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文昌的新角色
文/本刊记者 张 洪
早就听说文昌人有文化,果然,一踏上这块土地,收到的第一张名片竟是一个长方形的微型光盘,名片的主人是文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经若,跟普通名片一样,上面也印着个人信息,但放进光碟机,就是一部侨乡文昌的DVD介绍。次日,拜会文昌市长严正,收到的也是同样的名片。
航天城是新名片
文昌有170万同胞生活在海外,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喻为“华侨之乡”,素有国内一个文昌、海外三个文昌之说。
文昌市近年来频频引起世人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正在这里筹建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这对文昌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正在筹建的文昌发射场是中国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第4个,也是最大一个发射场。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项目用地征地工作已基本完成,50亿资金已落实到位,2008年11月开工建设,2014年前投入使用。
文昌市长严正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火箭模型,墙上张挂着规划中的新文昌地图。卫星发射场之所以选中文昌,是因为在这里发射成本较低,可节省1/3的花费。另外,文昌临海,发射卫星,对陆地的影响会减至最少。文昌航天发射基地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层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同时,文昌还要建设航天主题公园。
随着文昌的声名远播,来文昌投资的人日渐增多,主要领域集中在旅游和房地产业。近年来,文昌临海的房地产一路攀升,回乡省亲的华侨越来越多。“过去是‘来的都是客,能来就不错',现在则是来得多了,可以任意挑选。”对于文昌的快速发展,市长严正十分低调,他说,文昌正处在一个“修跑道”的时期。
神州七号发射成功之后,前来文昌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有关人士预测,正在建设的航天城将成为文昌旅游的龙头产业。
文昌人的书香气
文昌历史悠久,名字即蕴含着“文化昌盛”之意,宋氏家族主要成员——孙中山夫人宋庆龄、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均诞生在这里。
文昌话是海南的普通话,这一地位,跟文昌人有很大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文昌人不但在海南,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声望。
在海南,定安县人最会唱琼剧,而文昌人读书当官者居多。因此,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没有定安人不成剧团,没有文昌人不成机关。海南各地的机关学校都有文昌人。1950年代,文昌为少数民族地区派遣会计,一次派出千人以上。文昌读书人多,外出工作的人也多,文昌人因此在海南各地都有广泛的影响。
文昌人的书香气还表现在,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学,占地1000亩,学校教师在全国招聘,经常为海南贡献文理科状元。文昌人注重教育,这里最高大、最漂亮的建筑基本是教学楼和医院。文昌华侨一直在捐资助学,文昌的升学率因此一直位于海南前列。
“没有华侨,文昌就不会有那么多漂亮的学校;没有华侨,文昌就不会有那么多漂亮的医院。”文昌市侨办主任郑敏说。
很早以前,中西茶馆就遍布文昌乡间,作为典雅的餐饮文化,华侨把奶茶引入文昌,在语言方面,华侨也带来淡淡的痕迹,比如,排球比赛中所说的“界外”,在文昌话一直都叫“outside”。除包子油条等传统中国早点外,文昌很早就流行西式面包、果点。走在南洋风情的骑楼老街,从那些造型别致的古建筑中,你能看到这里昔日的富足和优雅,在文昌河畔的中西茶馆里,吃着文昌特色的椰子点心,跟朋友海阔天空讲古论今,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
美柳村的“百合斋”
在文昌乘车,你会发现,这里的公路经常绕来绕去,竟然是为了给树木让路。一些椰子树生得很不规矩,但纷纷站在街头,从不会被移走。而村子大多掩映在树林里,水泥路蜿蜒穿行在椰树间,路边百米外农舍的点点白墙红瓦掩映在槟榔树下,这是文昌典型的乡间景色。
建设文明生态村是海南省近年来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推行的一大举措,文昌一直遥遥领先。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慷慨解囊,倾力相助,有人甚至拿出了半辈子积蓄。
美柳村是文昌的一个普通乡村,这里200多户人家一直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沿着林荫小径,走近村口,是一家备受赞誉的“百合斋”,院里的墙上,一边写着汉语拼音声母和韵母,一边是26个英文字母,百合斋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秋千、单杆、梅花桩、跑步机,还可唱歌跳舞,家中还有上千册藏书。百合斋的主人叫邢福浩,以前在海口工作,老人坚信“知识改变命运”,退休后还家,重新翻修祖屋,添置了运动器材和娱乐设施,把自己的家建成了村中孩子的乐园。百合斋的墙上有一个邢福浩的特别申明:“凡努力读书,争取上进,考上文昌中学者,奖励2000元。”几年来,邢福浩资助的孩子不计其数。
细胞里都是爱国的基因
文昌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那些垂着气须的大榕树蹲在街头,好像看护这个小城的儒雅长者。
这里是典型的平安之乡。所谓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文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家里装修,把建筑材料放在外面,没人会偷”,文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经若告诉我们。
文昌人的个人存款总数居海岛首位,2007年,农民的年收入位居海南省第一。
从马来西亚回到文昌的老华侨云心影感叹说,文昌的老华侨“细胞里都是爱国的基因”,对于文昌的发展,他们对每一个细节都备加关注。过去,云老先生乘车去海口要花上七八个小时,现在40分钟即可到达,正在建设的铁路有望把这一旅程缩短到17分钟。
“过去我们华侨是出去打工,现在是出去当小老板。”云先生笑呵呵地说,当苦力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文昌已成为省会城市海口的后花园。对文昌人来说,这只是个开始,真正的发展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