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大同是个大舞台

文/本刊记者 曾 平 赵 丹 李亚红

 

七月盛夏,记者在大同市城区采访。

“我敢说80%以上的大同出租车司机欢迎耿市长,我们需要像他这样的领导来建设大同……”一位大同市的出租车司机表达着他对新当选市长耿彦波的欢迎,眼神中流露着几分期盼和喜悦。

放眼望去,许多道路两边的房屋都在被拆,满目的钢筋混凝土断壁残墙,路边待拆的商铺正在大减价抛售商品,许多新修的马路开始断路铺油,整个大同像个大工地。

2008年3月5日,从太原副市长调任大同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的耿彦波已开始了他的大手笔。

“官大小不由己,但做事多少由自己”

2008年7月5日,耿彦波正式当选为大同市市长。现年50岁的耿彦波是山西省和顺县人,先后任职于山西省灵石、榆次、太原等地。1995年耿彦波任灵石县长,曾打造了文化品牌“王家大院”,2000年4月调任榆次副市长后,又修复了气势更加恢宏的“常家庄园”。因此,耿彦波成为将做官与做文化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两栖式官员”。

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的耿彦波,清瘦、文雅,给人很干练、坚毅的感觉。他对中国的古文化历史情有独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神采飞扬地讲述了中国的北魏历史,描述了大同在历史上鼎盛时期的繁盛,慨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正是对中华文化的挚爱,推动着他走上了保护文化古迹和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不归路”。此时,他不像市长,倒像一位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

大同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已有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境内古建筑、古遗址多达280余处,其中云冈石窟、北岳恒山、悬空寺、华严寺、九龙壁、善化寺等举世闻名。这给擅长挖掘文化遗产商业价值的耿彦波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这是一个能够大有作为、大有可为,能干大事、能成大事的好地方。”履职当天,耿彦波表示,大同可做的事情非常多。他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曾赢得全场多次热烈的掌声。

大同向来以煤炭名扬天下,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已探明储藏量达380亿万吨,煤炭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在耿彦波看来,“煤炭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文化才是城市长远发展的灵魂。文化旅游产业可以兴大同、富大同、名大同”。耿彦波说:“我是想整合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碎片,形成规模,扩大影响,把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保护起来,连片保护开发,发展文化旅游大产业,发挥集群效应。”在他的计划中,大同市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变新样。他挥动着手臂,激动地描述着内心的大同世界。“我们要创造中国名城保护的成功范例,每年要举办大同艺术节,把大同的剪纸、绢人、泥人、铜器、刺绣、雕塑等艺术展现给全世界的人们。”

“未来十年,大同的文化产业要成为继煤炭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耿彦波说自己是幸运的,“官大小不由己,但做事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只要有舞台我就要展现,体现自己的价值,尽自己的职责。做官有限制,事业无止境。”

“要用文化经济的理念建设和经营城市”

“用计划经济的眼光看城建,看到的是投入,头疼的是缺钱;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城建,看到的是产业回报,得到的是保值增值;用经营的眼光看,土地是资本,道路是资本,一切可经营的城市元素都是资本。”这是耿彦波经营城市的理念,也让他成就了名噪当今的“王家大院”、“常家庄园”。

正如著名的民俗文化学者冯骥才评论道:“耿彦波的成功之处,是他一方面将这些历史遗存很好地保护起来,一方面又把它们开发为一种具有长远意义和巨大效应的旅游资源。他把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达到了互动与双赢。”如今,耿彦波想在更大的舞台上再度实践他的理念。

在文物保护方面,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成功的实践,耿彦波得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他对保存尚好的民居,加以精心修复。修复的原则是整旧如旧,木质部分绝不涂漆加彩,以保持历史的时间感和岁月的沧桑感。对残损的民居进行修补,但不使用新材料。缺失的零件与构件,从其它同类并残破的民居中取下补齐,以恢复其原貌与全貌。

云冈石窟是大同市最有名的历史古迹,共有大小洞窟53个,其中第20窟前的释迦牟尼坐像是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高约14米 ,脸部线条柔和,双目有神,是中国古代雕塑中的精品,被称为云冈石窟的“形象大使”。耿彦波说:“云冈石窟是历史留给大同人民的财富,我们要好好保护。”

为保护云冈石窟,大同市正在对同左干线公路进行改线,避免煤尘、粉尘对云冈石窟的侵蚀。还计划将周边不协调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建设云冈大景区。为此,耿彦波多次深入施工地段,察看工程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耿彦波说:“文物保护要成为财产而不是包袱,关键是发展文化旅游大产业,将保护与利用科学地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规划,大同新修建一座新城,保护好古城大约需要150亿元。 “省财政给我们很大的支持,但大部分钱要我们自己筹集。”耿彦波认为,身为市长,不讲钱、不算账,肯定是不行的。

“我始终都在算账,一切都要经营。办多少事筹多少钱。”在采访中,耿彦波接到了一个电话,我们细听才知道,原来他和电话那头的人在为购买原材料讨价还价。

我们问及筹资的途径,耿彦波谈到三点:一、资源资本化,土地是资源,以建养建,生地变成熟地;二、产品产业化,道路、医院等公共产品作产业化;三、市政市场化,市政设施市场化,通过市政的建设来推动市场。

“人生苦短,我想多做点事情”

采访耿彦波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1点。在大同,人们都说耿彦波是个工作狂人,每天总是工作到深夜两三点,睡上几个小时又开始工作。跟随他工作过的同事都说,跟他工作要掉三层皮。对此,耿彦波很淡然地说,“人生苦短,我想多做点事情,并把每件事情做好。”他说在工作中要放下一些包袱,如做好事别担心别人骂;干得好别想着提拔。如果带着这些包袱去工作,心理就会不平衡,就不能全心投入工作。

面对大同,耿彦波对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相结合已颇有见解,但他并不满足于他所知所得,依然在不懈地努力钻研和专家们探讨如何保护中国的古代建筑。他非常专业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和欧洲古建筑保护方法的不同。他提出,“中国的古建筑多是砖木结构,有其自然寿命,必须进行保护性修复”。当记者告诉他四川阆中古建筑保护很有特色时,耿彦波的眼中立刻闪出光芒,好奇地询问当地的建筑特色、保护措施等等,并表示一定要去看看,从中吸取经验。

这些年来,对风风雨雨的耿彦波来说,从“花圈送行”到“谢谢你,彦波”,再到网络上的“耿粉”,“挺耿派”、“疑耿派”两大阵营在“耿彦波吧”的“网络口水仗”,无论是在灵石、榆次,还是在太原,耿彦波总能掀起“波澜”。“我在灵石做事,遇到了不少风浪,拆迁旧城时,当时不理解的个别群众5次到省政府上访。”耿彦波这样自述。他在无数的讲话中说得最多的几句就是“多留遗产,少留遗憾”、“宁挨一时骂,不挨千秋骂”。

他坦承这些年承担着很大的压力,但他自信自己的城市规划是正确的,他不愿意陷入这些争论中,“我想好了就做好,用事实把这些人的嘴都堵住。”耿彦波成为了大众眼中具有争议的人物。熟悉他的人也都说他是个很低调的人,耿彦波笑着说:“做事我要高调,做人还是低调些好。”

结束对耿彦波的采访,已是半夜时分,漫步夏日热闹的大同夜市,灯火依然通明。再过几个小时,天就要亮了,大同又将迎来新的一天……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