见神奇风采,黄山的奇峰、怪石只有在飘忽不定的云雾缭绕中,才有扑朔迷离的魅力。而我却在一个碧空无云的冬天来到黄山。偌大的山林只有我咚咚的脚步,听着衰败的枯叶诉说昨日嫣然,看挺拔的枝干憧憬下一个灿烂。真庆幸,我没有在最美的时节看黄山,下不了西海大峡谷、看不到云卷云舒,却触摸到了黄山魂。黄金时节的黄山是战场上凯旋的战士,被络绎不绝的游人瞻仰着,尘烟起,淹没在人群中无法真正靠近。气馁的人应该来看冬日的黄山,他会告诉你什么是坚强,寂寞的人应该来看看冬日的黄山,他会告诉你大地无言的伟大。

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的人间仙境;险在“攀峰越壑魂魄惊”,奇在“松石云霞迷幻景”,秀在“花木娇艳色可喜”,幽在“清音细听更怡人”。无数赞美黄山的诗句在上,我已不敢再用自己的拙笔描写黄山,只是把我自己在冬日黄山的感悟告诉大家。正如中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所说“看黄山要用自己的眼睛”,我怯怯地加一句“悟黄山要用自己的心灵”。

我无法告诉你黄山会带给你怎样的惊喜,答案只在你亲临时揭晓。

山上一幅画 山下一本书

若你想了解中国古代帝王的生活,请到北京去;若你要了解中国明清平民的生活,请到安徽黟县来。

黟县位于黄山南麓,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因山而得名。如今的黟县因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而闻名。黟县境内分布着数百个聚居族的古村落,较为完整并保存了明、清时期架构的古民居3700余幢,置身于这些古村落中,如同徘徊在久远的中国历史文化长廊。而西递、宏村,正是这些迷人古村落中的杰出代表。

黟县境内,大凡较大的村落,均为一个宗族聚居之地。西递是胡氏宗族聚居之地,宏村为汪氏宗族聚居之地。这些宗族是中原的一些名门大族为躲避战乱而一批批迁入此地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山多地少的黟县产生了生存危机,于是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歌谣,说的是相当一部分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走出黟县,经营四方,求利于天下。黟县商人就是徽商中的一支劲旅。但是他们虽奔波在外却把积攒的钱财带回家乡,建造精美豪华的住宅,供养家人,光宗耀祖。这些住宅的每一砖每一瓦都阐释着徽州文化,每一扇深掩的门后都住着幽怨的灵魂。

黟县古民居全部是粉墙青瓦。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一般老百姓的住宅外墙绝不允许使用金碧辉煌的彩绘与装饰,聪明的徽州人设计了这种灰白的颜色基调,映衬在青山绿水中,祥和而宁静。而徽派建筑的代表性标志马头墙与天井更是把徽商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徽派建筑有高高的马头墙,防火防盗,却没有窗,这给谨慎的商人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带来了通风不畅、采光不足、心理压迫等问题,于是在这高墙之内开一天井,通风采光并吸收从天而降的雨露,聚敛“财气”。而至于深锁庭院内的“徽娘”,这天井则是唯一可以望见蓝天之处,她们凝视地仰望,是期待偶然路过的白云将相思传递吧。

在古徽州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可见徽州人的积极向上。而另一体现徽州人的风貌的则是挂在厅堂上的楹联。据统计,在黟县民间现存楹联有上千幅,多为教人勤勉持家,孝敬父母,提倡刻苦读书的,它们既是居室主人的座右铭,又是教育后代的教科书。现在在西递、宏村仍能看到诸多楹联,比如“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等,游走在西递、宏村,欣赏这些楹联,更是一次精神洗礼。

宏村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是徽州古村落的代表,更是由于它是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村落,整个村子就像是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青山绿水中,“山为牛头、树为牛角、屋为牛身、桥为牛脚”。得源于次水系的开凿,宏村家家门前有清泉,在宏村,只要沿着石板路路边的清泉走,就绝不会迷失在这幅青白工笔画中。走到泉水的下游,最后回头,挥别宏村。

去绩溪的路上,路过歙县,顺便到徽州古城走了走。

只有灰、白、翠三种颜色组合的徽州古城,是超凡脱俗的,一城的白墙灰瓦,给我的印象就是纯洁。这样的词语用在一座古城身上,仿佛不太贴切,但她给我的感觉就是经历了风雨后站在礁石上的水鸟,虽历经沧桑但没有耄耋老人的浊气。

徽州古城是徽州府所在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核心景区,中国4A级旅游景区。走进古城,犹如走进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古桥、古塔、古街、古坝、古牌坊弥漫交织,给我印象颇深的是许国(1527-1596)牌坊,古牌坊是“徽州三绝”中的一绝,但唯有这一座,无钉无铆四柱三楼肩挑了数百年风雨纹丝不动,在全国也很少见。

游过漓江,走过三峡,新安江山水画廊真的是比漓江三峡还要美的画卷。特别是途中小岛上气势磅礴八人才能合抱过来的千年古樟,让人感叹生命的顽强与伟大。“一江新安水,万重枇杷山”,行在水上观枇杷山之秀美,站到山上享采摘的乐趣,听绵潭地方戏,新安江山水画廊带给我的是别样的风情。

水墨绩溪

从歙县新安江景区出发到绩溪,仅40分钟,便驰进了一座粉墙黛瓦的城郭,这就是绩溪古城,“一生痴境处,无梦到徽州”,明代文人汤显祖魂牵梦绕之地,是否美丽依然?这座已有1470多年历史的老城,保存已然完好,而且这里还是“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风水宝地让收藏家在这里找到了“木雕博物馆”;让国学大师在这里忘记了“之乎者也”;让商人在这里找到了经商的真谛;让玩家在这里找到了真山真水……

一个仅18万人、1126平方公里的土地,居然出了那么多的名人:不说远古的隋末地方自治领袖汪华(586-649),也不提明代抗倭名臣胡宗宪(1512年-1565年),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等都是绩溪人。想当年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小小少年,告别家乡时应该都会到宗祠里与祖先告别吧!当时是不是仅仅为了能在自己的家族博物馆里被族人敬仰呢,所以我喜欢宗祠,它是维系一个家族的精神纽带,是远方游子在外打拼的精神支撑,历尽千辛不言苦的动力,于是,我到绩溪的第一站便来到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坐落在绩溪县城东12公里处的龙川村,现在叫龙川景区。胡姓聚族而居的一个古村落里。未进村,先要过一道古牌坊,“奕世尚书坊”,一门三尚书的辉煌,是“宗祠”的扉页。

小村山川秀丽,村东龙峰耸立,村西凤山相望,北有登源河蜿蜒而至,南有天马山奔腾而来,村若龙舟,志赴江海,傍水待发,整个村庄迄今依然弥漫着一股超拔的灵气。龙川胡氏人才辈出,是徽州著名的“进士村”,历史上先后出了20多位进士和举人,曾出现“一族开三府”的显赫局面,为他们树立的牌坊就有14座。如今只保留了村前这座建于明嘉靖41年(1562年)的“奕世尚书坊”,为户部尚书胡富和兵部尚书胡宗宪而建,是徽派石雕的精品。

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悬挂在宗祠正厅上首的匾额书有“宗祠”两个大字,上款为“嘉靖丁末年”,下款是“光泽王书”。光泽王乃嘉靖帝之叔父,该祠距今已400多年。

罗马建筑大师维持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说:“神庙的长度要布置成宽是长的一半。”胡氏宗祠的长度恰好是宽度的两倍。

胡氏宗祠装饰集徽派建筑木、砖、石三雕和彩绘为一体,而以600多件木雕部件最为精湛。最令我难忘的是花卉雕刻。据说原有100块,现在仅剩48块。特别是裙板上刻的风荷景色,荷叶翻卷舒展,荷梗疏密有致,穿插得当。这一组20扇以荷花为主题,配以鱼、虾、螃蟹、鸟、鸭、水草等植物,细雕入微,技艺精良,荷叶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或低垂如伞,或上卷如盘,都形象逼真,有遇雨逢风之情态。

特别是荷花下面有一对螃蟹的木雕,取其谐音为荷(和)蟹(谐),立意深远,“家和万事兴”,龙川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史可查有名有姓的拔贡以上的就有190人,可谓灿若繁星。

这里除了村名冠以“龙”外,还处处打有“龙”的印证。村子里的小溪叫“龙溪”,大山的名字叫“龙须山”、“龙峰”,大山里以龙字命名的景点就有十处,连山上的草都被称为“龙须草”呢。

由龙川东行10余公里,便进入了嶂山大峡谷景区。嶂山是春秋时吴越分界山。据传夫差兵败后,范蠡带着西施及夫差的儿子逃避到此。山谷中天子墓里沉睡的便是吴王夫差的儿子。

步入峡谷,立刻浸没于天籁般美妙的音乐中,时而如雨滴屋檐,时而如风吹林梢。刚还是江南丝竹,又轰然有交响奏鸣,这些音乐的演奏者,就是峡谷里的清泉和飞瀑,山与水、水与石的演奏是我聆听到的最美妙的乐章。

那条穿峡谷而过的徽杭古道,历经风雨沧桑,依然锃亮,据说隋末农民起义领袖越国公汪华、清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现代大文豪胡适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大山的。

踏着先贤走过的道路,我走出了徽州,但皖南的湖光山色,水墨文人,却走进了我的心里。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