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宁化石壁

文/依 凡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是中国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的中转站,是举世公认的客家人总祖地和朝圣中心,也是黄慎、郑文宝、李世熊等客家历史名人的出生地。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客家民系是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经过从东晋到南宋的900年而孕育成熟的,位于宁化县西部的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自东汉开始,已有中原汉人入境定居。唐朝末年,当时由中原迁居到鄱阳湖附近等地的客家先民,为避战乱,又向赣、闽、粤三省的结合部迁移,并大多数进入宁化,且主要聚居在石壁。后来先民们又以宁化为据点,向外拓殖。客家先民进入宁化定居繁衍的最盛时期,正是客家民系形成时期,自宁化迁徙到各地的客家被称为正宗客家。因此,石壁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如今已有1.2亿客家人播衍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一支重要的开拓力量。

客家人特殊的经历造就了客家勤劳、勇敢、刚毅、团结、吃苦、朴素、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台湾客家人认为“硬颈精神”才是客家精神最精辟的概括。

石壁早已不仅仅是个地理的概念,而更是一个文化的意象,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令世人关注。客家文化的内涵包括居住、饮食、服饰、语言、宗教信仰等。

宁化民居建筑是中原士大夫庭院与山区环境特点相融合的一种形式,代表性民居有殿堂式、围屋、土楼、五凰楼等。土楼修有高大围墙,可以御侵,并可容纳整个家族,大的可以居住一二千人。

宁化饮食以米酒与“擂茶”最富特色,是客家人的待客佳品。米酒由糯米酿制,口感清醇。冬天加热后喝上一杯,浑身温暖舒畅。“擂茶”是用嫩艾、薄荷叶、香草、车前草、田螺菜等和茶叶在“擂钵”用“擂持”擂烂,冲兑开水而成,具有清热、解暑、解毒等功能。此外宁化的古坑米粉、鱼生(即生鱼片)、老鼠干也是不可错过的美味。

客家的语言服饰也颇具特色。客家话的浊母清化是在石壁形成的。古时在以石壁为中心的地区形成的客家话是中原汉语、赣语和本地土语相结合的产物。这些话与其他地方客家话基本相同。如今石壁乡的老太婆穿戴,辫发多是盘成高髻,状如独木舟,谓“船子髻”。穿的是大襟衫,蓝衫乌裤,裤头阔大,裤裆较深,裤脚口缀以花边,身上还披着黑色的有花边围裙,足穿花布鞋等。

客家人信仰的是多神论。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在宁化都有信徒。客家人对祖宗的敬仰最为虔诚,金碧辉煌的宁化石壁公祠就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每年一届的世界性祭祖活动,让不远万里回乡的客家人的精神与灵魂在这里得到了安抚、净化与提升。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