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齐驱,引领农民奔小康
文/刘还枝
彩云之南,轻风徐徐,起伏的乌蒙山沐浴在苍绿之中,盘旋的公路在山间时而向上蜿蜒,时而向下延伸。山与山之间一片片相对平坦的土地上,是农民种植的一望无际的经济作物,或是烤烟、中药材树,或是蔬菜、花卉,或是杉木林和成片的马铃薯……
2008年初夏,进入“入滇锁钥”曲靖市,这个农业大市的田园风光便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脑海。近年来,在中央连续重视和加大“三农”投资力度的背景下,曲靖市坚持不懈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使农村经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面貌。眼前的田园风光,引领着我走进曲靖现代农业,探访曲靖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农业产业化:路子越走越宽
“曲靖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农业农村工作对云南全省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曲靖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系列文件,使全市的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作在全省处于排头兵的领先地位。”刘海芳是曲靖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这位务实的地方领导谈起曲靖农业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据介绍,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农业八大生产区,形成了一批集生产、加工为一体的优势特色产业:万寿菊种植规模及加工水平居全国前列;魔芋规模化种植、有机魔芋栽培技术、魔芋产品加工开发居全国前列;畜牧业的产量产值、畜产品加工能力、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和养殖小区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以畜牧、粮油种子、薯类、茧丝绸、蔬菜花卉水产和林果等六大特色产业为主,曲靖的农业产业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农业科技的支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这是曲靖近年来在农业现代化上取得巨大突破的重要原因。”谈到近年来曲靖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秘诀,曲靖市农业局局长朱党柱一语道破天机。
据朱党柱介绍,目前曲靖市已基本建立起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服务体系,实行农科人员待遇与推广农业科技成效挂钩的激励措施。据统计,2007年曲靖全市有固定资产规模5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60家,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43.66亿元,固定资产总值20.8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7.12亿元,净利润2.73亿元,创汇4114万美元,促进农户增收11.98亿元。主要从事万寿菊产业化种植与深加工的曲靖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实现了公司发展质的实破,总资产超过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万寿菊原材料供应基地和主要的叶黄素浸膏生产企业,也成为曲靖众多中小企业追逐和学习的榜样。
“一枝独秀不是春,曲靖的现代农业,必须坚持走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之路,未来几年,我们将通过更多优惠的政策,鼓励有实力、有潜质的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刘海芳和朱党柱不约而同地说,曲靖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畜牧业:龙头带动,突出特色
“畜牧产业已经成为曲靖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多数农民收入的50%左右来自畜牧业。”曲靖市畜牧局局长王宗吉这样介绍说。近年来,曲靖的畜牧业走过了一条质与量同步增长的路,全市畜牧业生产连续29年持续增长,走在了全省前列。
特别是2007年,曲靖市畜牧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呈现了“六增、一降、一提高”的良好局面。全市畜牧业现价总产值93.7亿元;畜牧业收入60.8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1153元。畜牧业的产量产值、养殖大户、营销大户、畜产品加工能力和养殖小区数量均居云南全省第一。
王宗吉告诉我,曲靖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发展,把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把发展养殖小区作为推进新时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设施规范化、品种良种化、管理科学化、养殖专业化、免疫程序化、产品安全化”的标准,抓规划、增投入、兴科技、强管理、搞服务,全市养殖小区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良好发展态势,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目前全市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带动农户53.32万户,实现收入26.6亿元。培育畜产品品牌28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3个、市级2个。
王宗吉认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必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本着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培育和发展一批带动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与此同时,政府要做好动物的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将之作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来抓,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有效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866”工程:创新扶贫机制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积极而有效地化解“三农”问题,这是中央连续五年出台的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
曲靖被誉为“珠江源头之城”,这里物华天宝,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活在这里的近600万人口中,仍有近72万人处在贫困线之下。
交织在贫穷与富饶的矛盾里,曲靖市委、市政府深深地明白,民不富,市难强,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扶贫是政府的最大责任,必须先从针对72万贫困人口的扶贫中寻求突破。
“关键是要找对路子,不能就扶贫论扶贫。扶贫工作也有个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简单的资金援助是无法实现扶贫的可持续发展的。”曲靖市扶贫办公室主任冯学智告诉我,近年来,曲靖市委、市政府立足客观市情,认真总结多年来全市实施产业扶贫、设施扶贫、异地开发扶贫、智力扶贫等经验,从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在全市贫困地区分两批集中力量全面开展“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实施到村到户的“866工程”。
“866”工程即“户八有”、“自然村六有”、“行政村六有”实施方案。“户八有”,即每户有安居房,有节能灶,有卫生厕,有小水窖,人均有一亩年产400公斤的基本良田,人均有一亩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年人均有一头商品畜出售,有一个劳动力掌握一门脱贫致富技术;“自然村六有”,即有进村入社的简易公路,有硬化道路,有饮用水,有通电,有就医条件,有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输出;“行政村六有”,即有进村公路和行道树,有饮用水,有通电,有广播电视、电话信号,有办公房、支部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兽医室,有“两委”班子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好制度。“866”工程以332个贫困行政村、3131个贫困自然村为主战场,以25万户100万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以“产业支撑、强化基础、综合配套、整体推进”为手段,构建大投入、大整合、大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在云南率先探索出一条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现实路径。
目前,“866”工程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自2007年7月份“866”工程启动以来,首批针对162个贫困行政村、1504个贫困自然村、12万户、48万人的总投入达15.86亿元,平均每村投入980万元。其中,整合各类资金达8.586亿元,群众投资7.274亿元,重点整合了包括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各行业的发展资金和挂钩帮扶资金,确保每个贫困村委会投入资金不低于400万元。
“‘866’工程让我们村的发展跨越了20年”、“我们的生活质量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村民们感慨良多。村庄美、院落净,核桃花椒映美景,是很多村子的真实写照。采访中,许多村民告诉我说,“866”工程让他们看到的不只是村容的变化,更是脱贫致富的希望与信心。昔日脏乱破旧的农村,如今已发生巨大变化,这让许多农民不再守着传统的农业生产不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田地之外,盯上了畜牧业、林果业,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的村民则走出了大山,进入了城市,为自己全新的未来开创新天地。
大投入、大整合、大参与、大发展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已在曲靖开花、结果,正在迎来又一个丰硕的秋天。
——云南省曲靖市农村大发展纪实
收获万寿菊的季节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