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但凡到过贵阳的游客,莫不由衷称赞贵阳。
贵阳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全市总面积的40%,都被森林、湖泊和纵横穿梭的河流所覆盖。市区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第一环城林带宽1-7公里,长逾70公里,为贵阳市提供了绿色生态屏障;第二环城林带以6大主题公园为支撑、长304公里、宽5-13公里,共种植香樟、樱花、紫薇等68个树种计1900多万株,构筑了贵阳市又一道新的绿色风光带,也形成了全国省会城市中独有的森林景观。贵阳人经常骄傲地说,自己的家乡“出门便可看青山,抬头就可见绿水”。
打造生态文明城市
贵阳市在带领群众建设贵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是贵阳最大的优势。于是,贵阳市以战略性眼光和前瞻性思维,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施政纲领,为贵阳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为百姓选择了美好的未来。
而今,贵阳已从一个拥有喀斯特地貌的美丽山城蜕变成了一座真正的“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文明城市。这不仅得益于贵阳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资源,更得益于贵阳市人民共同努力建设的良好生态环境。
什么是生态文明城市?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这样解释: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李军表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国内尚无先例,无章可循,不过,贵阳市愿当“试验田”,去实践探索。
多年来,贵阳市从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着眼于“提升城市个性魅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该战略将园林与城市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现代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格局,优化城市环境,凸现城市文化特点,将贵阳打造成了一个山中有城,城在林中,绿带环绕,花团锦簇的最适宜居住与创业的山水园林城市。
1999年以来,贵阳市在工作目标中明确,将新增绿地面积列入每年的10件实事。从那时起,贵阳市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进入了新的蓬勃发展时期。随着绿色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贵阳的城市形象和面貌不断提升。
2000年,贵阳又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拟定城市绿化“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推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此,贵阳将每年新增30万平方米绿地纳入向全市人民承诺办理的10件实事任务之一,成立了相关的领导机构,制订了实施方案,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银行贷款、社会投入等多种途径筹资的办法,全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此,贵阳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森林资源优势,将遍布城区的山头建成山体公园;加大道路绿化的力度,形成一条条景观大道;在寸土寸金的城区建成了三中绿化广场、大十字广场等休闲广场,构建欢乐、和谐的城市风景……
建设生态城市,是贵阳市实现既要快速发展又要保住青山绿水的理念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破解城乡二元化难题、统筹城乡和谐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2007年12月29日,中共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并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新编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
《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及《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均将城市绿化等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各个专项规划,渗透到城市道路、建筑、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环节,通过绿地、湿地、公园、森林、湖泊等将各片区有机连接,彰显“森林之城”的特色。开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加强环城林带等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绿地资源的保护。严禁在环城林带内、公路沿线、湖库、景区周边开山采石,实施石漠化、采石迹地生态修复和通道绿化工程,2012年基本完成主要交通干道可视范围内的生态修复。严格执行“绿线”制度和绿地系统规划。2012年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
可以说,近年来,贵阳努力营造的良好生态,已经开始发挥效益。全市森林覆盖率近42%,建成第一、第二环城林带,总面积191.22万余亩,成为贵阳的“绿肺”;投入22亿元整治南明河,迁出、关停、整改污染企业400余家。同时,深入开展“整脏治乱”,净化美化城乡环境。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达343天,年均温度维持在24℃左右。“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良好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可喜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曙光。”市长袁周说,“城市发展,保住良好的生态,就拥有美好的未来,人、社会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健康发展。”
在生态文明城市规划中,贵阳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生态农业等八大生态产业,其中与三产相关生态产业占半壁江山,还将旅游、文化业放在发展之首,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
“当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可能逾越工业化阶段。”市委书记李军说,“不走老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对贵阳而言,发展工业,一要做大增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要提升存量,用循环经济模式来提升、改造资源性产业。”
“环城森林拂来缕缕清香,南明河畔吹过阵阵轻风”,绿色贵阳,让人心旷神怡。近年来,贵阳已开始尝到生态优势的甜头,尤其是旅游业。2007年,贵阳接待国内外游客2337万人次,是贵阳人口的7倍,总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41.9%,创历史新高。三产增加值增长16.7%,增幅首次超过一、二产业。今年1-9月,贵阳市旅游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46.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45亿元,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了49.18%。其中,从5月份启动“2008中国·贵阳避暑季”之后至9月份,实现的旅游收入就达105.16亿元。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李军说,“生态优势是贵阳最大的比较优势,多少亿GDP都换不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贵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李军介绍,贵阳市特别实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依、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等“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将整个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变成老百姓生活改善的过程,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让老百姓切身感受生活在“和谐贵阳”的惬意。
2008年10月24日,贵阳市又对外发布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该指标体系主要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等6方面的33项指标,对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进行量化监测、评估。这是国内首部最完整、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在贵州省乃至全国属首创。研究、制定“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是贵阳市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历时6个多月时间,最终出台的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是目前全国首部反映最完整、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能够实时反映、监测、评估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6个方面共33项指标,其中,生态经济方面包括人均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等5个指标;生态环境方面包括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8个指标;民生改善方面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社会安全指数等9个指标;基础设施方面包括人均道路面积、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等4个指标;生态文化方面包括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个指标;政府廉洁高效方面包括行政服务效率、廉洁指数、市民满意指数3个指标。
根据“指标体系”要求,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各项重点任务被一一量化并确定了目标值:到2012年,贵阳市人均生产总值将达34600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50%以上,森林覆盖率为45%,中心城区空气良好以上天数达标率达95%,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有关专家说,这些目标值的确定,使人们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参与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来,更有利于贵阳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据了解,为贯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理念,全力创造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今年以来,贵阳市婉拒了耗能高、效益低、污染重的289个项目投资,涉及投资金额300多亿元。
不久的未来,一个生态条件良好、生态观念浓郁、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爽爽的贵阳,将成为每一个贵阳人的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