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奇迹
文/王 南 唐元恺 李国文 张 曼 王心一
菲尔普斯:为游泳而生
到北京前,迈克尔·菲尔普斯就“扬言”:拿下自己参赛的所有8块金牌!结果,这位本届奥运会上最忙的选手没有食言:出战近20次(预赛与决赛),有时之间间隔最短的只有20多分钟,却真地“毫不客气”地把8块奥运金牌带回了家,成为奥运史上最成功的运动员。
惊险时刻方显英雄本色——200米蝶泳决赛中,他的泳镜出了问题,水大量涌入,使其最后近百米几乎成了盲人。“我只能看着池底的格子线,来判断什么时候该触壁了,并试着计算自己的划水次数,默默祈祷自己千万别算错。”
8月16日上午更加惊心动魄:先后经过3200米的劈波斩浪和16场比赛之后,菲尔普斯开始了100米蝶泳的决战。可是,赛前说要游好头50米的他,却在第一次触壁时仅列第7!不过,菲尔普斯就是菲尔普斯!他还是摘取了第7金,虽然比第二名只领先了0.01秒。
最终圆梦狂揽8金时,菲尔普斯并不贪功:“没有队友的帮助,这一切都无法实现,我们共同进退!”
菲尔普斯的身体条件简直就是为游泳而生的——标准的“倒三角”,宽阔的肩膀,肩膀以下的部位逐渐收窄,臀部窄小,双腿只有0.81米……一切身体构造都仿佛是为了他在水下遭遇最小的阻力。他的肺活量惊人,达到1万5(一般人的肺活量为3500左右),可以支持他在水下呆更长的时间。其血液中的乳酸含量只有一般人的一半。乳酸被认为是导致人体疲劳的物质。因而一场比赛下来,菲尔普斯只要休息20分钟就能恢复别人休息1小时才能恢复的能量。
一般人一天需要摄入的热量为2000卡路里左右,可这仅是菲尔普斯每日从饮料中摄入的热量。
“好”吃之外,菲尔普斯也很能“吃”苦。“我已经记不得上一次停练是什么时候。”
菲尔普斯的奇迹也是他妈妈黛博拉的奇迹。
9岁那年,被医院确诊患有“注意力不足多动症”(ADHD)。黛博拉发现,游泳池能让儿子安静起来……菲尔普斯到了11岁,黛博拉不听医生的劝告,果断地给儿子停了药。
如今,菲尔普斯早已能够控制自己的病情,“他最强的就是能在比赛中保持和体现出超乎常人的专注力,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会去想周围的任何事情。”黛博拉很是欣慰。
书写菲氏“神话”还离不开教练鲍伯·鲍曼。1995年,他们首次相遇,未来的恩师立即看出这个连把脸放在水面以下都不大肯的10岁孩子“比鱼更适合游泳”。
“拥有这样一位教练是我的幸运。”菲尔普斯说:鲍曼聪明,总处于时代尖端,“他制订的训练计划非常适合我,我们的关系非常亲密,有时候像朋友,有时候又像是父子。”
很少人知道,鲍曼还是位贝多芬的粉丝与音乐家。他还主修过心理学。“鲍曼是一台鼓动机器。不管是坏情绪,好情绪,他都能把这化成比赛的动力。”菲尔普斯说。
博尔特:颠覆速度的传统
在接触田径之前,博尔特和众多青春期的孩子一样贪玩,除了疯狂喜爱着音乐和舞蹈,他只是学校的一名板球运动员。板球教练发现他除了跑得很快外,其他方面都没发展,就建议他改练短跑。这个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彻底改变了博尔特的命运
。
凭借自己良好的先天条件,加上一定时间的训练,年仅15岁的博尔特在2002年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200米比赛中以20秒40夺冠,首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在短跑领域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后,这个“爱睡懒觉、吃巧克力”的懒家伙一改贪玩的性格,开始专注于训练。博尔特表示:“当你小的时候很容易想着尽情享乐,你不会总是担心将来怎么样,但是变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后,你就知道你自己该做些什么了。2002年的比赛结束之后,人们告诉我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短跑运动员,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多么在意,但是现在我深深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在本届奥运会上,身高1米96的博尔特,以令世界不可置信的速度在“鸟巢”里创造了两项被认为人类极限的世界纪录,把速度大战变成了个人表演的舞台。对于世界短跑界,他如同一条巨大的“鲇鱼”,随心所欲地颠覆着传统,将世界田坛搅得翻了天。赛后他说:“你们都觉得我破纪录容易,不!我觉得我是在游泳,我不断提醒自己,别被淹死!”
百年奥运史上从不缺乏激动人心的时刻,而称得上奇迹的却并不多。正是这些意外的惊喜,点燃了人类新的想象和憧憬,让人们觉得:也许并不存在不可突破的极限,一切都可以超越,这正是奥运精神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