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携手抗震救灾
文/本刊记者 曾 平 王 南 摄影/陈建
5月14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突然出现在中国总理面前。
“你们是游客吗?”温家宝总理关切地询问。“赈灾的。”“是哪个国家的?”“美国的,国际心连心组织。”一个身材高大的外国人用略显蹩脚的普通话回答。
当天晚上,这段对话即出现在中国的电视新闻上。
美国救援者奔波在山路上
这名“老外”名叫赖恩·鲁滨逊(中文名孙柏安),是“心连心国际组织”(NGO)的驻华首席代表。他在成都生活了10年,是美国医学博士。和温家宝总理偶遇当天,他们一行16人刚刚赶到北川,随行的包括3辆车,其中一辆是运送物资的卡车和一辆救护车。
“是责任心驱使我来到这里。”5月12日下午,孙柏安像其他成都市民一样,在地震发生后逃到街头避难。随后,他开始联系四川省红十字会,由此才使心连心国际组织成为第一支走进灾区支援救灾的国际NGO队伍。
在自然灾难面前快速反应并施展救援,一直是NGO的强项。在汶川地震发生两天后,NGO即派出两支队伍抵达四川,展开对中国地震灾区的评估工作。这个1971年在巴黎成立的独立人道医疗救援组织,成员均由各国专业医学人员组成。他们在得到前方评估的初步信息后,便即开始了行动:运送物资,派遣志愿者。
这些NGO毛毡、塑料帆布、卫生包(含肥皂、脸盆、毛巾、牙膏等)运送到灾区,为灾民恢复其基本生活所需。他们在物资、医疗、救援等方面大展拳脚,而这些人中有的之前已经被缅甸的风暴灾难救援折磨得疲惫不堪。
来自国际大家庭的温暖
汶川特大地震后,世界各国政府向中国政府发来的慰问电和救援物资纷至沓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说,“美国人民的关心和祈祷与中国人民同在”。各国驻华使节纷纷来到中国外交部,吊唁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中国同胞。
几乎是在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就决定向中国捐助5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物资,这是震后中方收到的最大数额的外国援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5月16日宣布,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将拨款支援中国四川的抗震救灾工作。
5月18日,美国军方提供的价值70余万美元赈灾物资运抵灾区,这是外国军队向中国地震灾区提供的首批物资。166个国家和30余个国际组织向中方表示慰问,美国红十字会、欧盟、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组织纷纷捐款捐物。
短短几天,境外援助物资大批进入灾区。它们包括,俄罗斯政府捐赠的帐篷、被褥,法国政府捐助的防雨布、炊具,日本政府捐赠的血液透析仪,韩国政府紧急捐赠的帐篷、毛毯等应急用品……随着灾情的不断扩大,一些国家还在追加援助,中国海关将这些救灾物资快速验放进境,发放到灾区。
地震后的第3天,中国政府即宣布接纳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搜救人员进入汶川灾区参与救援。
日本救援队人员60人,分两批抵达,这是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也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首次在特大自然灾难后接受外国专业人员救援。救援人员都是日本国内灾难救助高手,他们从日本4000名随时待命的救援队员中选拔而出,许多队员参加过神户大地震、伊朗大地震、印尼海啸等救灾活动,经验丰富。
在灾区青川县,日本搜救队员身着统一的橙、蓝相间搜救服,随身携带绳索、特殊照明手电等救援物品对一幢上下完全粉碎性倒塌的楼房进行搜索,挖出一对遇难母女,女儿仅出生75天,母亲死前将其紧抱在怀里。日本救援队员排列两旁,向这位满身伤痕的母亲和其女儿默哀,并举手致敬。
俄罗斯在向中国提供4批120多吨的救灾物资后,又派遣了包括搜救人员和医生在内的50人救援队,并很快成功救出一名中年妇女。
韩国一支由工程师、农民、大学老师等人士组成的民间救援组织也在灾区协助开展搜救。什邡市蓥华镇宏达化工厂是韩国救援队的“战场”。40余名队员都来自直属政府的消防厅,包含消防、救助、医疗等专业人员。目前救援队已经搜索出共17具罹难者的遗体。队长金永锡对记者说,“看到震后现场,我们感到深深的恐怖。”他说,许多工人的家属都守在救援队的营地,痛苦地流泪,后来为了抚慰他们,总是尽量根据他们的希望,优先搜索指定的地方。家属看到亲人的遗体后都非常悲伤,有的痛哭、有的晕倒、有的发呆,让我们更深地感到了地震带来的悲惨。金永锡表示:每个国家都会有灾害,但是能做到像中国这样迅速和团结地投入抗灾却是非常难得的。有这样高效的政府、有这样勇敢的人民,相信被摧毁的家园一定会很快重建起来。
什邡市红白镇小学旁边帐篷林立,临时搭起的救灾指挥中心正在竭尽全力展开抗震救灾工作,新加坡救援队的营地就搭建在距离指挥中心不远的山坡上。这支队伍由55名队员和4条搜救犬组成,有工程师、搜救员、技术员、护士等,具有丰富的救援专业经验。救援队分为4个小队,同时在4处地点展开搜救,从指挥中心帐篷的地图上可以看出,救援队共要在民房、学校、水电站等16处地点展开调查和搜救,到目前为止找到了5具罹难者的遗体。搜索前,队员都会详细询问亲属被埋者的大概位置,以及身体周边的物品情况等。
救援队队长黄浩泉对记者说,在大地震发生之后,中国政府非常迅速地出动军队和救助队开进灾区。这个地方的路是震后第3天才通的,但是中国空降部队第2天就抵达了这里组织救灾。我们感到了中国政府的英明和果断。另一方面,中国的救援物资非常充足,军队、各省市自治区及志愿者马不停蹄地冒险运送,政府给每个受灾民众都办了证,凭证可以领取足够的口粮,这些都显示出中国人万众一心支援灾区的精神。灾难已经发生了,在救援过程中,每天都会遭遇悲痛,但同时也不断地被中国人民的意志所感动和激励。
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荷兰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10支搜救队,355人到四川灾区帮助救援。
救死扶伤 爱无国界
作为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医疗队,俄罗斯的一个战地医院及时派上了用场。
地震发生几天后,中国对外宣称接受部分外国医疗队来华协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医务救援工作,从5月20日起,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国派出的医疗队也陆续到达灾区。
21日,由两辆大型运输车运载,俄罗斯医疗队战地移动医院在灾区搭建完毕,为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医院院址设在灾区一所中学内,十多个高高矗立的巨型充气医疗帐篷分别作为手术室、检查室、病房以及储藏间等。移动医院可同时进行5台手术,包括一台急救手术,每天能流动救治约300名伤病患者,并为重症患者准备了25个床位。
在一间检查室内,一位俄罗斯大夫正在用便携式X光机为一位小女孩检查脚踝的伤势。小女孩显得很害怕,她问大夫自己会不会被截肢,是不是再也没法跑步了。通过翻译明白了小女孩的意思后,俄罗斯大夫慈爱地告诉她:“我的孩子,你的伤并不重,你还可以像小鹿一样奔跑跳跃。”
春末夏初的成都闷热潮湿,在医疗帐篷中待上10分钟便足以让人汗流浃背,号称“3小时快速反应部队”的俄罗斯医疗队竟然还细心地带来了近10台立式电风扇。
同一天到达的,还有日本医疗队以及随机带来的5吨包括灾区急需的便携式X光机和血液检查仪在内的医疗救援物资。
意大利是首批向中国提供救灾援助的国家之一。已向中方提供了100万欧元现金及价值150万欧元物资援助,还将提供一座设施完备的流动医院及16名医疗技术人员。
同时,意大利的一支医疗队和一个可为25万人地区提供医疗服务的德国流动野外医院也在灾区积极进行救治。
进年来,中国已多次参与包括阿尔及利亚地震、伊朗地震、印尼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和印尼大地震在内的国际救灾合作,与多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区域组织、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然而,作为受灾国,接受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行动,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