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将给农民带来什么

文/本刊记者 李国文

missing image file

30年前按下手印搞“大包干”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而今再次吸引世人眼球:从2002年起悄然兴起的土地流转中,这里的农民找到了一条走上富裕的路子。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他们可以保留土地承包权,而转让使用权。对于小岗村的农民来讲,“土地流转”不是一个冰冷的专业术语,它代表着富裕和希望。

小岗村的土地流转

在近两年时间里,小岗村人均收入由3000多元上升至6000多元,摆脱了二十多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的状况。

68岁严金昌,是小岗村当年摁过手印带头“大包干”的农民之一。2005他将自家8亩土地以4000元的价格流转给上海的一家公司发展种猪扩繁基地。每亩500元,这是小岗村的行情,再加上国家的各种补贴近百元,严金昌每年从土地上约有4800元收入。身体硬朗的严金昌从2005年开始就在这家工厂打工,成为养猪场的饲养管理者,月工资从开始的400元挣到了现在的800元。这样一来,严金昌每年收入是14400元,“年终还有一定数目的分红”。

严金昌有5个儿子,日子过得都还不错。老大、老二、老五都在村里的钢构厂打工,每人的月收入有800元;老四曾经在广东打工,目前在本地开出租车,“收入比在工厂打工强些”;老三在浙江一带跑运输,每个月能赚2500元,收入算是5兄弟中最高的。正是因为孩子们都不再种粮,严金昌才把他的8亩地给流转出去。透过电话,他向记者算过一笔帐:“粮食种得再好,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也超不过500元。”显然,在严金昌看来,他的8亩土地转出去很合算。

在小岗村,像严金昌一样,土地被流转之后,受让者返聘农民、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不在少数。除养猪场外,小岗村还有葡萄园、双孢菇大棚、苗圃等,其中葡萄园、双孢菇大棚采用联合农户成立合作社的模式进行经营,合作社统一负责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组织市场促销,合作社的成员,平均每亩地一年可以有2000多元纯收入。

数据显示,加上农民自己集中耕种的在内,小岗村60%以上的土地都进行了流转。

期盼流转增收

在中国政府明确坚持土地的最终承包权不变和群众自愿原则,土地流转得到大部分农民的拥护。在全国各地,目前愿意转让土地的村民不少,但缺乏有实力又有能力的规模经营者,很多地方都期盼着承包者的出现。

2007年9月,四川省崇州市公议乡桤木河村全体村民通过决议,将该村第16、23组的140亩耕地在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挂牌转让,该块地至今仍未转让出去。在这一年中,曾有过多次咨询与洽谈,但未能谈成。

该村村委书记王民清在电话中向记者介绍,这块欲流转的土地距离成都市约40公里,以一年每亩800斤稻谷转让(国家补贴归承包方),除去国家补贴,按当期粮价算实际租金一年约600元/亩。“有两拨人来谈过,一拨是要搞观光农业‘农家乐',一拨是要种植育林苗,都违背了不能改变耕地用途的国家政策。”王民清介绍说,也有外县种植大户来咨询,因出的租金太低没谈成。

真正想种粮的承受不起租金,能承受起租金的又不种庄稼。这种尴尬使成都市郊的这块土地一时难以流转。

桤木河村16、23组现有户籍人口500多人,土地700多亩。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种地的都是50岁以上的人。每亩地每年扣除各种费用后,纯收入在300-500元。在桤木河村,出门打工的大多将田转给直系亲属或邻居耕种,每年收取150-250元租金不等。王民清介绍,像这种农民私下的流转已经存在了10多年了。对于在外打工者来说,家里的土地如果每亩能到400元就愿意转让。

桤木河村处于成都市城乡综合改革实验区,其土地流转在2007年就全面铺开。但对于中国中部的农业大省江西来说,土地流转情况则比较少。

抚州市临川区是江西典型的丘陵地带,东馆镇白竹村共有在册的150多户,只有5、6家青壮年种植大户将在外打工者的田地包揽过来,多的有70、80亩,少则20多亩。吴福昌便是其中之一。

39岁的吴福昌现种有27亩两季稻,10亩单季稻谷。自家三代6口人,分有15亩,其余都是以150-200斤稻谷/亩租种别人家的地。“没有细心算过,每年除了口粮也就不到2万的纯收入。比起两口子都在外打工要差些吧。”吴福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耕田、收割都是半机械化,请机器帮忙。“我们丘陵地带耕地不平,比起平原地带的大面积收割,价钱要贵出一半。”

在吴福昌看来,如今种地比前些年轻松了许多,只是“诸事要划算好”。谈及是否愿意成片承包来耕种,他笑着说:“这需要村里统一规划后竞标。要不是担心明年粮价下降,我明年开春还会多种点地。最近包括粮食在内什么都开始降价了。”

吴福昌现在的数十亩地分处近20处,这给他的田间作业及管理带来很大不便。“能分片承包最好,当然我们这地方光种粮食,租金最高只能出到400元/亩。”早已谋划过承包的他说。因为今年收成好的双季稻纯收入有600-700元/亩。在种粮大户之间,传着“种两季赚一季”的说法。

在吴福昌看来,现在外出打工的人今后大部分还是会留在各级城镇生活,“他们不会再愿意回来种地的,真正种地的还得靠我们这些人”。

粮食安全问题不可忽视

由于水稻、小麦等粮食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很多企业改变土地传统的粮田用途,转向水产养殖、牲畜饲养和水果、花卉、蔬菜等的生产与加工。

据小岗村原村长、“大包干”第二代农民严德友介绍,小岗村现有耕地2000多亩。以前绝大多数是一稻一麦,2008年春耕,粮食的播种面积大约为1200亩。原因在于近年来葡萄园和双孢菇的种植面积扩大。

一旦这种农业模式大面积铺开,粮食生产会大幅萎缩。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不能改变粮田用途”作了原则性规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今后中国各级政府在引导土地流转时需要遵循的。四川桤木河村的140亩耕地迟迟没有流转出去,正是地方政府坚持“不能改变粮田用途”这一刚性原则的结果。

激励像吴福昌一样的农村内部的种粮大户,或者扶持现代粮食种植类企业成为现实需要。“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土地根据用途分类,加大对种粮类耕地的补贴,可以直补到实际种粮者手里。”吴福昌说。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