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走出去的方式

文/本刊记者 张 洪

093wen301.tif

汉字五千年摄制组在西安兵马俑拍摄,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示汉字历史。

093wen302.tif

非洲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热情的观众

093wen303.tif

维也纳孔子学院开放日

推广汉语教学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的重要任务。前不久,国家汉办推出了中国首部关于汉字的大型纪录片《汉字五千年》,该片试图给各国孔子学院及国外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一套基础教材,而4年前开始建立的孔子学院正在全球不断扩大规模。

第一部关于汉字的纪录片

《汉字五千年》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示汉字历史,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摄制组历时两年,足迹遍及12个国家,采访了上百位世界知名学者,把五千年历史浓缩成8集纪录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用“了不起”三个字来评价它。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所造。相传仓颉有4只眼睛,他看见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中国古代的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识字。中国古代文字的书写,用竹、木简最多,战国时期(前476-前221)才有了帛,到了汉代(前206-220)纸开始使用,笔则出现于商代(前17世纪-前11世纪)。

在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字是前14~前11世纪的甲骨文。这是一种用来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在龟甲和牛胛骨上,很不容易辨认。公元前221年,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统一天下,也统一了文字,识字变得相对简易起来。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现在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表意文字。在此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人拍摄过一部完整、系统地叙述汉字历史的影片。许嘉璐说,在影像传媒如此发达的时代,对于一个极为珍视历史的民族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汉字五千年》细述了汉字五千多年的历史,这部纪录片的制作,弥补了这种遗憾。

许嘉璐说,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对中华文化进行系统梳理,《汉字五千年》恰逢其时。

外国人眼里的汉字

前不久,美国《新闻周刊》评出12大文化国家的各20个文化符号,汉语列中国文化符号第一位。

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的形状好像图画,比如山、田、水等,各具其形,看起来入眼,又容易记忆。常见在中国旅游的老外,穿着印有“我登上了长城”、“中国功夫”等字样的T恤在城市里游荡。还有人干脆将汉字“文”在身上。美国记者曾问姚明:“在NBA的菜鸟赛季,你对什么印象深刻?”姚明说,印象最深的是一些球员的汉字文身。

很多老外并不一定明白它所接触的汉字,但是,却天然喜欢这种“画”出来而非“写”出来的文字,他们经常操着手中的笔像画画一样描摹汉字,即使倒插笔画,也乐在其中。

出门必带字典,碰到不认识的字马上翻查,然后记在小本子上。这是很多外国学生学中文的起步动作。发现个有意思的字,他们会兴奋好久,如果是生僻字查不到,有人还会哭丧着脸蹦出俏皮话“冻豆腐——难拌(办)”。

汉字的画意使外国学生学习汉字经常使用图画联想。美国Ryan当初学中文,口语还处于让听者捧腹的阶段,有人教他“小心”这个词(意思当然是take care,be careful),按字面翻译要译成“small heart”。于是,他联想到一个心脏很小的人试图伤害他,从此以后,想到这画面,他就会记起这个词的意思。

一位名叫Jam的学生经常因为语言闹笑话,有一次,他问朋友,为什么中国有一种水果不叫“十五”,不叫“十七”,偏偏叫“十六”呢?随后向朋友亮出一个鲜红的石榴。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世界范围内“汉语热”持续升温的第一动因。巴黎塞纳河边聚集着为老外起中文名字的中国人。Philippe写成“菲利普”;Paul写成“保罗”,毛笔书写,大方工整,拥有一个中文名字,一时变得比较时尚。甚至还有同胞专为外国朋友刻字,一方印章刻好,常常被对方视为宝物。

汉语的国际推广

4年前开始在海外建立的“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主导的国家项目之一,其目的是向国外推广汉语教学和介绍中国文化。

远在2600年前,孔子就曾带领他的弟子乘坐马车周游列国,他曾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然而终其一生,老夫子从未走出山东、河南两省。今天,借助文化传播的快车,孔子与以他名字命名的学院一起,开始走向世界。据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透露,目前,全球78个国家已经建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目前有4000万。

在许琳眼里,直到今天,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跟汉字相媲美的文化形式,它既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又没有受到大的摧残。

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过去4年间,平均不到5天,就有一所新学院诞生。

“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出口产品。”美国《纽约时报》评价说。

中国的魅力,抑或汉语的魅力,使得一些国家的政要亲自参与孔子学院的汉语推广活动。孔子学院更像是一个窗口。在很多地方,当地人把它视为一个“小中国”。社区里有人购买了中国商品,如高压锅、中国鞋,看不懂说明,会拿到孔子学院来求助,有人想来中国旅游,便先到孔子学院咨询,甚至临时学几句简单用语。

许琳透露,目前,教师、教材、教学法“三教问题”仍是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发展瓶颈。各国孔子学院对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日益热切,急需生动而鲜活的中华文化普及性多媒体教材。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