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七百万爱心与灾区共同跳动
文/陈伊敏(发自香港) 摄影/王丽南 Francis
Ng 陈伊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无法到达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无法亲自救援,但我们可以遥远地祝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位市民的话,道出了许多香港人的心声。
映秀、绵竹、汶川、北川、青川……这些原不为港人熟知的地名,从地动山摇的那一刻开始,就牵动了他们的心。从政府到私营企业,从一亿支票到十元硬币,从演艺募捐到街市义卖,从亿万富豪到报摊小贩,香江两岸有处处可见动人的赈灾场面。
香港全城动容捐款破纪录
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及夫人邵方逸华女士,在得知地震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严重伤亡后十分悲痛,当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一亿港元,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虽已行动不便,在别人搀扶下,亲自到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签下1000万港币的支票捐给灾区。
港府拨款超过3亿港元,并派搜救以及医疗队伍支持,两百多个社团申请了公开筹款活动。就连在已故华懋集团主席“小甜甜”龚如心的千亿元争产案中,一直处于对立面的三方都同意从遗产中拨出1500万港元,作为四川大地震赈灾用途,以龚如心的名义捐出。
香港援助地震灾区热情继续高涨,各界筹募的善款及物资已达20亿港元,成为历年来香港为内地天灾筹款最多的一次。
演艺界承诺7年不变
除了众多热心人士义不容辞捐出巨额善款外,演艺界同样一呼百应,行动迅速,5月17日便齐心推出筹款节目,以歌声慰问灾民,破纪录筹得逾2.2亿港元。香港街头,不时可以看见艺员们募捐的身影。
6月1日,两岸三地艺人参加的“演艺界5·12关爱行动”慈善大汇演,在香港西九龙中天地唱响了,许多久未露面的艺人从四面八方赶来,逾万名香港市民进场为灾区民众献上爱心。
香港演艺界总动员赈灾筹款,用各种方式为灾区人民带去祝福。刘德华除了做召集人筹备“关爱行动”外,又为赈灾宣传歌《承诺》作词、参与赈灾演出,还完成到四川的探访,日以继夜为赈灾奔波。
5月的最后几天,以刘德华为首的香港演艺界代表团,联合内地演艺界到四川重灾区都江堰探望救灾前线的武警官兵、医护人员以及解放军,又到成都宝光寺参加祈福仪式,再到临时医院探访灾民。
出发前,两岸三地200多名演艺界名人在香港集合,刘德华宣布演艺界将履行承诺,正式启动对四川地震灾民持续7年的关爱行动。
那一天,所有人都穿着素色衣服,并在胸口贴上了“5·12关爱行动”的标签。他们的表情是严肃的,心情是急迫的。一个记者会有200个艺人出席,可以说史无前例。
刘德华说到灾情,一度哽咽:“四川大地震发生,演艺界短短时间内发起行动,大家劳心劳力,但这份热情不是一时三刻,重建需时要3年、5年、7年,重建灾民的生活,是我们的承诺。”
“寄望天佑四川,天佑中国。”刘德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灾区的重建需要漫长的时间,不能一年半载就把他们遗忘。7年承诺的3个重点,包括助养孤儿、校园重建、启动教育工程。演艺界计划每年推出相应的活动来协助和支持。例如继续发动筹款活动,并与慈善机构合作。
动身前的华仔来不及在港注射疫苗,不过他并不担心,他说知道四川有疫站,只需带轻便干粮便起行。
临危受命,刘德华坦言已接受了几次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希望去到灾区学以致用。“在面对他们之前,首先要重整好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所以要先由专人给我们做心理辅导和培训,然后我们再帮四川的朋友做辅导,会从小孩方面入手。”他说。
身着白色赈灾衬衣的华仔动情地说:“对灾民的关爱不是瞬间行动,而是需要一直延伸至未来,需要一个不离不弃的承诺,把关爱一直持续下去,包括持续的鼓励、心灵上的关爱。”
据了解,演艺人协会筹得的款项,已建立了信托基金管理。问到华仔这次演艺界到灾区探访的经费来源是否来自演协筹得的善款,刘德华指出,虽然由艺人们筹得,但即使探访灾区的艺人也不能随意支取其中的款项。
“如果这次去四川要动用捐助活动的善款,我宁愿自掏腰包,一人负责全部艺人的旅费。钱要全部用在灾民身上。”刘德华说得斩钉截铁。
地震发生翌日,刘德华捐款10万元被列在名人捐款排行榜上,网民议论:以“刘德华”的身分捐10万元太“少”。但刘德华一直沉默。
冯小刚在港接受采访时特别就人们对华仔的指责作“平反”。他称,刘德华的捐款数目,是他要求演艺界人士统一捐款10万元的,目的是避免媒体制作捐款排行榜造成比富的心理。地震发生当晚,大家也不知灾情多严重,只知道发生地震了,为了避免给大家造成负担,他统一要求捐10万元,这是大家商量的结果。
陪伴灾民重建心灵家园
在出力筹款的同时,香港多个慈善机构关注到灾区的心灵重建。民间志愿组织“无国界社工”在地震发生第3天,直奔灾区。会长陈万联应和服务总监曹秋雯,返港时郑重地呼吁:对于劫后的灾区,心灵救援刻不容缓,希望更多社工参与救治灾民的“内伤”。
9天的停留中,“无国界社工”的心灵天使由成都到德阳,再深入到绵竹、什邡,以及绵阳、都江堰等灾情较为严重的震区,配合教育局和卫生局,分别在医院、居民安置点、学校为灾民提供心理辅导和情绪安抚服务。
陈万联应表示,在灾区的9天,他们接触了大概100个家庭,培训了500多人,同时也到灾民安置点不断家访。除了送防疫消毒药品以外,灾民最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辅导。
“在什邡,除了瓦砾和废墟,很难看到一座完整的房子。那一刻,我们意识到这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灾民的脸上失落、无助、焦虑告诉我们,除了家园重建,灾后的心灵重建已十分迫切了。”他说,一些幸存的居民,特别是儿童,有不少都出现了失眠、惊恐、记忆衰退的症状,被悲伤和焦虑困扰着,这样容易发展成抑郁症,乃至精神分裂,更严重的情况可能产生自杀倾向。
“我们会和他们一起重建心灵的家园。”陈万联应说。
由于余震不断发生,安置点时常流动,许多灾民没有安全感,心灵重建也增添了难度。曹秋雯作为资深义工,这次几乎调动了她的所有“法宝”,组成治疗性的小组活动,在游戏、分享中帮助灾民重建希望和信心。对于沉默不语的心理创伤者,她写卡片、送花、送糖果、拥抱;对于年幼的孩子,用颜色来测量他们的开心指数。
曹秋雯说,除了安抚灾民的负面情绪,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辅导医护人员,培训国内的社工、心理咨询人员以及老师,让他们去开解受地震困扰的群众。她说,许多灾民都陷入心灵创伤的困境中,她在培训当地心理咨询师时发现,即使是咨询师在回忆灾难发生的时候,也释放了负面情绪,不断自责,充满愧疚感,自身也很需要辅导的。
她说,心灵救援要有持续性,要不断跟进。无国界社工还会不断有心灵重建的接力队伍出发到灾区,提供长期的综合服务。
“我相信生命的力量。”曹秋文自称是“村姑”,她总是在谈笑中给灾民送去心灵的温暖。
“与其说是救助,不如说是陪伴。陪伴他们慢慢走出心灵的创伤,再让他们独立去走,继续明天的人生路。”一位心灵天使说。
做出初步评估后,两位社工返港培训更多志愿者到灾区救援,并与更多成员及心理医生在6月2日返回灾区。
街头的爱心交响乐
除了演艺圈,香港民间在同胞大难中也倾囊相助。地震发生一周内,全港举行过百个大小不同的赈灾活动,有专线小巴义载、报纸义卖、街市鲜鱼蔬果小贩义卖、小学生一人十元捐献等。
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个周末,香港铜锣湾闹市,熙来攘往的人群,流动得比平时缓慢许多。大街小巷都变成了“爱心通道”。无论是蓦然回首,还是迎面而来,目之所及,就有一个个抗震救灾筹款箱,让人驻足献爱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无国界义工、乐施会、宣明会、香港工会联合会、民建联等机构和团体,在这里“各就各位”开展四川地震灾区募捐活动,受到市民的热烈响应。
“请捐款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帮助灾区的孩子!”
“我们是无国界义工,为四川地震灾区义卖筹款,请多多支持!”
“大坑坊众福利会请您慷慨解囊,帮助四川灾区同胞!”
大街、小巷、天桥……到处是此起彼伏的募捐呼唤。
20元、100元、500元、1000元;港币、人民币、美元……一个个筹款箱渐渐被填满,市民纷纷往里面塞钱,不少人刚刚捐完,几步之后,又在深情呼唤下,再次打开了钱包。
两周岁的吴浩希小朋友,摇摇摆摆一路走来,见到筹款箱就要盯半天,然后抬头看看妈妈。吴太每次都微笑着给孩子20元,教他慢慢往箱子里面投。
有不少父母带上孩子做义工,筹款献爱心。乐施会在全港200个站点,派发12吨米义卖筹款。5岁的麦庄贤也随妈妈参与其中。他给刚刚捐款的一位女士双手递上一包“乐施米”。
记者指着筹款箱问:“这些钱用来做什么?是不是用来买玩具呢?”
小朋友坚定地摇摇头,想了想,说:“不可以。这些是给四川的小朋友的。房子都塌了。他们没有东西吃。”
不远处,青年民建联的小伙子们也在积极筹款。17岁的庄泽权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用中英文交替重复着:“请各位今天少喝一杯咖啡,捐款吧!为了给四川灾区的同胞们带去干净的水、急救药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每一位前来捐款的市民,手上都被系上一根黄色丝带,代表对遇难者的悼念,以及对生还者的祝福。
在宣明会的义卖筹款箱前,市民姚先生捐了几百元,却没有拿任何义卖品。
“也只能尽点绵力而已。”他神色凝重地说。他告诉记者,太太和女儿都分别在不同的机构捐款了。
而在地铁口,67岁的赵承基先生和一队长者在募捐,他们已经连续努力了好几天。他激动地说:“6个小时就筹得了7万元。香港人的热心和爱心是空前的。”
街市小贩 义卖赈灾
不仅大企业、学生、社团踊跃捐献,街市小贩一样鼎力支持。
傍晚的湾仔交加街、太原街,热闹非凡,可谓摩肩接踵。小贩们的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比任何时候都要响亮。
“又便又靓!20元3盒琵琶!10元3个蛇果!买善心水果,帮助灾区同胞!”
“过来看看!5元两条青瓜!支持义卖做善事。”
从早上7点开始,香港五行小商贩福利会的逾百商贩,在湾子露天街市以较廉宜的价钱义卖蔬果、杂货、碗碟等,所得善款将交中央驻港联络办转交四川汶川地震灾区。
自发参与的商贩,都关了自己经营着的档口,前来做义工。有的在凌晨4点便前来帮忙布置了。有参与义卖的档主称,内地同胞有难,这种时候肯定是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部分小贩更是出钱、捐出货物进行义卖。干货档主苏伯就是其中一位。有外籍顾客在他的档口买了鸡蛋,他说:“我们今天不收钱。请把钱就放在箱里。”他的档口有宣传单写着“我们都是一家人。四川地震闻者痛,小贩义卖助同胞”。
早已搬走了的老街坊此次也回来帮忙。一位老太太行动不便了,只能坐在一旁默默看着。她特意回来出钱买茶水、午饭、西饼等提供给义工们。
小贩们卖得热火朝天,热心的行动得到了许多街坊的热心响应。
蔡太的水果档吸引了众多市民光顾,站了一天的她,此时已忙得汗流浃背。她说:“能出点力就好。幸亏今天没下雨,市民也都很支持,有的买了几趟,还带邻居回来买。能筹多少就是多少,无论如何,只要能救助同胞。”
义卖当天不设找赎,尽管货品比平时便宜二至三成,但市民却比平时更慷慨。记者见有人100元,购买一个橙子。也有人投了钱,却没有拿走任何东西。
只要5元的卷心菜,有位太太往筹款箱里面投了50元。她说:“尽了爱心,买回来的菜也会更香甜。”
“为了你我再苦也不躲。我要你重获,原来的生活,认定了这一辈子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