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决定命运

 

missing image file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决定命运,这是古今中外公认的。但在中国文革时期,“知识越多越反动”。

那时候,上大学不用考试,实行自下而上的推荐。而被推荐者以“根正苗红”为第一条件,就像“文革”后期电影《决裂》中的情节一样,把老茧作为上大学的唯一资格。

备受关注的“77、78级”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在百废待兴的神州大地炸响。亿万青年心中照进了阳光。“放下锄头,考大学去”,几乎所有上过学的人都参加了当年的高考。1977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高达570万,而录取率仅为4.7%。

恢复高考,意味着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到来。参加高考的1977、1978年大学生亲历了这个时代的到来。

而近年来,这些“77、78级”备受关注,因为他们如今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耀眼明星。仅北影78级就培养出了张铁林、李保田、张丰毅、周里京等著名演员和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冯小宁等著名导演。

影视界如此,政坛也如此。仅北京大学77级、78级就有李克强、薄熙来、赵乐际、袁纯清等,他们都是当今中国政坛耀眼的明星。是高考使他们有机会成为当今各界中坚。

可以说,高考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据教育部统计,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共录取大中专学生3600万人。录取率也由77年的4.7%提高到了2006年的56.86%。3600万,不仅意味者很多个人命运的彻底改变,更意味着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从“文凭热”到素质教育

有没有大学文凭,一度是安排好工作、提干的硬指标。在“文凭热”的上世纪80年代,一个地方有多少大学生,像如今GDP一样重要。那时“红本本”(毕业证)所代表的不只是知识,更与辉煌的前途和美好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连找对象,也会被问及:“有没有大学文凭?”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大学“文凭热”渐渐降温了,并非文凭不吃香了,而是文凭也与时俱进、水涨船高了。上世纪80年代,大多要求大专文凭;90年代后期就变成了大学本科以上文凭,硕士、博士优先。文凭档次的普遍提高,说明拥有文凭者越来越多。

高考,不只是培养出了数千万拥有文凭者,改变了人口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民族的整体素质,更开辟了一个考试时代。不只上学要考试,工作、参军、出国,无一不要考试。把知识考试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大特点。

怎样把以文化课为主的高考与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从1977年恢复高考起,这个问题一直处于改革探索之中。1978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命题;1981年实行高考预选;1983年,实行高考加分;1985年,实行高考标准化;1987年,上海试行“3+X”;1990年,推广实行“4+X”;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推行自主招生。由高考制度的改革引发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高分低能者”的厌弃和对综合素质高,尤其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

高考不是尽善尽美,30年来,它一直处于改革之中。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的那样:高考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对待高考非常慎重。高考要考虑两方面问题,第一,高考本身要体现公平性。所以,对高考的安全性、公平性给予高度重视。第二,高考是一个指挥棒,我们要不断改进基础教育,加强素质教育。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